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二)
孫正聿
第一, 謂“世界圖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構成的關于經驗世界的整體圖
景。這個解釋指明了“世界圖景”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其一,世界圖景是關于經驗世界的圖景,而不是某種幻想的或玄想的圖景,這是理解“世界圖景”的唯物主義前提;其二,關于經驗世界的圖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構成的世界圖景,因而人的世界圖景離不開構建它的概念框架。在對“世界圖景”的理解上,長期以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把人的“世界圖景”混同于“自在的世界”,因而也就沒有從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圖景。對于這方面的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經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正因如此,人們站在樸素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總是“忽視”了形成人的“世界圖景”的“概念框架”,并因此也“忽視”了人們用以構成“世界圖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性質。也正因如此,人們往往以常識的方式去理解科學和哲學,用常識的世界圖景去看待科學的世界圖景和哲學的世界圖景。
事實上,在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概念框架中,常識的世界圖景與科學的和哲學的世界圖景既是有聯系的,又是具有不同性質的。在常識的世界圖景中,世界永遠是經驗的世界,超越經驗的世界是常識所無法理解的。例如,在經驗常識中,只能是形成太陽圍繞地球旋轉的“地心說”,而根本無法形成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日心說”。這是因為,在人們的經
驗中(每個人的一生的經驗中和所有人的世世代代的經驗中),每天都是“看見”太陽從地球的東邊升起,又在地球的西邊落下,因而只能是“看見”太陽圍繞地球旋轉。這就是常識所構成的世界圖景??茖W卻給予人們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圖景:不是太陽圍繞地球旋轉,而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人們應當具有的不是“地心說”的世界圖景,而應當是“日心說”的世界圖景。由此可見,常識與科學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們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沒有超越常識的科學的概念框架是不可能的。如果人們使用常識的概念框架去理解科學的世界圖景,就會把科學的世界圖景扭曲為常識的世界圖景。而在常識、科學和哲學的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中,人們最容易以常識的方式去理解哲學,從而把哲學的世界圖景混同為常識的世界圖景。
第二,所謂“思維方式”,通常是指人們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釋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組合方式和運作方式。人們通常所說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維方式”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邏輯的思維方式”與“直覺的思維方式”、“抽象的思維方式”與“形象的思維方式”、“收斂的思維方式”與“發散的思維方式”等等,都是指的各種概念框架的組合方式和運作方式。
然而,在對“思維方式”的通常解釋中,往往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把思維方式當作與思維內容無關的純粹思維形式,因此沒有從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去區分不同性質的思維方式;其二,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的區分,去代替對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的思維方式的區分。其結果,不僅忽視甚至是取消了常識、科學和哲學作為思維方
式的區別,而且往往以常識的樸素的辯證法去代替科學的和哲學的辯證法的思維方式。
從概念框架的不同層次或不同性質上看,人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總體上區分為常識的思維方式、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的思維方式。這種區分,對思維方式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思維方式”是人們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釋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組合方式和運作方式,而不是離開“概念框架”的思維的組合與運作方式;或者說,“思維方式”是概念內涵的組合與運作方式,是思想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思維邏輯,而不是“撇開思想內容”的純粹思維形式的組合與運作方式。由于常識、科學和哲學是人類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釋世界的三個基本層次的概念框架,因此,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三個基本層次概念框架的組合與運作,也構成了人們最經常、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思維方式。
應當看到,正是在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思維方式中,才真正地蘊含著“辯證法”與“形而上學”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差別、對立和矛盾。在常識的思維方式中,人們總是以“經驗”去理解和解釋世界,因而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區分為“非此即彼”、“絕對對立”的存在。經驗常識是所謂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現實生活基礎。超越對事物的“非此即彼”、“絕對對立”的理解與解釋,就需要像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進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在廣闊的“研究領域”中,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和思維現象,都不可避免地顯現為“矛盾”,因而需要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去予以“研究”??茖W的和哲學的概念框架是構成自覺形態的辯證思維方式的重要前提。
例如,對于“生”和“死”,在經驗常識的思維方式中,“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能(也不允許)“辯證”地解釋生和死。而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中,“生”與“死”則是“矛盾”的存在。這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并且可以肯定地說某種運動存在還是不存在;但是在進行較精確的研究時,我們就發現這有時是極其復雜的事情。這一點法學家們知道得很清楚,他們絞盡腦汁去發現一條判定在子宮內殺死胎兒是否算是謀殺的合理界限,結果總是徒勞。同樣,要確定死的時刻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生理學證明,死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間的事情,而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同樣,任何一個有機體,在每一瞬間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間,它同化著外界供給的物質,并排泄出其他物質;在每一瞬間,它的機體中都有細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細胞在形成;經過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這個機體的物質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質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個有機體永遠是它本身,同時又是別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1-62頁)在哲學的思維方式中,“生”與“死”的矛盾不僅具有上述的“科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哲學要在“個體”與“類”、“有限”與“無限”、“有意義”與“無意義”、“現實”與“超越”等更為廣闊的“矛盾”中去理解和解釋“生”與“死”的關系。
第二, 所謂的“價值范疇”就是對人們厄價值取向、價值認同、價值選擇、價值評價
和價值踐履等等的規范。
在對“價值規范”的理解中,如同人們對“思維方式”的理解一樣,往往也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沒有從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上去看待價值規范;其二,“好”與“壞”或者“進步”與“反動”等區分方式,代替對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的價值規范的區分。其結果,不僅忽視甚至是取消了常識的、科學和哲學作為價值規范的區分,而且往往簡單地以“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價值規范。
人們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人們對“世界”的不同理解,特別是對“社會”、“歷史”、“人生”的不同理解,這不僅與人們的不同的思維方式息息相關,也與人們的不同的價值規范密不可分。而人們的特定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總是統一于特定的常識的或科學的或哲學的概念框架之中?;蛘叻催^來說,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概念框架,分別地構成特定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的統一。
在常識的概念框架中,經驗的世界圖景和經驗的思維方式,是與經驗的價值規范相統一的。這就是說,常識的價值規范,就是以“經驗”為實質內容的價值規范。與常識的價值規范不同,科學的和哲學的價值規范,總是具有“超驗”的特性。因此,在對常識與科學、常識與哲學的理解中,必須首先分清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概念框架所具有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的三重內涵,并從而分清常識、科學和哲學所構成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的不同性質。因此,在探索哲學與常識的關系時,我們需要分別地考察哲學與常識在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這三方面的關系。在具體地進行這種考察之前,我們可以把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這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的基本內容圖示如下:
常識 世界圖景
三個層次
的科學 科學 思維方式
概念框架
哲學 價值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