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宋詩
一、基本知識
1、宋初三體:一以當時的一些達官貴人如徐鉉、李昉等為代表,以白居易為師,詩風平易淺俗,是當時的主流詩歌,此為白體詩。一以稍后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以李商隱為師,辭藻華麗,講究用典,是白體之后的詩壇主流,此為西昆體。一以魏野、林逋等隱士為代表,以賈島、姚合為師,多用白描手法寫隱逸生活,詩風清苦,此為晚唐體。
2、蘇梅:蘇舜欽在詩歌上創作上與梅堯臣齊名,人稱蘇梅。
3、半山體:王安石退居江寧后,詩風發生了重大變化,遠離了政治、社會,多寫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絕句為主,很少長篇古體;藝術上講究煉字、對仗,意境優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后人將他這一時期的詩風稱為“半山體”。
4、蘇黃:在宋代,黃庭堅被認為是與蘇軾并駕齊驅的詩人,稱之為“蘇黃”。
5、點鐵成金、奪胎換骨:這是黃庭堅的創作方法,就是對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變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語言來表達;一是襲用前人的語言,但表達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詩派:南宋初,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將黃庭堅、陳師道等二十余人列為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是在黃庭堅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的創作具有與黃庭堅類似的眾多特點,講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響最大的詩派。
7、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稱“中興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這四大家雖然早期曾受江西詩派影響,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詩派的樊籬,自創面目。
8、永嘉四靈:永嘉四靈。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溫州)的四位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趙師秀(字靈芝)、翁卷(字靈舒)。他們的詩以賈島、姚合為宗,多為近體,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寫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狹窄,講究苦吟,詩風單一。
9、江湖詩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靈,并受四靈影響的一個詩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們多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詩風不一,有的粗獷豪放,有的幽靜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曠達。代表人物主要有劉克莊、戴復古、方岳等。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歐陽修《戲答元珍》,王安石《明妃曲》,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飲湖上初晴后雨》、黃庭堅《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陸游《長歌行》、《金錯刀行》、《書憤》,文天祥《過零丁洋》。
2、泛讀作品
歐陽修《畫眉鳥》,梅堯臣《汝墳貧女》,蘇舜欽《慶州敗》、《淮中晚泊犢頭》,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泊船瓜洲》,蘇軾《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有美堂瀑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黃庭堅《寄黃幾復》、《題竹石牧牛》,楊萬里《初入淮河》、《插秧歌》,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游山西村》。
三、思考與練習
1、宋詩與唐詩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宋詩與唐詩最大的區別在于,唐詩重“象”,宋詩重“意”;唐詩是詩人之詩,宋詩是學者之詩。這就是說,唐詩重在描繪形象、意象,通過形象、意象的描繪來表現情感思想,與此特點相聯系,唐詩意境鮮明、情寓于象,語言簡潔,表現含蓄而耐人尋味。宋詩則側重于直接表現情感、思想,“象”的描繪是次要的。因此,宋詩往往多議論,語言也不像唐詩那樣簡潔凝煉,表現也不太含蓄。唐詩基本上能做到用詩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語言來表達,宋詩則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話來表現,因而宋代的詩人首先是學者。
2、宋代中期的歐陽修等人是如何改革宋初詩風的?
參考答案:宋仁宗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以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為代表的詩人,對詩歌進行了改革,將詩歌引入了新的方向。他們的改革主要表現在多寫古體詩,拉近詩歌與政治與社會的距離,在藝術上進行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等新的嘗試。
3、梅堯臣詩歌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梅堯臣的詩歌有三個方面的主要特點:第一,他的很多詩表現了對于政治和民生疾苦的關心。例如《田家》、《陶者》、《田家語》、《汝墳貧女》等。第二,他在擴大詩的題材上作了新的嘗試,將一些過去不入詩的事物、現象寫入詩中。第三,他的詩歌總的風格是平淡。
4、王安石詩歌前后期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以退居江寧為界,王安石的詩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這一時期的詩,往往與政治、社會有緊密關系,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高度關注。這一時期的詩歌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而且在藝術上不事修飾,多議論,少含蓄,鋒芒畢露,以文為詩。王安石這一時期的詩,可以稱為政治家之詩。退居江寧后,王安石的詩進入了后期。他的詩風發生了重大變化,遠離了政治、社會,多寫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絕句為主,很少長篇古體;藝術上講究煉字、對仗,意境優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后人將王安石這一時期的詩風稱為“半山體”。
5、蘇軾詩歌在藝術上有何特色?
