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是孔門弟子中不大聰明的一個,有點(diǎn)兒魯,有點(diǎn)兒鈍,有點(diǎn)兒一根筋。
孔子排“四科十哲”,連課堂打盹兒被孔子恨恨罵曰“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都堂皇上榜,卻偏偏未見曾參。若說是入門太晚,沒趕上趟,可入門更晚的子游、子夏卻又何以赫然在列?
或許曾參確乎還不夠出類拔萃,但誰也不能否認(rèn)他是個孝子。
曾參像
孔門素來盛產(chǎn)孝子,有三位都曾載入“二十四孝”名冊,閔損蘆衣順母,仲由百里負(fù)米,而另一位便是嚙指痛心的曾參。
曾參家貧,常進(jìn)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久候曾參不歸,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遠(yuǎn)方的曾參頓覺心痛,明白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匆匆而返,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提醒你趕快回家。”十指連心兒牽母,骨肉情深至于斯。
嚙指痛心
曾參之孝純?nèi)怀龊跆煨裕浆F(xiàn)實(shí),超越意念,甚至到了靈異的地步,卻又是如此真真切切。他這一心痛,令日后幾千年來的兒女們也跟著莫名心痛起來,仿佛拴在心底的一根線輕輕顫了幾顫,而線的那一端永遠(yuǎn)都握在倚門遙望鬢發(fā)漸霜的父母手中。
曾參也由此被視為天下孝子的化身,凡稱孝子,必言曾參。蘇秦合縱六國,見燕王曰“孝如曾參,廉如伯夷”;王充著《論衡》,也說“仁如顏淵,孝如曾參”;白居易詠慈烏,贊其為“鳥中之曾參”,足見曾參孝子形象的深入人心。
曾子廟大殿
(曾子廟位于山東省嘉祥縣城南17.5公里滿硐鄉(xiāng)南武山之陽,1530年(明嘉靖九年)曾參被改封為宗圣曾子,故曾子廟又稱宗圣廟。)
當(dāng)曾參還是個小小少年時,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操》。可惜這首曲子早已失傳,無緣得聆,只能從他多年后同樣因思父母而作的《歸耕操》中約略體會一二:“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以再事者,親也。噓唏歸耕,來日安所耕?歷山盤兮欽崟!”
留不住的是歲月,帶不走的是思念,總以為回家的路很近,父母就站在路的盡頭微笑招手,誰曾想轉(zhuǎn)眼已成空。孔子諄諄告誡“父母在,不遠(yuǎn)游”,誠是過來人的至痛之語。
曾參少時拜孔子為師,從學(xué)十載,于“孝”之一字可謂得孔子真?zhèn)鳎缎⒔?jīng)》便是孔子教誨曾參何為孝道的授課記錄。孔子開宗明義講“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無論是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以及庶人之孝,雖各有所當(dāng),但以愛敬之心來侍奉父母卻是一致的,故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又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
曾參是這么學(xué)的,也是這么做的,可是在“耘瓜受杖”一事上,他卻意外挨了批。
“說來都怪自己,”曾參想,“那天若非自己不慎鋤斷了瓜秧,父親也不會生氣到要杖打自己,若非自己暈倒,父親也不會又是惶急又是愧疚。雖然蘇醒之后,自己佯作無事向父親請罪,又撫琴而歌,好叫父親放心,可到底讓父親擔(dān)驚受怕了一場。”
耘瓜受杖
此事令曾參孝名遠(yuǎn)揚(yáng),卻惹得孔子勃然大怒,吩咐“參來勿內(nèi)”。一向恭謹(jǐn)?shù)脑鴧⒕箷缘健伴]門羹”,眾位師兄弟紛紛替他抱屈,婉轉(zhuǎn)向孔子求情。孔子沒有直接作答,卻娓娓講起了舜的故事:
舜的父親叫瞽瞍,待舜極為惡劣,舜卻非常孝順父親。每當(dāng)父親要使喚他時,他總是隨叫隨到,可父親要?dú)⑺麜r,卻怎么也找他不著。父親用小棰打他,他就默默忍受,用大杖打他,他則會逃走。這樣既沒有使瞽瞍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而舜也盡了自己孝子的本分。
“可曾參是如何做的?”孔子的語氣嚴(yán)厲起來,“面對父親的雷霆之怒,輕棄己身,寧死不避,陷父親于不義,此乃不孝之極。”
曾參的冷汗涔涔而落,他鼓起勇氣問道:“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連連搖頭道:“這是甚么話!這是甚么話!臣之諫君,子之諫父,自古攸然。君有諍臣,不失其國;父有諍子,不失其身。君父有錯,為人臣子,自當(dāng)直言相諫。若如你所說,只知一味順從父命,又怎能算得上孝呢?”
曾參猶如醍醐灌頂,滿腔疑惑一掃而空。多日來他始終參不透這一層,此時方得破除迷障。他明白父親對自己是愛之深,責(zé)之切,倘若當(dāng)真失手將自己打死了,父親豈非要從此悔恨無窮,萬劫不復(fù)?一想到這里,曾參就不寒而栗,慶幸自己還活著。
孔子論孝
曾參的父親是曾晳,比曾參早二十年拜在孔子門下,也就是“四子言志”里那位說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令孔子贊嘆不已的的主人公。
每一個父親都有過年輕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但終歸會在兒女們的目光中漸漸老去,褪淡成一個有些佝僂不再高大的背影,直至永遠(yuǎn)離開,徒留給兒女們無盡的悲傷。曾晳是在曾參而立之年病故的,史載曾參“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致后來“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曾晳生前愛吃羊棗,曾參見到羊棗便憶起父親,遂不忍再吃羊棗。
又過了幾十年,曾參也漸漸老了,病得越來越重。他自知大限將至,便把門人弟子召集到床前,囑咐他們抬起自己的手腳,看看是否保全完好,嘆道:“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他一生謹(jǐn)遵孔子“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訓(xùn)誡,未曾一日疏忽,直至臨終之際,才敢說一個“免”字,從此可以坦然而去,再也不必?fù)?dān)心有損于孝道了。其對孝道的踐行和堅(jiān)守可謂已到極致。
“孝”之一字,從耂從子,意謂子承老也。兒女幼時,父母扶著兒女蹣跚學(xué)步;父母老后,換成兒女?dāng)v著父母蹣跚走路。百善孝為首,孝是兒女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敬,無關(guān)功利,只因血濃于水。《詩經(jīng)·小雅·谷風(fēng)》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bào)之德,昊天罔極。”每個兒女都應(yīng)該讀一讀《孝經(jīng)》,做一個像曾參一樣的孝子。
《石臺孝經(jīng)》
(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書,太子李亨(唐肅宗)篆額,鐫于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碑文隸書,十八行,行五十五字,書法工整,豐腴華麗,結(jié)體莊嚴(yán)恢弘。唐玄宗手書“朕略萌”被西安碑林博物館拍成照片發(fā)到官方微博后,一時間引來眾多網(wǎng)友的追捧。原文中開頭是這樣三句話:“朕聞上古,其風(fēng)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萌字表達(dá)的是萌生、萌發(fā)的意思,不過現(xiàn)代人賦予了這個字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