上官皇后:花不知人瘦(二)標簽:
西漢上官皇后霍光2013-06-24 13:01 星期一
(三)幼女為后開新史
上官氏名字不詳,小說電視劇中喜歡叫她作上官小妹,想來也是憐她年幼罷了。如若她僅僅是如小妹一般溫婉和善,恐怕也不至于能安然活到五十來歲,故而我們還是叫她上官氏吧。
昭帝始元年某一天,左將軍上官桀偕自己的兒子上官安來到大司馬霍光的府邸上。一來上官桀和霍光都是先帝指定的輔政大臣,二來,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安為妻,故而這兩家姻親位高權重,表面上來往也算是密切。
這次自然不是簡單地串門閑聊,上官桀首先開門見山,說明來意:“今朝中局勢穩定,界外也十分平靜,大將軍是否覺得可以為皇上考慮中宮擇后?”
昭帝雖登基,不過才十二歲,這么早為他選定皇后人選,看來上官家有進一步增強權勢的企圖。念及此處,霍光歷來謹慎,便故作客套了一番:“如此也好。如果有賢良女子,送入宮中,也是一件美事。只是不知何處有適合人選?”
上官桀自然是胸有成竹:“小兒上官安之女,可為合適人員。更何況,她更是大將軍的外孫女,如若坐鎮中宮,于大將軍也是有利無害?!?div style="height:15px;">
得知實情后,霍光大怒,正色道:“左將軍此話有失偏頗。既然先帝信任你我,臨終托孤,然則今日冊立皇后乃國家大事,此等大事怎可假公濟私?更何況小孩子才五六歲大小,此番進宮,于情于理都不合,選后大事怎可如同兒戲?”
霍光此話讓上官氏父親沒有討到任何便宜,只得灰溜溜打道回府。然而,并不能說霍光有多么義正詞嚴,如周公再世,其實,霍光這番話不過只是一番推辭罷了。
當時除去幾位托孤大臣,朝中擁有實權的并不算太多。而在外有燕王劉旦手握兵權,不過如若貿然進京,尚需時日。因此,最為炙手可熱的便是霍光和上官家。上官桀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希望將孫女送入宮中,一方面可以達到和霍光權力平衡的局面,一方面也可以擴張自己的地位,畢竟,上官氏是上官安的女兒?;艄庵苑磳Γ⒉皇且驗樯瞎偈夏暧?,而是怕重蹈呂氏家族的外戚之禍。另一方面,也有害怕上官家得勢,奪取自己部分權力。
上官桀父子雖在霍光這里碰了一鼻子灰,不過權力這種東西,就像鴉片,會讓人越來越上癮,如若毒癮不能得到滿足,必然會想方設法去加以滿足。因此,上官安發現了一條好途徑,準備好厚禮和名帖,前去門客丁外人家求見。
這丁外人是何許人?無他,不過是蓋長公主的相好。這蓋長公主,是漢武帝的長女,即昭帝長姐。丁外人素來儀容俊美,與人為善,在投入蓋侯府上為門客時,就頗得蓋長公主的好感。蓋長公主老公蓋侯一死,兩人便公然姘居。
而昭帝即位后,霍光考慮皇帝尚且年幼,生母趙婕妤已死,便請長公主入宮照顧小皇帝,而丁外人自然也是跟著長公主出入宮中。
上官安見過丁外人,又是厚禮又是權力誘惑,勸說丁外人向長公主說情,讓上官氏順利入宮?!鞍沧尤菝捕苏\因長主時得入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漢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憂不封侯乎!”
