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身清約,不營財利。
他善于創作詩歌,與著名詩人陶淵明友誼甚厚,與南朝宋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文采齊名,世稱“顏謝”。他的詩好藻繪,喜用古事。他所創作的《五君詠》,借贊頌阮籍、嵇康、向秀等五人,以古事喻自己的懷抱,較為有名。原有集,已散佚。因為他曾任“金紫光祿大夫”,故明人集有《顏光祿集》。
父子兩人的官風截然不同
他可是威風凜凜,不可一世,講究排場。每次出門,就有前呼后擁的車駕和衛隊,好不神氣;他大興土木工程,為自己建造豪華的住宅,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享受著榮華富貴;他每天遲睡晚起,整天飲酒宴客,吃喝玩樂……
顏延之看在眼里,打心眼里就特別厭煩、痛恨,特別反對他這一套腐化的生活作風,曾多次批評他。
有一天,顏延之坐著一輛老牛破車外出。半途中,正巧遇上兒子在忽喇喇一大片隨從的簇擁下,乘坐著豪華的官車,威風凜凜地過來了。他趕忙停車后退讓出路,躲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他看著兒子那傲慢的神態,聽著路人的紛紛議論,心里很不是滋味。事后,顏竣知道了,特地向父親賠禮道歉,并抱怨父親為何當時不吭聲。
顏延之對兒子說:
“我平生最不喜歡見那些達官顯貴大講排場,而今天卻不幸見到了你!倘若能少見到你一次,那便是我的福分了!”
顏竣在父親那里討了個沒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有一次,顏延之到兒子的府邸上去,見他又建造了新的宅院,便嚴肅地提醒他說:
“你可要把握好了啊!自古以來,多少人大興土木工程,營造豪華住宅,最后給世人留下的,只是愚蠢和笑柄啊!”
又有一次,顏延之有事到兒子家,比預訂的時間稍早一點兒。他一進門,只見來找顏竣的賓客,已經坐滿一客廳了;而顏竣呢,卻遲遲還沒有起床。
顏延之看到此情此景,大為光火,撥開熙熙攘攘的人群,徑直闖到兒子的臥室,指著兒子怒斥道:
“你不過是從糞土中爬出來的,而今飛騰到云彩之上,轉眼之間就變得這樣驕傲無理。我看你的日子不會太長了!”
顏竣并沒有聽從父親的警告和勸導,他后來的命運的確也是不怎么樣。在任揚州刺史時,因為失職,身敗名裂,被劉駿處死。
盡管如此,顏延之對兒子的教誨,也是給人以啟發的。
顏延之的《庭誥》對后世影響巨大
在晚年,顏延之為子孫后代寫了一篇名為《庭誥》文章,教誨他們如何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如何做人。
“庭”,廳堂,指家庭。“誥”,告誡性的文章。“庭誥”,就是家長教導子弟的文章,就是“家訓”。
顏延之的家訓中說:
“‘道’是認識世界的公理,‘情’是道德品性的私欲。‘公理通達’可以使神明響應,私欲塞胸不能使妻子兒女改變去意。所以,從前那些善于做士人的人,都一定要拋棄私情人回歸正道,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公理而摒棄私情。
“幾尺長的身軀,卻以天地為本心;幾十歲的壽命,常常與金石較量長久。審視古代先賢留下來的訓誡,年高者留下來的話語,雖然都篇幅短小,可常常都因為不朽被銘刻而流傳;即使做出一些微小的事情,但卻每每是因為可以承其大志而被記錄下來。何況樹立德行建立禮義,團結宗族治理家庭,能不考慮它的經久長遠嗎?
“有言道:自身的行為不好,會遺害后人。想讓兒子孝順,父母必然先慈愛;想讓弟弟順從,哥哥必須先友善。即使孝不一定非有待于慈不可,但慈愛一定可以培養出孝來;即使順從不一定非要期望于友善,但友善一定能樹立起順從來。如果不和睦,或許會帶來不和,就像信義不夠,必然帶來不誠實一樣。倘若明白了恩情和孝道是相互產生,情感和公理是相互依存的,就能夠家家有曾參、高柴、仲由、閔損等孔子的優秀弟子那樣的賢人了。
“喜怒是人的本性難以避免的。它們常常產生于狹小的氣量,而終止于宏大的見識。然而,歡喜過度就會有失莊重,憤怒過度就會有失威嚴。能夠用恬靜淡泊、寬厚愉悅的態度處世,就太美了!
“大的喜悅搖蕩心胸,只要稍稍壓抑就安定了;大的怒氣煩惱心性,只要稍稍忍耐就能停息。所以,做事情沒有遺憾的表情,舉止沒有失度的表現,那么,事物依然存在,而人會自動平靜。
“人的習性的變化也太大了,豈止是蒸薰本性浸染本身,還會變移智慧、改變思維。所以說,與品德好的人相處,就像進入芳香的屋子,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氣了,已經與香氣同化了;與品德壞的人交往,就像進入出售臭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到臭氣了,也與它一起變臭了。因此,古人選擇與什么樣的人相處很謹慎。
“只有那些有金石一般的堅貞、粹玉一般堅強的人,才能與任何人相處而不受其污染。所以說,可以把丹砂毀滅,但不能使它的紅色消除;可以使石頭粉碎,但不能使它不堅硬。假如一個人沒有丹砂、巖石一樣的品行,就一定要謹慎防止被感染而變壞。”
顏延之的《庭誥》對顏氏后代影響頗大。他的五世孫顏之推所作的《顏氏家訓》一書,便借鑒了《庭誥》中的許多內容。
諸如《教子》篇中“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筒。簡則慈孝不接,押則怠慢生焉。”
《兄弟》篇中“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
《治家》篇中“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慕賢》篇中“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等等,幾乎是《庭誥》的翻版。足見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