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詞兩首(其一)(1)
自古逢秋悲寂寥,(2)
我言秋日勝春朝。(3)
晴空一鶴排云上,(4)
便引詩情到碧霄。(5)
【注釋】
(1)秋詞:關于秋天的詩作。
(2)逢:遇到。悲:哀傷;悲嘆。寂寥:零落蕭條。
秋日:秋天。春朝:春天的早晨。也泛指春天。
(3)排云:排開云層。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今譯】
自古以來人們總哀傷秋天的悲涼,
我倒要說秋天的風光比春天更好。
一只白鶴在晴朗的天際排云而上,
把人作詩的情懷引向了碧空云霄。
【蓊齋語語】
詩人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大抵是就古時的知識分子而言。至于廣大勞動人民又特別是農民,秋天對他們來說,是收獲的季節,除非災荒歉收,何悲之有。在知識分子當中也有并不悲秋的,譬如說魏武帝曹操,其《觀滄海》詩曰:——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粲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不去多說也罷。反正逢秋而悲的人確實不少,其中應包括那些為賦新詩強說愁者。
詩人接下去寫道:“我言秋日勝春朝”——別人悲秋,我獨不悲。不但不悲,而且覺得秋天比春天還好。其實,詩人也曾悲過。請看他的《秋風引》詩——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論者或謂:這首詩的頭一句問,可能暗含怨秋的意思。我說:怨中難免有悲。論者又說:該詩主要表達的是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義便深厚。”我說:深淺固有差別,但說到底,“最先聞”可視為“不堪聞”的同義語,兩者意緒無異。秋風“不堪聞”,悲愁在其中。
話說回來,無論如何,詩人在作這首詩的時候,是并不悲秋的。此一時彼一時。我相信,十有八成是有那么一天,詩人站在了一個視野開闊的地方,秋光澄澈,碧波蕩漾,忽見水濱的一只白鶴,振翅騰空,排云而上,俊逸,矯健,豪邁,高蹈。詩人久久地仰望,仰望,不由得胸潮涌動,意氣奮張,詩情澎湃,隨鶴而翔。升騰,升騰,眼前景胸中情心中感沖口而出:“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然后,才補上了前邊的兩句。
詩人似乎對鶴格外鐘情。他在《晝居池上亭獨吟》中有句:“靜看蜂教誨,閑想鶴儀形”。另外,他在《鶴嘆》詩里有句:“徐引竹間步,遠含云外情。”所謂“儀形”也者,既當儀容、形體講,又當典范、楷模講,還當效法以及行法規、做楷模講。可見鶴在詩人心目中的位置。據說,鶴是君子的化身。那么,詩人之鐘情于鶴,就應該是表現了他對君子人格的自我追求。《論語》有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詩人在其盡人皆知的名篇《陋室銘》里則說:“孔子曰:何陋之有?”以此為據,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他其實是以君子人格自許的。
論者或謂:“詩言志”,詩人直達碧霄的“詩情”,就是他的志氣。我想進一步說,詩人的“詩情”亦即志氣,乃君子之人的宏偉志氣。按照我的理解,所謂君子之人的志氣,不在乎個人之進退,一己之私利,而在乎社稷之安危,生民之福祉。一言以蔽之,是以儒家的仁德為依歸的,而且“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在時人眼中,詩人是有著宰相之才的,為人正直,很有抱負。因屬于王叔文革新集團的重要成員,于革新運動失敗后,長期遭受打擊貶斥。不言而喻,他這首充盈浩然之氣的《秋詞》(其一),就是一篇自我勵志——君子勵志或曰勵君子之志——的佳作。
順便說及,人生在世當立志,立志當立君子志。不過,各人具體情況不同,不可以一個標準要求。只要對社會和他人無礙,無論什么樣的志向,都應該得到尊重。立志容易堅持難,尤其在受到打擊遭遇困厄或面對誘惑的時候是這樣。前人作詩以勵志,后人吟詩可勵志。當我們精神委頓志氣不張的時候,吟哦一下像《秋詞》(其一)這樣的詩句,胸間會感到豁亮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