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是牙齒疼痛的簡稱。無論是牙體、牙周組織或頜骨的某些病變等均可引起。牙痛原因很多,其表現有所不同,根據牙痛的病因病理不同;臨床辨證大致分為風熱牙痛、胃火牙痛及虛火牙痛等類型。
牙痛,始稱齒痛,最早見于《內經》?!端貑?至真要大論篇》說:“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齒痛。”《靈樞.經脈篇》亦說:“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牙痛?!?/span>
【病因病機】
歷代對牙痛的病因病機有許多論述。《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說:“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致,髓之所養,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若髓氣不足,陽明脈虛,不能榮于牙齒,為風冷所傷,故疼痛也?!薄妒備洝肪硪话僖皇耪f:“牙齒疼痛有二:手陽明脈虛,風冷乘之而痛者,謂之風痛;蟲居齒根,侵蝕不已,傳受余齒而痛者,謂之蟲痛?!薄峨s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說:“齒之為病,大約有七:一為風熱痛;二為風冷通;三為熱痛;四為寒痛;五為痰毒痛;六為瘀血痛;七為蟲蝕痛?!?/span>
牙痛的病因很多,臨床一般分為風火、風寒、冒火,虛火等四類。
1、 風火侵襲 風火邪毒外襲,直侵牙體及齦肉,邪聚不散,氣血滯留,瘀阻脈絡,不通則痛。如《外科正宗》卷四說:“齒病者,有風有火……風痛者,遇風發作浮腫,隨后生病?!?/span>
2、 風寒外犯 風寒邪毒經口直犯牙體及齦肉,邪聚不散,氣血凝滯,不通則痛。如《醫方考.齒病方論》說:“凡人臥去之時,開口引其風寒,因致牙痛,故得寒飲則助其邪而痛甚,得熱飲則散其寒而少寬。”
3、 胃火上蒸 胃火素盛,又嗜食辛辣,或風熱邪毒外犯,引動胃火循經上蒸牙床。傷及齦肉,損及脈絡而為病。如《辨證錄》卷三曰:“人有牙痛甚不可忍,涕淚俱出者,此乃臟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齒而作痛也?!庇终f:“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盡腐爛者,至飲食不能用,日夜呼號,此乃胃火蝕盛,有升無降之故也。”
4、 虛火上炎 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灼爍牙體及牙齦,令骨髓空虛,牙失榮養,牙齒浮動而痛。如《辨證錄》卷三說:“人有牙齒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臥者,以腎火上沖之故也,然腎火上沖,非實火也。”
【辨證施治】
一)風火牙痛
【主證】牙齒痛,牙齦紅腫,遇冷則痛減,全身伴發熱、惡寒、口渴。舌紅、苔白干或微黃,脈浮數。
【治則】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處方一】二間
【手法】瀉法。
【方義】風火郁于牙齦,氣血壅滯,瘀阻脈絡,故出現牙齒痛,牙齦紅腫;風為陽邪,得冷則痛減,風熱在表,故兼見表證。治療取二間。二間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列為滎水,大腸經屬金,穴屬水,水為金所生,故應稱該經的子穴。凡該經的實證,實者瀉其子,針瀉二間穴,可清熱瀉火。大腸經的分布,有一支脈,從缺盆處分出,上走頸部,通過頰部,走入下齦部。肺與大腸,亦通過經脈的互為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風邪熱毒外侵,經脈郁熱,往往出現牙床紅腫疼痛,并多兼發熱的現象。牙疼取二間穴,主要是根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在,來瀉郁熱,制止疼痛。同時因經絡循行所及,如屬下顎齒痛者,收效更佳。
【歌賦】
《玉龍賦》“二間治牙疼?!?/span>
《玉龍歌》“牙疼陣陣苦相熬,穴在二間要得傳。”
【處方二】商陽。
【手法】放血。
【方義】商陽,手陽明大腸經穴,食指橈側指甲旁0.1寸,為井穴。經氣所出,像水的源頭,稱為“井”。大腸經起于商陽,沿臂外側上行,至缺盆部有一支脈進入下齒齦。肺經支脈,從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風熱侵襲,循經上犯,火郁牙齦,瘀阻脈絡則牙痛,故商陽放血可使經脈之郁熱清泄而出,消腫止痛。
