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在中醫里稱“痹證”,是閉阻不通的意思。凡是風寒濕侵襲人體肌表經絡,致使氣血阻塞運行不利,引起肢體的筋骨、肌肉、關節等部位發生疼痛、麻木、酸重不適、屈伸不利、關節腫大等癥狀,均稱痹證。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多發性肌炎等多種疾病。
痹癥的發生,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個人體質及抗病能力等因素有關。一般是在人體氣血虧虛,陽氣不振,腠理空疏,衛陽不固的情況下,風寒濕邪得以乘虛侵襲而發病。但人體肌表經絡,內聯臟腑,痹證延久不愈,勢必引起臟腑病變,或因痰濁血瘀,流注關節,造成關節畸形。
痹證雖由風寒濕侵襲而發病,但由于體質的不同,或感邪有偏勝,因此在臨床表現上也極不一致。
風邪偏勝,則其關節疼痛游走無定,稱為行痹或風痹;
寒邪偏勝,則疼痛較劇烈,痛處固定,稱為痛痹或寒痹;
濕邪偏勝,則痛雖不甚,但肢體重著,活動不靈,稱為著痹或濕痹
平素陰虛陽亢,或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郁而化熱,表現關節紅腫熱痛的,則稱為熱痹。
由于風寒濕三氣往往混合致病,故臨床上以風寒痹、風濕痹及濕熱痹較為多見。
【臨床表現】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痛無定處,關節屈伸不利,伸則痛麻難忍,初起多見惡風發熱,舌苔薄白或淡黃,脈象浮弦。
【證候分析】風寒濕邪外襲,閉阻經絡,致氣血支持不暢,不通則痛。筋脈關節缺乏氣血濡養,故屈伸不利。因風性善行走竄,故疼痛游走不定、痛無定處。舌脈為外邪侵襲之象。
【治療法則】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以督脈、局部穴為主。
【針灸處方】風池、 膈俞、血海、大椎
【方義解釋】風池屬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陽維主一身之表;大椎屬督脈,為諸陽經交會穴,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故兩穴相配,可祛風散寒。血會膈俞,配血海可活血散瘀以祛風。
【臨床加減】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貞 ;
肘臂部:曲池、天井、合谷、外關、尺澤;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脊背部:人中、身柱、腰陽關、委中;
腰骶部:腰陽關、腎俞、大腸俞、委中、昆侖;
臀部:環跳、居髎、秩邊;
骰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足三里;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太溪
【操作】使用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
【臨床表現】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處較為固定,遇寒加重,得熱痛減,局部常有冷感,晝輕夜重,關節不能屈伸,痛處不紅,觸之不熱,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緊。
【證候分析】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故痛處較為固定;而以寒邪偏盛,故遇寒加重、得熱則痛減。寒為陰邪,故晝輕夜重、痛處不紅、觸之不熱。寒性凝滯,故關節不能屈伸。舌脈為寒盛痛甚之象。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針灸處方】腎俞、關元 、大椎、風門、豐隆
【方義解釋】腎俞、關元皆為補腎壯陽的要穴,兩穴配伍可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大椎可振奮陽氣而祛寒;風門功專散風;再配豐隆以除濕。
【臨床加減】見“行痹”。
【操作】使用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
【臨床表現】肢體關節重著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為甚,或有腫脹,肌膚麻木,適陰雨天加重,得溫得按痛可稍緩,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濕為陰邪,重濁粘滯,故疼痛重著、痛有定處。濕性重濁,故下肢為甚。濕邪閉阻經脈,則肌膚麻木或腫脹;寒濕皆為陰邪,故適陰雨天加重,得溫得按痛可稍緩;舌脈為濕邪內盛之象。
【治療法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以足太陰脾經、督脈穴為主。
【針灸處方】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陰陵泉
【方義解釋】大椎可祛風散寒。膈俞活血以通絡。陰陵泉、足三里、脾俞健脾除濕,通絡止痛。
【臨床加減】見“行痹”。
【操作】使用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
【臨床表現】起病急驟,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發熱惡風,多汗,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熱為陽邪,邪熱壅于經絡、關節,故見四肢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紅腫、得冷則舒。熱盛津傷,則心煩口渴。邪熱內蒸,則發熱多汗。舌脈亦為邪熱內盛之象。
【治療法則】清熱利濕,祛風活血。以督脈、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
【針灸處方】大椎、曲池、合谷
【方義解釋】大椎清熱散風。曲池、合谷可清熱解表,祛風除痹。
【臨床加減】見“行痹”。
【操作】使用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
臨床上應用針灸治療痹癥,有較好的效果。針灸治療本病的作用在于:
針刺產生的針刺信號,可抑制各種疼痛信號的傳入,并通過針刺信號在神經各階段的整合,提高了痛閾,使疼痛等不適癥狀得到了緩解;
針灸通過對引發本癥的原發病的有效治療,有助于痹證的康復;
針灸對免疫功能的調節,可抑制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體液免疫水平;
針灸對血液循環和血管舒縮功能的調節,可改善患處的炎性滲出,促使有害物質的清除及排泄,達到了治療本病的作用。
另外,對于風寒痹及風濕痹的患者,一般多采用針灸并施的方法,收效較藥物及其他方法為好。對于風濕熱痹的病人,除針刺治療外,還可適當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