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的周記和讀書筆記混合版
原帖發表于jane7.com
8月初到現在開啟了刷書模式,每天30分鐘到2個小時,總計看了幾本書,除開一本半日本文學小說和在圖書館看的《道德經》外,其他看的都是自我實用工具書,以前我是有點不喜歡看這類書的,喜歡看日本偵探小說和中日文學小說,總覺得工具書太功利和目的性太強,但是最近覺得工作上有點裹足不前,于是決定從工作方法上找到進步和提升。
讓我第一次認識到,書不是讀的越廣越多越好,而是越深越好。并且讀了的書,卻不一定是你的知識,一定要轉換出來,表達出來或者寫下了,能為你所用,能給你的工作生活帶來利好,才是您真正獲取到的知識,這本書也開啟了我8月刷書的動力。
是配套的實用性的書,簡單介紹了思維導圖的運用模式,找關鍵詞,畫圖,擴展想象力,強調發散性思維,也強調思維導圖中含有收斂思維在里面,用思維導圖的好處是,因為大腦記憶,圖比文字更強,所以建議圖文結合。這樣知識更容易被記憶和運用。與我而言,覺得以后閱讀,思考策略,開會紀要,可以采取這種形式。
目前都還只閱讀了一半,但是前者是一種理性的思考過程,孔子曾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朱熹:學貴有疑。這本書教給大家的就是一種質疑的思考過程,是一種反思能力。尤其是在千篇一律教育的國人,在現在的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面對你所接觸的每一個斷言,你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存在,還是全盤接受,這本書可以增加你的邏輯和獨立思考能力。
是一本久負盛名的時間管理類型實用書,沒有開始看多久,到現在也只看完了第一章而已。說來慚愧,我從買了書到現在也拖延了一年多也沒有看,可見我也是有拖延習慣的人,第一章里說的拖延的四大原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我覺得確實有擊中到每一個拖延癥的人的心理,剩下的我沒看完,估計看完會單獨寫一篇讀后感的。
最后,要說的就是,我8月初到現在剛剛閱讀完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了,這本書我2014年8月5日買的時候,就開始興沖沖的閱讀了,但是讀完第一篇就再也不想讀下去了,干燥無味,而且讀起來確實挺枯燥的。
以前單純覺得我從認字認圖開始讀書,從小人書讀到大部頭書籍,起碼讀了20年,怎么會不會讀書?而且這本教人如何讀書的書,為什么評價會那么高,但是這次將這本書真正讀完,我才知道,以前我是真的不會讀書,既浪費了很多讀書的時間成本,也浪費了很多好書。
閱讀首先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類似于我們兒童時期學生時代的閱讀,要求首先會識字,能夠基本閱讀大部分的書籍。開啟自己獨立閱讀的第一步,也即是學習閱讀的開始,是一個閱讀的必備的基礎層次。
檢視閱讀是真正的進入了閱讀的層次。檢視閱讀分為有系統的粗略閱讀(skim)和粗淺的閱讀(pre-read)。
指的是在你不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時間閱讀時候,你通過這本書的書名、目錄、索引、和出版社的介紹初步對這本書進行判斷了解,從而確定這本書是否有可能性,如果有,你可以挑選目錄中你感興趣的幾段閱讀看看,或者看看結尾,一般作者都會在結尾把自己認為重要的觀點再說一遍。通過以上幾步,你大概就能夠抓到這本書的架構和重點了。
(我覺得,書店里挑書很適合這樣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千萬不能用來看偵探小說啊,要不直接翻結尾,不就像剛開始看《名偵探柯南》,就被圈出兇手一樣悲催了么!)
粗淺的閱讀核心就是,一定要讀完這本書,從頭到尾的讀完,不要因為某段覺得困難就停止閱讀。《如何閱讀這一本書》是我懷著檢粗淺閱讀的心態去讀完的。要不如果我深陷如某個不懂的句子或者段落,必然又會造成去年一樣的擱置。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度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有很多好處,首先你能夠整體了解這本書,所以不會被難懂的細節打敗,因為你讀完了這本書,就可以發現,有些你覺得難懂的地方,可能作者在后面已經進行了分析,比你自己去查資料,從而糾纏于某些細節,沒深入書本的核心就放棄,要好的多。因為只有你讀完了這本書,你才真正的理解了作者的整體思維和脈絡,而不是什么也沒了解就做出來判斷。
在粗淺閱讀中,作者提到了一個閱讀速度的問題,因為我以前也有遇到過這種問題,容易讀的書讀的比較快,讀難懂的書就是翻來覆去,眼光都只能停留在這一頁,好不容易翻過去了,但是還是會覺得前面沒懂,所以翻回來繼續看。作者則在這本書里說要矯正很多人在閱讀中的“逗留”和“倒退”習慣,從而提升我們的閱讀速度。
因為我們的頭腦是個驚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住一個句子和段落,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雙手訓練我們的眼睛。讓自己的眼睛跟著手指的速度移動,逐步讓自己的閱讀速度跟上來,能更快的粗淺閱讀完一本書。而且閱讀的速度并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于知道在閱讀什么讀物的時候,該用什么樣的閱讀速度。
而讀書不是光把書從前翻到后結束了,你身為一個讀者,要成為一個主動的閱讀的讀者,一定要提出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分析閱讀中也有用到,雖然因為書本分類的不同,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是如此。也標明,作為一個主動讀者,讀完書,一定要弄懂想法和吸取到知識):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談了什么?(主題)
2)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想法、聲明、論點,詳細內容是什么,如何寫出來的。)
3)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么?是全部,還是部分?
