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任 璇 《 健康時報 》=============================
為了讓子女“負擔小一點”、讓“孫輩一代”成長得更好,很多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棄正常生活,兩地分居,充當老漂族帶孫輩。
在二孩時代,一個孩子帶完,又接著另一個孩子,老人與子女間的溝通,婆媳關系,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也越發明顯!
很多人感嘆:二孩時代,老人很累!
二孩時代
老人身心俱疲!
“是主人嗎?說了不算!是客人嗎?啥都要干!是保姆嗎?一分不賺!是志愿者嗎?沒人點贊!還要倒貼,這都不算!”這是網上流傳的老人帶孩子的順口溜,卻也體現著老人帶孫輩的不容易和心酸。甚至有的老人要背井離鄉,與老伴分居兩地。
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我國隨遷老人將近1800萬,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中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二孩時代,老人首先累的是身。帶孩子責任重、壓力大、風險高,很多老人早已是年過半百之人,對于他們來說,帶孩子本身就是一件費時又費力的事情,加上多數老人都有慢性基礎疾病,孩子的起夜、哭鬧、玩耍都需要老人巨大的體力消耗,因為孩子很多老人還睡不好。
除了身體勞累,老人累的還是心!“孩子瘦小不愛吃飯,我就想平時給孩子喂點吃的;可兒媳的意思是吃飯要定時定點,不能養成這種習慣。還有孩子把新買的玩具砸壞了,我生氣批評了幾句;可兒媳和我急了,意思是不能隨便兇孩子,要先問問孩子為什么這么做?!绷牡綆O子的生活,60歲的王女士一臉無奈,似乎有著說不完的小故事。
往往年輕父母的育兒觀念與父輩們不同,這就造就了兩代人在帶孩子過程中容易發生育兒的矛盾,甚至也會因此產生婆媳關系等問題,不僅影響了家庭和諧,也攪亂了老人內心安寧。
老人身心俱疲!
隔代撫養
老人遭遇心理問題
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為了讓子女負擔小一點,不得不咬緊牙關,全年無休的投入到帶孩子事情中。
老人帶孫輩,隔代撫養就意味著老人和子女教育觀念的沖突,與身體勞累相比,更讓老人糟心的是“心累”!
“我放棄了退休生活帶孩子,結果落了一身病,可子女們呢,要么嫌棄這,要么嫌棄那?!闭f到跟子女之間的教育觀念沖突,有些老人滿肚子苦水。帶孩子,不僅是簡單的“保姆”工作,更多時候摻雜著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同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的習慣問題。
伴隨著生活中無數與子女的摩擦和小問題,焦慮、抑郁、煩躁,這些隱匿的心理問題也悄悄在老人心中扎了根。
一方面,老人的身體機能下降,心理上本身就會有所變化,有的老人會變得更固執、敏感。再加上來到新的城市、新的環境,沒有熟悉的鄰居、朋友,長期精神上缺乏慰藉,心理難免會感到壓抑、孤獨、無人理解。
另一個方面,老人心理問題的根源來源于和子女教育理念和共同生活的沖突。特別是老人違背自身意愿為了兒女帶孫輩,長期背負著道德“捆綁”,長期受到親情壓力,久而久之會在心中醞釀起負面情緒,煩躁、抑郁、焦慮就會隨之而來。
數據顯示,在一些醫院精神心理科就診的患者中,因為帶娃引起抑郁、焦慮的老年患者占到三成以上。
體會老人
和父母多些溝通
老人帶娃本不易,不該再讓他們累身又傷心!
首先,子女應該給父母多一份感恩和理解。老人不是“保姆”,幫著帶娃也不是理所當然,他們已經把子女撫養成人,已經完成了為人父母的使命。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看的是一份情。建議年輕子女帶著感恩的視覺去看待父母。常對老人說一句“您辛苦啦”,溫暖的是老人的心;工作下班回家,別只關注孩子,坐下來陪老人聊聊天,聽聽她們的心里話。
其次,面對生活中難免的育兒矛盾,不該一張口就指責父母,而是要學會靈活處理。原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蔡麗芳曾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說,不少祖父母很溺愛孩子,什么都幫孩子做,這不利于孩子培養獨立性。如果一味指責老人,效果肯定不好。這時年輕父母可以教孩子多為老人做些事情,比如給爺爺泡茶,陪奶奶買菜,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能力和責任感,也加強了隔代親情。
再者,老人自己要勇敢去溝通。當自己感到帶孩子體力或精力上力不從心的時候,一定要說出來,不要因為是自己的孫子孫女、兒子女兒,就不好意思??梢赃m當的和兒女“請假”休息一下,放松自己。當遇到育兒矛盾時,心平氣和的和子女說說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忍讓或者爭吵不休,試著相互理解彼此的想法。此外,平時有空多出去走走,和同齡人多聊聊天,也能排解一下自己的不快,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