參考答案:第一,將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從事出,理從景出,并且理在情中。第二,蘇軾具有一種“觸處生春”的本領,因而將詩寫得生動異常,富有美感。這種“觸處生春”的特點一方面表現在他能從極平常的日常生活現象中發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現在他能通過新鮮的比喻將難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寫出來。另外,蘇軾詩也寫得詼諧幽默,妙趣橫生。
6、黃庭堅能在宋代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詩歌理論與創作有何特色?
參考答案:黃庭堅之所以能在宋代詩壇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產生廣泛的影響,一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套獨特的詩歌創作理論,二是因為他詩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為在他的影響下產生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江西詩派。
黃庭堅詩歌理論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闡明了具體的寫詩辦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黃庭堅認為,“文章最忌隨人后”(《贈謝敞王博喻》)、“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題樂毅論后》),主張創新。創新的辦法是“以故為新”。“以故為新”的具體辦法就是“奪胎換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冷齋夜話》卷一引)。這就意味著創新是建立在對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變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語言來表達;一是襲用前人的語言,但表達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還對詩歌句眼的設置、句律的運用、章法的安排等發表了具體的意見。這樣的辦法切實可行,而且立竿見影,對學詩者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黃庭堅的詩歌創作在宋代也是別具一格的。從內容來說,黃庭堅的詩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詩人那樣比較關注政治、社會問題,而更多的是寫景、酬唱,抒發內心感受。
藝術上,黃庭堅的詩具有多方面的特點:一是用典多;二是務新求奇,為人所不為;三是具有一種獨特的幽默詼諧感。
7、“誠齋體”有哪些特點?
參考答案:第一,善于發現和捕捉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沒有注意和描寫的富有情趣與美感的景象。第二,語言上不用典,不避俗俚,平易自然,雅俗共賞。第三,風格幽默風趣。
8、范成大田園詩有何貢獻?
參考答案:范成大田園詩的突出貢獻在于全面地表現了農村的各個方面。在范成大以前,描寫田園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主要表現田園的優美寧靜和文人的隱居之樂;一類以《詩經》中的《伐檀》等為代表的所謂現實主義作品,主要表現農村中農民生活的困苦。范成大的可貴之處是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了,因此《四時田園雜興》中既有農家景物、風俗、歲時,又有農民的勞動、苦難。所以有人稱范成大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9、陸游詩歌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從內容來說,陸游的詩主要有兩類,一類表現民族意識和愛國感情,一類寫景物和日常生活。這兩類作品在藝術上也有不同的特色。
第一類是陸游詩歌的主旋律。這類作品主要由兩方面的主題構成,一方面是表現許身報國、恢復中原、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現壯志難酬的苦悶、報國無門的悲憤。這兩方面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這一類作品具有浪漫主義的突出特點,表現在:第一,往往借助于夢境的描寫來表達恢復中原的愿望。第二,往往不對某一事物作靜態細致的描繪,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第三,語多豪壯。這些特點構成了陸游詩豪放浪漫的風格,接近唐代詩人李白,陸游也因此有了“小李白”之稱。第二類詩以描寫日常生活及景物為主,往往從平常的景象中體悟出特別的意味,因此寫得意境優美,耐人尋味,在平淡自然的風格中,時常可見對語言的精心錘煉。
第三章宋代散文
一、基本知識
1、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時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們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P&NBSP;&NBSP;&NBSP;>2、三蘇: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歐陽修《醉翁亭記》、《五代史伶官傳序》,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蘇軾《赤壁賦》
2、泛讀作品
歐陽修《秋聲賦》,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蘇軾《留侯論》、《記承天寺夜游》。
三、思考與練習
1、歐陽修散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創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參考答案:理論上,歐陽修一方面主張道勝文至,認為“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承認“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又認為,文章之“道”并不僅僅局限于古圣賢之道,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列入“道”中,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的行為。同時,認為文章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對韓愈等人的奇險怪誕,主張平易。創作上,他的散文內容充實,題材豐富。既有政論文,如《五代史伶官傳序》、《朋黨論》、《與高司諫書》;也有寫景抒情之作,如《秋聲賦》、《醉翁亭記》;又有敘事懷人的作品,如《蘇氏文集序》、《祭尹師魯文》。藝術上也有鮮明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第一,風格平易流暢。第二,藝術手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且頗多創新。第三,無論寫景、抒情還是說理,都能引人入勝,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2、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參考答案:王安石的散文是政治家的散文,不以感人擅長,但以服人稱勝。作品的內容與社會政治有緊密關系,而且見解精辟,往往能發人所未發,顯示了王安石非同尋常的眼光與思想。
3、蘇軾散文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創作上有何特色?