【歌賦】
《雜病歌》“齒痛商陽、六翳”
【處方三】二間、陽溪。
【手法】瀉法。
【方義】二間、陽溪均為手陽明大腸經穴,二間為大腸經滎穴,方義已在處方一中有過論述。陽溪,為大腸經經穴,因大腸經有一支脈入下齒齦,故火郁牙齦而引起的疼痛,瀉陽溪穴,有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歌賦】
《席弘賦》“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間陽溪疾怎逃?!?/span>
【處方四】二間、手三里。
【手法】瀉法。
【方義】二間穴方義見處方一。手三里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處。因大腸經在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故火郁牙齦引起的牙疼,可針瀉三里穴,泄熱解毒,消腫止疼。
【歌賦】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牙疼頭痛并喉痹,先刺二間后三里。”
二)胃火牙痛
【主證】牙疼劇烈,牙齦紅腫,腫連腮頰,頭痛、口渴、口臭、溲赤便結、苔黃厚、脈洪數。
【治則】清胃瀉熱、涼血止痛。
【處方一】大迎。
【方義】是陽明胃經循經入齒,胃火熾盛,循經上蒸齒齦,火既升于齒牙,故牙齒痛,牙齦紅腫較甚。若火熱結聚不散,則腫連腮頰,并出現邪熱上擾及熱傷津液之象。治取大迎穴。大迎穴,屬于是陽明胃經,也是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會穴。胃經的分布,沿鼻外入上齒齦內,復出環繞口唇,交叉于承漿穴處;復向兩旁沿腮部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頰車,上行耳前。大腸經的循行,通過頰部,走入下齒齦部。大迎因是這二經的會穴。根據循經近刺和按部取穴的原則,是主治牙腮疼緊,包括齒頰部一切疾患的特效穴。瀉大迎穴,能疏瀉手足陽明經的經氣,宣通齒頰部周圍氣血的壅滯,能獲得良好的療效。同時因大迎穴的部位,在下顎骨顎舌溝的下端咬肌部,在局部療法中,用它治療牙痛時,如屬下顎齒痛者,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穴。
【歌賦】
《勝玉歌》“牙腮疼緊大迎全”
【處方二】承漿。
【手法】瀉法。
【方義】承漿穴是任脈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可瀉除陽明郁熱,制止牙痛。同時因承漿的部位,在下唇的下方,頤唇溝的中央,在局部療法中,治療下顎牙痛時,有直達病所而鎮痛的功效。又因它所通胃經的經脈分布,入于上齒,所以治上頜牙痛時,也是不可少的要穴。
【歌賦】
《白癥賦》“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處方三】耳門、絲竹空。
【手法】瀉法。
【方義】耳門,在耳珠之前上方凹陷處。絲竹空,在眉之外端。二穴都屬于手少陽三焦經,針耳門穴可瀉火止牙痛,在局部取穴的作用上,如屬上下顎最后邊的大臼齒痛,更為有效。絲竹空有疏風清熱的功效,凡頭面部的血熱,風肋火郁等癥狀,皆可取用。所以用它配合耳門穴,來清除局部的郁火,能相得益彰,住牙疼于頃刻了。
【歌賦】
《百癥賦》“耳門,絲竹空,住牙疼于頃刻?!?/span>
三)腎火牙痛
【主證】牙齒隱痛,牙齦微腫,牙齒松動,咬物無力,午后疼痛加重。全身兼頭暈耳鳴,腰酸腿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益腎,降火止痛。
【處方】呂細。
【手法】平補平瀉。
【方義】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故牙齒隱隱作痛。腎虛,牙齒失于濡養,則牙齒松動,咬物無力,全身可見陰虛之證。呂細,即是少陰腎經太溪穴。因它是腎經的原穴,凡一切與腎經有關的病癥,都可取之。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腎生骨髓,右體為骨,在氣為堅?!薄鹅`樞.動輸篇》:“齒者,骨之所終。”腎陰虧虛可引起齒痛。正如《景岳全書》所說:“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至其為病,則凡齒脆不堅,或易于動搖,或疏豁,或突而不實,凡不由齒不由火而齒痛者,必腎氣不足……是可以補腎為主?!贬樠a太溪穴所治的牙疼,就是指這種腎虛牙痛,滋陰益腎,以達降火止痛的目的。
【歌賦】
《通玄指要賦》“牙齒痛,呂細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