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科舉制度幾乎沒有什么創新,基本上與明代一脈相承,但它自始至終主要是針對漢人的選拔方法,滿族人一直享有種種特權,做官根本就不需要經過科舉途徑。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初步考試又分為童試、歲試、科試三種。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里面選拔了以后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故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科試”,主要是確定參加舉人考試的資格。正式考試也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種。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后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合格者,就算有資格進入仕途做官了。
按清代的法律規定,獲得舉人資歷者,可以直接到中央政府的吏部去登記注冊,并由吏部宣布給予候補官職。但這種修補官職一般只是地方縣域政府的小小八品官兒,多屬于一種給知縣幫忙辦事的“吏”。況且,能否補上實缺,即當不當得上正式官員還得等候吏部的通知書。好多舉人候補了一輩子,致死也沒有等到吏部的任職通告書。所以,絕大多數舉人即使是人到中年甚至兩鬢染霜亦不愿就此打住,而是會懷著美好的理想沿著科舉的道路馬不停蹄地朝前奔。
接下來便是會試。會試一般是在緊接著鄉試的第二年二月份舉行。會試在京城進行,也叫“春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之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后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即在會試之后的第二個月,大概于4月份左右,由皇帝在太和殿親自主持的考試。殿試完畢,閱卷放榜。錄取如明代一樣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所以這些程序安排與習慣搞法,雖然打上了滿清的“商標”,但都是從歷史上照葫蘆畫瓢傳承下來的東西,廣大的知識階層也照例是趨之若鶩,視之神圣。
但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從產生、成長、發展、衰敗、滅亡的歷史過程,這是一個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必然結局。科舉制度開始確實是個好東西,發展到清代,卻日趨走向沒落,弊端越來越多、越演越烈。除開那些科場舞弊不說,關鍵的毛病還在于科舉考試的方法與內容對社會形成的引導效應非常的負面。其中尤其以八股文為甚。所謂“八股文”,也有稱之為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的,是取四書、五經中的某個文句為題,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必須用古人語氣,也就是要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固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如果詳細介紹八股文極其復雜,當初在武漢大學歷史系讀書時,老師曾以半節課的功夫費勁地講,我們仍然還是暈暈乎乎搞不懂。后來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慢慢理解,才得以將此事弄成個大概。要說八股文最大的危害性,就在于它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因為科舉的考試內容與形式十分僵化,只要文章符合八股規則,不講考生實際學識。為應科考,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都耗費在八股文上,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非常迂腐,不可能產生獨立思考與開拓創新的能力。而且,絕大多數人把通過科考作為讀書之唯一目的。“學而優則仕”的氛圍下,“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讀書就是為了做官發財和光宗耀祖。
但是,不管怎么看和怎么講,科舉考試制度最大的優點是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把廣大考生的思維禁錮在八股文的爛泥坑中不能自拔當然不對,無論什么出身的人包括貧下中農家庭的子弟,只要考試過關,就能名正言順地進入官場,就能獲得與社會權貴們平起平座的現實條件。《儒林外史》中那個窮得必須以唯一的老母雞換米才能做飯充饑的老實巴交的范進,一旦“中舉”了,往日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吏財主們便立馬就會前來攀緣結會,前后一比,真個猶如冰火兩重天。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有將近半數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做官的“寒門”出身。所以,科舉制度對基層社會產生了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科舉改變自己命運的“明天會更好”形成了切切實實的美麗夢想,從而極其有效地維護了封建專制集權的統治與社會的安定團結。1905年,滿清王朝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一下子將千百萬知識分子心中神圣的希望擊得粉碎,使這些人對早已腐敗透頂的清廷徹底地喪失了信心。這恐怕也是滿清王朝之所以很快便在數年后的辛亥革命中滅亡的重要原因。
本號微信公共號:市縣領導參閱【xyjj0002】
更多文章請掃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