參考答案:蘇軾在理論上強調文章要有“意”(觀點、意圖、情感等),認為“意者,錢也。為文若能立意,則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應有中心,圍繞中心作文。與此相聯系,他還提出了“辭達”和“自然為文”的說法,即寫作時,根據自己的藝術感覺,“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對事物的感覺和理解寫出來。創作上,從內容來說,蘇軾的散文幾乎涉及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寫入文章的很多內容,均能在蘇軾的散文中找到。在藝術上,蘇軾散文不僅文體多樣,而且如他的詩歌一樣,觸處生春。議論時,能像王安石一樣,鞭辟入里,發人所未發,寫景時,能像歐陽修一樣,以寥寥數語,寫出景象的特點,營造出富有詩意的意境。并且極善于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跡。總之,蘇軾的散文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程式,充滿活力,毫無陳腐氣,且有特殊的情韻,確為中國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第四章話本小說
一、基本知識
1、說話:在宋代城市的大眾娛樂場所“瓦肆”中,有一種以講故事、說笑話為主的活動,即“說話”。“說話”分為四家,即小說、講史、說經、合生。
2、話本:就是說話人說話的底本,它包括講史和小說兩大類。前者是用淺近的文言講述歷史上的帝王將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話來講述平凡人的故事。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碾玉觀音》
2、泛讀作品
《志誠張主管》、《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錯斬崔寧》。
三、思考與練習
1、宋代的講史話本主要有哪些?
參考答案:宋代的講史話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全相平話五種》等。
2、宋代小說話本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參考答案:宋代小說話本一般為短篇故事,多表現現實生活,其中愛情和公案題材比較多。作品人物多為下層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鮮明,頗具個性色彩,善于通過行動、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為成功,如《快嘴李翠蓮》中的李翠蓮、《碾玉觀音》中的璩秀秀等。情節安排曲折生動,脈絡清晰,引人入勝。基本運用白話,通俗簡明,生動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代表作有《錯斬崔寧》、《碾玉觀音》、《志誠張主管》、《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等。
3、宋代話本的地位如何?
參考答案:魯迅先生曾經指出,宋元話本的出現“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中國小說史的歷史變遷》)。宋代話本小說與長期以文言文為語言的中國古代文學傳統完全不同,它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將白話作為小說的語言進行創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話本小說以平凡人物為主,不再將非凡人物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這是中國小說進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標志。另外,宋代話本小說采取的是在“說話”這樣的場景里展開故事的敘述方式,這樣的敘述模式后來成了白話小說的經典敘述方式。以上幾個方面對于明清小說、白話小說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五章遼金文學
一、基本知識
1、《論詩絕句三十首》:這是金代著名詩人受杜甫《戲為六絕句》的啟發而作的一組論詩之作,對建安以來的詩歌作了較系統的論述,表明了他喜愛淳樸自然,反對雕琢華絕的文學觀。
2、諸宮調
所謂諸宮調,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時期的一種講唱文學。它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短套,用不同宮調的若干短套聯成長篇,雜以敘述,講唱一個長篇故事。據傳,其首創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間藝人孔三傳。《西廂記諸宮調》是現存唯一部完整的諸宮調作品。
二、主要作家、作品
1、 精讀作品
元好問《岐陽》之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2、 泛讀作品
元好問如《雁門道中書所見》、《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論詩絕句三十首》。
三、思考與練習
1、元好問的詩歌創作有何特色?
參考答案:元好問生長于金元易代之際,所以,其詩多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對金元之際的民族矛盾有較多的表現。藝術上,元好問的詩既有南方詩人詞藻華美的優點,又有北人風格剛勁的特色。語言精煉準確,富有表現力。雖有雕琢之功,但無斧鑿之痕。所以后世對他的評價很高。
2、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對元稹《鶯鶯傳》有何發展?
參考答案:董解元保留了《鶯鶯傳》的大致情節,但在四個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在思想上,改變了原作對張生始亂終棄行為的偏袒和對女性的偏見,突出了歌頌婚姻自由的主題,使作品有了本質的提高;在人物塑造上,不僅增添了不少人物,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為正面形象,而且個性更為鮮明。例如張生,原來是一個玩弄女性的人物,董解元將他改編成一個有情有義、始終忠于愛情的正面人物。又如崔鶯鶯,原來是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弱者,董解元將她寫成了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堅強女性。在情節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聯吟、兵圍普救寺、長亭送別、村店驚夢等情節,使故事更為曲折生動。在藝術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詩詞的典雅詞語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使作品更具詩意,同時,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間口語,使作品更生動活潑。
〖參考書目〗
1、 唐宋詞選注》,唐圭璋等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2、 《唐宋詞選釋》,俞平伯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 《唐宋詞通論》,吳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 《宋詩選注》,錢鍾書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5、 《宋文選》,四川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6、 《宋元小說史》,蕭相愷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第一章雜劇
一、基本知識
1、旦本、末本:元雜劇中男主角稱為末,女主角稱為旦,根據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為旦本、末本。一本戲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說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雜劇作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3、曲狀元:馬致遠所作雜劇在當時的名氣極大,有“曲狀元”之稱。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2、泛讀作品
關漢卿《魯齋郎》、《蝴蝶夢》、《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西蜀夢》,白樸《墻頭馬上》,馬致遠《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紀君祥《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鄭光祖《倩女離魂》、《王粲登樓》,秦簡夫《東堂老》。
三、思考與練習
1、元雜劇在體制上有何特色?