4) 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啟發,對你的意義)
你可能已經按自己的一套閱讀了很長時間了,現在卻要一切從新開始,可能會覺得別扭或者困難,但是就像學習任何一種復雜技巧一樣。我們一開始也要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最后連貫熟練使用,直到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從而成為一個自然、順暢閱讀的主動閱讀者。
接下來,你就會進入閱讀的第三個層次(最耗時,全書二分之一都講這個的):
分析閱讀是建立在檢視閱讀之上的,一定要熟讀書名、前言、目錄,
第一個原則是: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做分類。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最簡單的分類方法: 虛構的小說類和論說類,而在論說性的類型中,你可以分為歷史、科學、哲學類。
第二個規則是: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概括主題)
第三個規則是:
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以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掌握整體架構)
第二、三規則一組合,一本好書,就應該可以告訴你,書里的情節重點和主干架構,第二個規則在指導你注意一本書的整體性,第三個原則則在強調一本書的復雜度。第三個規則,可能要每段每節的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建立出架構,但是并不需要太完美,因為畢竟有些書不值得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做,也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然建立一個清晰的架構也是作者的一項責任。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后連貫。
第四個規則是:
找出作者要問或想要解決的問題。(發現作者的意圖,傳遞的理念,第二規則個第三規則的重復補充。)
第五個規則:
找出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首先找出書中最重要的單詞,然后弄懂這詞的意思。例如一詞多義的情況下,要懂的作者再用哪一個意思,或者如果運用了專業用語,你一定要先弄懂專業用語在這里的意思。)
第六個規則:
圈出重要的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來,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第七個規則:
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第八個規則:
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讀者是最后一個說話的人,必須能提出評論,才算真正完成了閱讀。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A.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批評式閱讀的條件)
第九個規則:
除非你已經完成了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看完這本書之前,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發表你對本書的意見。不要急著開始批評。能夠用自己的話重述作者的觀點才是讀懂了這本書。)
第十個規則: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的辯駁或爭論。
第十一個規則:
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做任何評論之前,找出做出評論的理論基礎。
B.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 知識不足。
2、知識有錯誤。
3、不合邏輯。
4、分析和理由不完成。
前三條與作者的共識、主旨、論述有關,第四點和書的架構有關。
第一階段四個規則,回答閱讀的一個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談了什么?
第二階段是個規則,回答了閱讀的第二個問題,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第三階段,回答了閱讀的第三、四個問題,這本書說的有道理么?真實么?對你有什么意義?
分析閱讀是一個理想化的閱讀。這些規則只是衡量閱讀層次的理想標準。(時間上,精力上來說,但是還是有些書值得這樣去主動閱讀和學習)但是如果要成為一個好讀者,應該運用以上規則,仔細的閱讀一本書,還不是閱讀大量的書。讀的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是本末倒置的。
與以上方法大同小異,但是,總之一點,在評論這些讀物之前,一定要讀完它們,讀懂它們。
詩歌和小說等虛擬作品,可能并不需要這么弄懂作者每個詞的意思,而著重強調在作者全文傳達的主旨和發揮讀者的想象力。故事性的書最好能一氣呵成的讀完,讀戲劇一定要在心理排練這部劇。評判標準只有喜歡與否。
實用性的書是傳遞行動的方法和出色的行動規則,以及達成的目標和結果。而理論性科學書則是在傳遞知識上,強調書中的邏輯性和推理性。評判標準則是是否認同。
哲學書則是作者的一種思考,所以讀者閱讀時候,也只能調動你的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判斷出他們的想法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為他們提出的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
神學則對這些信仰者是不可侵犯的,是絕對接受的。
歷史書因為其部分不可考據性,所以我們對感興趣的歷史,最好應該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歷史建議一些我們現在的可行性,起到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的作用。批判的標準則是,這本書這樣的歷史行為在當時情境下是不是過于夸張,不夠逼真。
傳紀更像是歷史一樣閱讀,而自傳則會摻雜個人的情感和夸大美好事實等,所有閱讀時應該有懷疑心。
而閱讀現代文章和書籍,也要有一種懷疑心,要擦亮眼睛,明白作者傳遞的是什么和他的動機,即抱著批判性思維閱讀。
社會科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大量心理學)則一定要跟上時代,推陳出新,我們閱讀時,也應該閱讀一個主題多本圖書,所以我們必須進入第四層次閱讀——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即是圍繞一個主題和來讀很多圍繞這個主題的書。(寫論文的方法)
而這些書可能會非常多,這時候我們就會用到檢視閱讀。來減少你的相關書目書單。
一:找到相關的章節。(可能有些書我們只應用某些段落,在主題閱讀中,你的主題才是最關鍵的,而不是書)
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由你來建立共識,來建立一個主題,這些作者和書都是以你的想法出發)
三:厘清問題。(在于我們的主題是否不偏不倚)。
四:界定議題(作者直接可能對這個問題支持或反對,找出最合適的議題)
五:分析討論。(讀者必須保持客觀,自己不預設立場,擺明雙方觀點即可)
這本書讀完,首先刷新了我閱讀的看法,以前我遇到自己讀不懂的書,就放棄了,或者覺得有些書一看書名,覺得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就不去碰它,閱讀也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區內。
而這本書則強調,越是讀不懂的書,越能提高你的心智和思想。一本書雖然難懂,但是你應該至少讀完一遍,并且主動閱讀,保持對問題的困惑,以及保持主動性的閱讀行為,如做筆記、批注,不要停下來或者放棄閱讀。這樣你對這本書至少能掌握50%、80%的道理, 就比你一開始一點都不懂要好很多。
閱讀不是你將能掌握的書讀上一萬本,而是你不能掌握的書,慢慢進階,讀上100本就可能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飛躍了。
但是這本書也因為是翻譯過來的問題,所以有些地方確實挺難懂的~~推薦的書目也很厲害的樣子,但是推薦的還是英語母語人適合閱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