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歷史源流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先秦時代:先秦時代是指秦以前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醫學醫療文字多數記錄在各種神話傳說、民間民歌、歷史文獻中,至《黃帝內經》的出現進行了綜合性的總結,當然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著道理。很多的歷史都淹沒散佚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只能通過有限的資料管中窺豹,灸法作為中醫六法之一其歷史亦然。
艾灸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無證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類掌握和利用火的舊石器時代。火的使用讓人們認識到,用火適當熏烤或燒灼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減輕或治愈某些病痛。
于是,遠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燒灼身體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療疾病,艾灸從此也就產生了。
后來,又經過不斷實踐,人們最終選用了既易點燃又有藥理作用的艾草作為艾灸的主要材料,于是將這種方法稱為艾灸。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
根據現代的歷史考證,早在170萬年前,云南元謀人就已開始用火。陜西藍田人在100萬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跡,北京周口店人在50萬年前已經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種。
《莊子·外物》載:“木與木相摩則燃”,《繹史·大古第一》載:“燧人鉆木取火,炮生為熟,教人熟食”。
人們在百萬年的加工石器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摩擦生火的事例,從鉆木、刮木等生產實踐所引起的燃燒中,逐漸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終于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的發現和使用跟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火的掌握既可使人類躲避猛獸的侵襲,可以熟食,又可抵御嚴寒酷冬的惡劣氣候,還可將艾草用火燃著后灸于患處,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據文字記載,灸法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應用于臨床治療疾病了,西周時期的《詩經》里就有記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艾灸主要用艾絨,《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蓄,終身不得” 。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艾灸已初具形態。
“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如《莊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后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簡(法律文書)《封診式·賊死》中載,“男子丁壯,析(皙)色,長七尺一寸,發長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義,訓為灸灼。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目前能檢索到的首次記載灸療的醫學典籍。其所提到的各種經脈病證及心痛、癲狂、咳血、耳聾、瘰疬、癃、噎等急難病證,均可采用灸療之法。《五十二病方》也記載了許多艾灸,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癲者中顛,令爛而已”的說法。
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陰陽》),《足臂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足臂》)、《脈法》、《武威漢摹醫簡》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變為“灸”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
《左傳》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載,晉景公病,延秦國太醫令醫緩來診,醫緩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攻”即是灸法,“達”即是刺法。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灸法的運用亦散見與內經各篇之中,列舉如下:
《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素問·玉機真藏論》故曰∶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素問·血氣形志篇》曰:“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藥。”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曰:“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素問·腹中論篇》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素問·骨空論篇》”大風汗出,灸譩譆,在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 , 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
《素問·骨空論篇》“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下陷脈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于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靈樞·官能篇》: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靈樞·禁服第四十八》: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后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后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靈樞·邪氣藏腑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靈樞·背腧第五十一》: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從以上文獻記錄來看,先秦時期灸法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和廣泛,理論和臨床都有了相當的基礎和規模,很多的內容都為后世灸法的發展提供了圭臬。下期我們將分享論述漢唐時期灸法的源流和醫家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