參考答案:元代的雜劇在體制上有自己的特點: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還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劇情或串聯兩折。每折限用同一宮調,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劇中男主角稱為末,女主角稱為旦,根據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為旦本、末本。一本戲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說白。角色除旦、末外,還有副末、沖末、外末、貼旦、老旦、外旦、凈、丑等配角。雜劇主要由歌曲與說白兩部分構成。歌曲主要用來抒情、渲染,往往寫得較典雅;說白主要用來對話或獨白,往往用白話來寫。
2、元雜劇的發展情況如何?各階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參考答案:元雜劇的發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為界大致經歷了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的創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創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這是元雜劇創作的黃金時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鄭光祖、宮天挺、秦簡夫等,這一時期的雜劇創作已走向衰落。
3、關漢卿的雜劇從內容來分,可以分為哪幾類?各類的代表作是什么?
參考答案:關漢卿的雜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公案劇。以《竇娥冤》、《魯齋郎》、《蝴蝶夢》為代表。二、婚姻愛情劇。這又可分為兩類:一為表現弱者反抗惡勢力,代表作有《救風塵》、《望江亭》;一為表現一般的婚姻愛情,代表作為《拜月亭》、《調風月》。其特點是肯定女性對于婚姻的自主選擇。三、歷史劇。代表作為《單刀會》、《西蜀夢》。這兩部作品都是三國戲,塑造的是三國時蜀國關羽、張飛等人的形象。這一類作品較多地反映了民間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價值觀。
4、關漢卿雜劇創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參考答案:關漢卿的劇作在內容上涉及多種多樣的社會層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表達了對惡勢力的批判與憎恨;集中反映了社會中受壓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熱情贊美他們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會對弱者的壓迫的同時,始終表現出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對美好人生的執著追求。這是關漢卿劇作的可貴之處,同時也是關漢卿之所以成為戲劇大家的一個重要因素。藝術上,關漢卿的雜劇故事復雜,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每個情節都經得起推敲,絲絲入扣;人物性格富有個性,極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為中國古代戲曲人物畫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竇娥、趙盼兒等,直至今天,仍為大家所熟知;語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貼近當時口語,是“本色派”代表。這些特點,特別是塑造人物的本領,使他成為中國古代戲劇成就最高的劇作家。
5、王實甫《西廂記》對董解元《諸宮調西廂記》作了哪些發展?
參考答案:王實甫《西廂記》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同時又對《西廂記諸宮調》作了新的發展:第一,刪減了許多不必要的情節,使結構更完整,情節更集中。例如,在《西廂記諸宮調》中,孫飛虎兵圍普救寺一事占了相當長的篇幅,它實際上是游離于主線之外的,王實甫毅然將它壓縮得很短,這樣就使主線更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場更鮮明,從而加強了戲劇沖突。在《西廂記》中,實際上存在著兩個陣營,一以張生、崔鶯鶯、紅娘為代表,一以老夫人為代表。王實甫將這兩個陣營的人寫得涇渭分明,態度毫不含糊,并以此來展開矛盾沖突。第三,在情節安排、藝術手法的運用上,更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劇色彩。例如,利用景物來表現情感是《西廂記諸宮調》的一大特點,王實甫在《西廂記》中也大量運用了這一手法,但比較一下兩部作品的“長亭送別”就可以看出,王實甫寫得更細膩,更優美。
6、王實甫《西廂記》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參考答案:《西廂記》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現在:第一,突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通例,多達五本二十一折。這種體制上的突破,使情節更為曲折,人物塑造和藝術手法的運用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第二,人物性格鮮明。這應當說是《西廂記》最成功之處。王實甫緊緊抓住崔鶯鶯既愛又怕的心理、張生大膽又帶有書生酸氣的特點,將人物寫得極有個性。第三,語言優美。《西廂記》的唱詞華麗典雅,賓白則是鮮活的口語,既充滿詩情畫意,又充滿生活氣息。正因為如此,《西廂記》往往被人當成“文采派”的代表。
7、白樸《梧桐雨》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是什么?