丁外人自然大喜,這枕頭風一吹,長公主焉有不答應的道理?隨即便由長公主做主,召上官氏入宮,封為婕妤。而在霍光這一方面,由于這樁婚事是長公主出面,霍光不便駁斥,而且好歹上官氏也是自己的外孫女,故而答應上官氏入宮。
次年春三月,上官婕妤被冊封為皇后,大赦天下。而此時的昭帝才十二歲,上官氏才六歲,還真是一對匹配的年幼夫妻。
(四)親家相煎只為權
至此,上官父子算是達到了目的,上官安“以后父封桑樂侯,食邑千五百戶,遷車騎將軍”。有來有往才能保持在政界的長盛不衰,故而上官父子開始向霍光舉薦丁外人,說他可封為侯。
然而霍光依舊是油水不進,以高祖在世所遺下的“不功不得封侯”為由加以拒絕??紤]到霍光的古板,上官父子便后退一步,希望授予丁外人光祿大夫之職,而霍光依然是不予答應,認為丁外人無功無德,不足以封官加爵。
《漢書》中還有記載:“桀妻父所幸充國為太醫監,闌入殿中,下獄當死。冬月且盡,蓋主為充國入馬二十匹贖罪,乃得減死論。于是桀、安父子深怨光而重德蓋主?!币贿吺遣衩撞贿M的霍光,一邊是積極拋來橄欖枝的長公主,自然孰親孰疏一分而明。
由此,上官家和霍光表面交好的情狀便逐漸破裂,兩家的梁子算是越結越深,而面對霍光的不合作軟暴力行為,上官父子自然是選擇和長公主丁外人抱成一團。
此外,朝中另一位輔政大臣桑弘羊也由于霍光沒有給自己的親戚官位,方便自己安插朝中勢力而心生怨恨。再者,桑弘羊屬于以理財起家,他制定了鹽鐵專賣,在國用大增的武帝朝自有大用,而到了昭帝朝,因為要求“養民”來緩解武帝的“海內虛耗”,桑弘羊自然是進入雪藏階段。面對霍光的阻礙,桑弘羊這種政治失意者自然是選擇和上官家等人達成聯盟。還有我們上面提到的燕王劉旦,爭奪帝位失敗,自然是和他們結為盟友,以伺機發動政變。
這些盟友們的統一戰線一旦建立,便發生了我們上面看到的桑弘羊誣陷霍光一幕。
而霍光的舉動呢?就像鄭伯克段一樣,將于滅之,比先使其驕之。故而,暫且得勢后的上官桀父子,父憑女貴,越發不法,尤其是上官安:“日以驕淫”。甚至是在一次宮廷酒會上,他竟然“受賜殿中,出對賓客言:‘與我婿飲,大樂!’見其服飾,使人歸,欲自燒物”。在個人品行方面,上官安仿佛是穿越到了五胡亂華的時代,“醉則裸行內,與后母及父諸良人、侍御皆亂。子病死,仰而罵天?!?div style="height:15px;">
因此,上官桀夫妻害怕夜長夢多,陰謀敗露,便自亂陣腳,干脆想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霍光,再廢昭帝,擁立燕王劉旦。其實劉旦劉弗陵誰做皇帝對長公主而言,其實并無直接的利害關系,只可惜丁外人這枕頭風一吹,長公主也色迷心竅同意了這一計劃。
卻不料中途計劃暴露,霍光先下手為強,連夜進宮稟告昭帝,次日邀請上官桀父子到丞相府田千秋府上共商大事,這兩父子還以為是赴宴,興沖沖而來,卻等來田千秋一句:“將叛賊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拿下,就地正法!”
可憐這傻乎乎的倆人,還沒弄清楚來龍去脈便做了刀下之鬼“詔丞相部中二千石逐捕孫縱之及桀、安、弘羊、外人等,并宗族悉誅之”,而那炙手可熱的長公主也畏罪自殺,而那有勇無謀的燕王呢?“旦以綬自絞死,后、夫人隨旦自殺者二十馀人”——一場政變,最終也血腥劃上句號。
而對于遠在深宮之中的皇后上官氏而言,按理說這謀反之罪應是株連九族,她這個小皇后的身份,不死也應該被廢。然而劉弗陵卻手下留情,認為九歲大的孩子尚不懂事,又未參與同謀,遠在深宮之中,又是霍光的外孫女,不忍加罪。故而,上官氏這一皇后位子卻還安安穩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