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七絕圣手”的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有“五古之嚴,七絕于美”之譽,其詩作以邊塞、宮怨、離別為題材的居多。
725年,28歲的王昌齡開始寫作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情景有著細致的描寫,同時亦深入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詩中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和“已報生擒吐谷渾”的勝利喜悅,也有沙漠風前、長城月下懷念親人的離愁,寫得含蓄深沉,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耐人尋味。王昌齡的宮怨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到之處。如“西宮夜靜百花香”“芙蓉不及美人妝”等,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宮女們深刻的內心痛苦,對幸福的憧憬,對人生的失望,以及在失望中交織著希望的復雜心理,既洗盡六朝宮廷詩的浮艷情色,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艷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
王昌齡30歲時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以博學鴻辭登科,改任汜水縣尉。41歲時,因事被貶嶺南。翌年遇赦重返長安,改授江寧丞。當年秋天,他在巴陵遇到李白,寫下了七絕《巴陵送李十二》:“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這首送別詩通篇寫景,無一字寫離愁,但離愁卻深蘊其中。
王昌齡在北歸途中,順道在襄陽探訪了人生知己孟浩然。當時,孟浩然身患毒瘡,已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后,一時高興,孟浩然吃了些海鮮,不想再次引發毒瘡,就此不幸離世。
心懷感傷抑郁之情,王昌齡赴江寧就任。赴江寧途中,王昌齡結識了欲回洛陽的辛漸,感慨系之,寫下了著名的七絕《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王昌齡看來,孟浩然之死有自己探訪的原因,他為此心中積滿了悲痛,此詩旨在托辛漸告訴親友,他的品志,他待朋友的心,像玉壺里的冰那樣晶瑩純潔。
51歲那年,王昌齡再次被他人謗謫,由江寧丞貶為龍標尉,世稱“王龍標”。756年,安史之亂起,已近六十歲的王昌齡離開龍標,抱定回鄉歸隱的打算,但在路經亳州時,卻不幸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