參考答案:《梧桐雨》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內容上雖是舊題材,但突出了純真的愛情成分。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能通過人物內心的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詩詞的意境、意象,語言極其華美。
8、馬致遠《漢宮秋》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是什么?
參考答案:《漢宮秋》描寫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與傳統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節和人物上進行了新的創造。它將漢元帝寫成對王昭君有著深厚愛情的人物,同時突出了王昭君對漢朝的感情,讓她以身報國,投水自殺。作者將王昭君的不幸置于民族矛盾的背景下,因此,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民族情緒特別強烈。藝術上善于抒情,極富感染力。
9、馬致遠雜劇總的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在眾多的元雜劇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時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與此相聯系,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夠鮮明突出,缺乏戲劇沖突的緊張感,而重在抒情,借以表現自我,因而容易引起舊文人的共鳴。這既是馬致遠雜劇的特點,也是他的缺點。
10、《趙氏孤兒》的主要內容及長演不衰的思想魅力是什么?
參考答案:《趙氏孤兒》描寫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趙盾與屠岸賈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主人公是程嬰。此劇表面上寫的是忠奸斗爭,實際上,它的魅力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作品中正義最終得到了伸張,惡勢力終于得到了懲罰,這吻合中國傳統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是劇中人物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力量。該劇戲劇效果特別強烈,這是由它所特有的沖突激烈,矛盾連續不斷,氣氛緊張所造成的。
11、元代的“水滸戲”作家有哪些?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
參考答案:元代產生了大批的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是康進之的《李逵負荊》。
就數量而言,水滸戲寫得最多的是高文秀,見于著錄的有9種,其中以李逵為主人公的就有8種,但現存的只有《雙獻功》。
12、元代的包公戲有哪些?其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元代的包公戲除了關漢卿的《魯齋郎》、《蝴蝶夢》外,還有無名氏的《陳州糶米》、李潛夫的《灰闌記》等,這些作品除了揭示社會問題和歌頌清官外,還有一種傳播智慧和智力游戲的意味。
13、《倩女離魂》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倩女離魂》是鄭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據唐傳奇《離魂記》改編而成,描寫張倩女與王文舉的愛情故事。張、王分離,張因病臥床,月夜魂追王成親。后王得官回來,張魂魄與肉體復合為一。劇中離魂代表婦女內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婦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實。情節離奇而內涵深刻,而且具有濃厚的抒情氣息,對《牡丹亭》有直接的啟發作用。
第二章散曲、南戲
一、基本知識
1、小令:散曲的一種形式,單獨的一支曲子,稱為小令。
2、套曲:散曲的一種形式,由幾支同一宮調的曲子聯綴而成的表演一個故事,稱為套曲。
3、南戲:南戲原來是一種地方劇種,因為它流行于浙江溫州(溫州古名永嘉)一帶,所以又稱為“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它內容多以家庭為主,曲調輕柔婉轉,以管樂伴奏為主,劇中各個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戲沒有固定的場次限制,每出戲也不要求通押一韻,也不限用同一宮調中的曲牌。因此,與雜劇相比,它要靈活得多。
4、《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即保存在《永樂大典》中早期三種南戲,即《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
5、“荊劉拜殺”:元末明初,除《琵琶記》外,還有一些較著名的南戲劇作,其中《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被稱為南戲四大傳奇,簡稱為“荊劉拜殺”。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高明《琵琶記》
2、泛讀作品
關漢卿《四塊玉》(別情)、《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白樸《喜春來》(題情),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天凈沙》(秋思)。
三、思考與練習
1、元代散曲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元代的散曲是在金代“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當時也是和樂演唱的。語言上它吸收了大量民間口語,不避俗詞俚語,因此特別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內容上,它寫得最多的是男女愛情,其次是歸隱、閑適以及山水自然。體制上一般都比較短小。
2、元代散曲的發展情況如何?各階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參考答案:元代的散曲的發展也如雜劇,大致可以大德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以大都為中心,后期以杭州為中心。前期的主要作家是一些“公卿大夫居要路者”和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后期則有張可久、喬吉等。
3、元代南戲在體制上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南戲原來是一種地方劇種,它以表現家庭內容為主,曲調輕柔婉轉,以管樂伴奏為主,劇中各個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戲沒有固定的場次限制,每出戲也不要求通押一韻,也不限用同一宮調中的曲牌。因此,與雜劇相比,它要靈活得多。
4、《琵琶記》有什么思想意義?
參考答案:《瑟琶記》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創作動機、目的與作品描寫的實際情況是相抵觸的。此劇開頭明確說“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是為了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表揚“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實際的意義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過蔡伯喈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左右為難的生存狀態、主觀努力與實際結果常常背離的無奈,以及通過趙五娘表現下層婦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這就是此劇長演不衰的內在原因。
5、《琵琶記》在藝術上有何特色?
參考答案:《琵琶記》采取雙線結構,一條是蔡伯喈,一條是趙五娘,兩條線平行發展,這可以更好地展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命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顯得真實,而不是概念化、符號化的人物,心理描寫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較講究。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記》成為南戲成熟的標志,被譽為“南戲之祖”。
〖參考書目〗
1、《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上、下),王季思主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上、下),王季思主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3、《元雜劇史》,李修生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4、《中國戲曲文學史》,許金榜著,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5。
5、《元明散曲》,王星琦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第一章三國演義
一、基本知識
1、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
2、“七實三虛”:這是關于《三國演義》藝術構思的一種說法。章學誠在《章氏遺書外編?丙辰札記》中說《三國演義》具有“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構思特點。正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能較好的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使作品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3、“三絕”:《三國演義》在人物描寫方面,采用類型化的寫法,塑造了許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毛宗崗所說的“三絕”,即最具智慧的諸葛亮、忠義之士關羽以及奸詐的曹操。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2、閱讀作品:《三國演義》全書。
三、思考與練習
1、如何看待《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傾向?
應從三個方面分析:一是史學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存在著孰為正統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現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說創作中主題思想的需要。(要求舉出具體的材料事例加以論析)
2、《三國演義》在戰爭描寫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國演義》在戰爭描寫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筆下的戰爭寫的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充分表現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另外,在戰爭描寫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斗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斗智者勝。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3、《三國演義》的語言特色是什么?
《三國演義》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
第二章水滸傳
一、基本知識
1、繁本和簡本:指的是《水滸傳》的版本可分為兩大系統。繁本文繁事簡,均無平王慶、田虎情節。簡本文簡事繁,有平王慶、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蘇吳縣人金人瑞對《水滸傳》進行評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金本流傳廣泛,成為通行本。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水滸傳》第三十一回。
2、閱讀作品:《水滸傳》全書。
三、思考與練習
1、《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
《三國演義》主要采用的是類型化的寫法,而《水滸傳》已經開始注重個性化特征的描寫(要求結合作品的實際來論述)。
2、《水滸傳》前半部分的結構有何特色?這種結構與內容有何關系?
《水滸傳》由相對獨立完整的各個故事連接成一個整體。前段分別寫幾個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實為一個個英雄傳記,而這些小傳又都圍繞起義斗爭這條主線,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義隊伍的逐步發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條鏈上一個個緊緊相扣的環,既使主要人物不失其完整性和連續性,又使全書有機地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三章西游記
一、基本知識
神魔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說”的概念,他說:“且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統于二元,雖無專名,謂之神魔,蓋可賅括矣。”后來,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又進一步指出:“當時的思想,是極模糊的。在小說中所寫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釋道和白蓮教,單不過是含糊的彼此之爭,我就總括起來給他們一個名目,叫神魔小說。”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西游記》第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回。
2、閱讀作品:《西游記》全書。
三、思考與練習
1、《西游記》從情節上看,可劃分為幾個部分,這些部分在表達思想內容上有何區別?又有何聯系?
小說由兩個文學母題及相應的故事構成:一個是有關人性的自由本質與不得不接受約束的矛盾處境。這主要表現在前十二回對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的描寫上。在這一部分里,孫悟空象征著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規戒律,象征著對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縛。把大鬧天宮看成是通過神話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人民反封建正統、反皇權尊嚴的叛逆思想和叛逆情緒的一種折光,應當是恰當的。一個是歷險記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險精神,另一方面也隱喻著人必須歷經艱辛才能獲得成功。這主要表現在《西游記》的后半部孫悟空護送唐僧取經,克服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故事上。雖然前后兩個部分描寫的內容不同,但都是通過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生動地反映了人民駕馭自然、征服邪惡的愿望和人定勝天的樂觀精神。
2、《西游記》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西游記》的幾個主角如孫悟空、豬八戒等,都寫得異常生動,惹人喜愛。這些人物之所以刻畫得很成功,是因為作者在塑造他們時,往往是將神性、人性、動物性三個方面結合起來,把他們當人來寫,使之具有人的思想、行為的人性的特點,同時又有神的威力和動物的外貌等特點,既親切又具有超現實的色彩。
3、《西游記》在情節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在情節的設計上,《西游記》往往戲筆與幻筆相間,將事件寫得波瀾起伏,峰回路轉,離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邏輯,引人入勝(結合作品來論述)。
第四章《金瓶梅》及明代其他長篇小說
一、基本知識
1、世情小說:即寫世態人情為主的小說。所謂世態,指的是整個社會狀況和各種社會矛盾沖突;所謂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個精神世界。
2、詞話本與崇禎本:指的是《金瓶梅》版本的兩個主要系統:一為現存最早的有萬歷四十五年(1617)東吳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詞話》,一百回,所謂“詞話”是指書中插有大量的詩詞曲賦和韻文,這個本子及其傳刻本,統稱詞話本。一為崇禎年間刊行的《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又稱《原本金瓶梅》,故一般稱這個本子及其傳刻本為崇禎本。
二、主要作家作品
閱讀作品: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許仲林的《封神演義》等。
三、思考與練習
1、《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有何新的成就與貢獻?
第一、《金瓶梅》是與過去的“世代累積型”不同的第一部“個人獨創型”長篇小說。第二,在取材上,變以前的歷史題材為現實題材。成為我國古代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小說。第三,在人物塑造方面,以社會上的普通人物為小說的主人公,不再象過去的小說那樣,都是以寫非凡人物(英雄、神)為主。第四,《金瓶梅》則淡化了情節,以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在大量生活瑣事中展示人物性格,將小說敘事的重心由情節轉到了人物形象。同時,變細節描寫的夸張、粗略為細膩不避瑣屑。
2、明代還有哪些著名的長篇小說?
明代的其他長篇小說約可以分為歷史小說、神魔小說、家庭小說三大類。歷史小說主要有《列國志傳》、《北宋志傳》、《英烈傳》等。神魔小說主要有《封神演義》、《西游補》、《四游記》、《西洋記》等,其中《封神演義》最為著名。世情小說主要有《俠義風月傳》,還有《玉嬌梨》、《平山冷燕》。這類作品在寫才子佳人的“才”與“色”時,又十分強調“真情”,這是明代思潮的特點。
第五章“三言”“二拍”與明代的短篇小說
一、基本知識
1、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簡稱“三言”。它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是作者凌濛初對“三言”的模仿之作。
2、擬話本:明代中葉以后,隨著話本小說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潤色、加工宋元明舊篇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模仿“話本小說”的樣式而獨立創作的一些新小說。這類白話短篇小說,人們稱之為“擬話本”。從魯迅起,一般又將“三言”之后的白話短篇小說都歸屬于“擬話本”一類。
3、《今古奇觀》:“姑蘇抱甕老人”見“三言”與“二拍”“卷帙浩繁,觀覽難周”(《今古奇觀序》),故從中選取40種成《今古奇觀》。后三百年中,它就成為一部流傳最廣的白話短篇小說的選本。
4、三燈叢話: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說的合稱。包括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剪燈馀話》以及邵景詹的《覓燈因話》。瞿佑的《剪燈新話》和李昌祺的《剪燈馀話》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警世通言》)。
2、閱讀作品:《賣油郎獨占花魁》(《醒世恆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喻世明言》)等。
三、思考與練習
1、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思想內容。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作為愛情作品中最出色的篇章,寫杜十娘發現自己又被李甲轉賣時,毅然與百寶箱怒沉江底,用生命來維護自己的愛情理想、人格尊嚴。其中張揚女性意識和婚戀自主的特點顯而易見。這類描寫無疑使人明顯地感受到晚明社會涌動的人文思潮。
2、“三言”“二拍”在選材上,表現出與前期什么不同的時代特征?
它向讀者展示的是一幅市井社會的風情畫,其特點是:一是商人成了最活躍的形象。二是張揚女性意識和婚戀自主。另外“清官”形象也較多的帶有市民化色彩。
第六章明代戲曲
一、基本知識
1、四聲猿:是徐渭的雜劇作品。《四聲猿》,包括四部雜劇:《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被譽為“明曲第一”。王驥德《曲律》稱《四聲猿》為“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
2、明清傳奇:“傳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說,宋代話本小說中也有“傳奇”一類;但元末明初的學者們也有人將元雜劇稱為“傳奇”,原因之一在于許多唐傳奇都曾被元雜劇改編成劇本,而大部分雜劇也都帶有濃郁的傳奇色彩。自從宋元南戲在明代規格化、文雅化、聲腔化和全國化之后,傳奇便漸漸成為不包括雜劇在內的明清中長篇戲劇的總稱。
3、三大傳奇:即明中葉李開先的《寶劍記》、梁辰魚的《浣紗記》和無名氏的《鳴鳳記》的三部傳奇作品。它們分別是忠奸劇的定型、歷史劇的新篇、時事劇的發軔,三大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明代傳奇創作的新時期的到來。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徐渭的《四聲猿》。
2、閱讀作品:李開先的《寶劍記》、梁辰魚的《浣紗記》和無名氏的《鳴鳳記》。
三、思考與練習
1、徐渭的《四聲猿》在雜劇史上有何成就?
《四聲猿》在思想內容上,打破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洋溢著狂傲的反抗思想。體制音律上,有不少創新:一是寫成最早的一部雜劇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寫作短劇的第一個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長短不一,從此短劇大為盛行。三是在音樂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開以南曲寫雜劇的先例。
2、臨川派和吳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臨川派和吳江派兩大派別的主要分歧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分歧。臨川派主張“以情格理”的至情論,反對封建的理學思想和禮教觀念,而吳江派則重視封建倫理的宣揚,正如吳江派的重要作家呂天成說沈璟的戲曲“命意皆主風世”。二是對曲律的看法不同。吳江派是強調“合律依腔”,主張格律至上,認為戲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為了合律可以犧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說:“寧協律而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葉,是曲中之工巧”。而臨川派主張內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還是重本色的不同。吳江派主張本色,反對過于重文藻駢儷,臨川派注重文采。
3、明雜劇體制變化有何特點?明雜劇體制變化的特點是傳奇化。(一)結構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體制自由多樣。出現了很多短劇。(二)音樂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靈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連唱、輪唱。
第七章湯顯祖
一、基本知識
臨川四夢:指的是湯顯祖的四部戲曲作品。即《紫釵記》、《牡丹亭》(亦名《還魂記》)、《邯鄲記》、《南柯記》。由于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而這四部作品均有一個夢的情節貫穿其中,所以稱“臨川四夢”。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湯顯祖自己也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二、主要作家與作品
1、精讀作品:《驚夢》(《牡丹亭》第十出)
2、閱讀作品:《牡丹亭》全劇。
三、思考與練習
1、《牡丹亭》的愛情描寫與《西廂記》表現的愛情有何異同?
《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后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愿天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2、試析《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第八章明代詩文
一、基本知識
1、臺閣體:明初上層官僚間所形成的一種詩文流派。代表人物是臺閣重臣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身居朝廷高位,當時社會政治又無太大的動蕩,所以,他們的作品多反映上層官僚的生活,流連光景,歌詠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沖淡,表現出陶醉悠然的滿足心態,體現了上層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審美趣味。
2、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時,歸有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散文家,極力反對前后七子的模擬主張,認為不一定“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特別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們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散文創作上。由于宗唐擬宋,所以被稱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歸有光。
3、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為他們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稱。他們深受李贄“童心說”的影響,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袁宏道《敘小修詩》)。強調文學情感的真實性,反對虛偽。認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必擬古,應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真情實感。總之,強調真實與變化是公安派理論的核心。
二、主要作家與作品
1、精讀作品: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劉基《賣柑者言》、歸有光《項脊軒志》、袁宏道《徐文長傳》、張岱《柳敬亭說書》等。
2、閱讀作品:歸有光《寒花葬志》、袁宏道《滿井游記》等。
三、思考與練習
1、評價前后七子的功過。
所謂前七子,指的是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龍、王世貞、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他們強調復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認為文學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擬古,藝術上沒有太多特色,但對糾正臺閣體的文風起到重要作用。在實際創作中,他們也寫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2、談談歸有光的散文的特點。
歸有光把生活瑣事引進“載道”的“古文”中來,,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聯系,因而寫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當然,他寫得最成功的還是那些描寫家庭瑣事的作品,這類散文感情真摯,描寫生動,在明代散文中別具一格,雖然歸有光不能以重大題材來反映明代現實,但在復古派把持文壇的混濁氣氛中,他卻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學流派。以鐘惺、譚元春為首。兩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故名。他們提倡學古人的精神,積儲文學底蘊,這與單純在形式上蹈襲古風有很大區別,客觀上對糾正擬古流弊有積極意義。再者敏銳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膚淺的弊病,企圖另辟蹊徑,絕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膽識。但他們偏執地將“幽情單緒”、“孤行靜寄”的境界當作文學的全部內蘊,將創作引上奇僻險怪、孤峭幽寒之路,縮小了文學表現的視野。
〖參考書目〗
1、《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李修生、趙義山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三國演義資料匯編》朱一玄劉毓忱編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3
3、《明代小說史》齊裕焜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4、《水滸傳資料匯編》朱一玄劉毓忱編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
5、《金瓶梅資料匯編》朱一玄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6、《世情小說史》向楷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7、《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主編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8、《明清傳奇史》郭英德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9、《明詩綜》(清)朱彝尊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著 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