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要用“詩家語”
第三、為情造文,紅花襯綠葉
一首詩必須先有感情,但僅僅有感情還是不夠的。白居易對“情”和“文”的關系作過生動的比喻,他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意思是說,詩好象一棵富有生命、能夠開花結果的樹。動人肺腑的感情是它的樹根,華麗深沉的語言是它的枝葉,優美動人的聲律是它的花朵,豐富深刻的內容是它的果實。
感情是詩歌的基礎,是詩歌的支柱,但是只有基礎和支柱還不能成為詩,還必須“為情而造文”。意思是說,為了表現真實而激動的情感,需要認真擇取那些最精確的語詞、句式、聲韻和修辭手法,精心的遣詞造句,選擇那些最恰當、最貼切的語言,才能夠使情思得到準確和充分的表現。
各位都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詩詞,但如果只是直著嗓子喊:傳統詩詞太好了,我太喜歡了!這能夠表達自己對中華詩詞的一片深情嗎?不能!怎樣才能充分表達自己喜歡傳統詩詞達到的癡迷程度呢?這就需要我們“為情造文”,錘煉出優美的詩句。為了說明“為情造文”的道理,我這里只能用自己的涂鴉《元宵尋夢》作例子。否者,引用現成詩作,難免犯有說三道四、臧否名家之嫌。獻丑了!請大家多多拍磚!
元宵尋夢
尋夢依稀到謝家,梅影婆娑竹影斜。紅羅斗帳纖手繡,綠紗綿屏彩筆畫。吐煙金獸沉碧水,凝霧玉枕泛紫霞。爆竹忽驚天臺夢,倦倚小窗慢品茶。
詩中的“謝家”,即謝秋娘家。謝秋娘,唐代名妓。泛指色藝俱佳的女子。“沉碧水”句:沉香質重,能沉于水底。“天臺夢”句:用劉晨、阮肇去天臺山采藥遇兩位仙女的故事,典出《續齊諸記》。
必須說明的是:這首詩中的“謝家”是指我老家汝南縣城小胡同“娘娘巷”的竇桂娘家。竇桂娘,唐建中年間蔡州(今河南汝南)人,汴州戶曹參軍竇良之女。竇桂娘自幼聰明過人,才色絕世,攻讀詩文;精益女工,閉門不出。年稍長,慕名求婚者盈于門庭,皆被婉言謝絕。蔡州當時流傳著“欲娶竇良女,如喝天河水”的歌謠。最為可貴的是竇桂娘是個以國事為重的烈女,她拼著性命設計除掉了叛將李希烈等七人,將李希烈的頭顱割下獻給朝廷。竇桂娘殺掉李希烈,宿愿已償,按說可以遠去他鄉,獲得朝廷的保護。但她卻留在蔡州削發為尼,不久被吳少誠所殺,這未免令人扼腕嘆息。唐代詩人杜牧曾撰有《竇烈女傳》傳世,小說《隋唐演義》作者給竇桂娘安排了一個圓滿的結局,說她被德宗皇帝接走,做了長公主的干女兒。竇桂娘的確真是個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她為巾幗掙得又一異采,難怪詩人杜牧要為她“立傳”,《隋唐演義》作者為她“編造”故事!
英雄+美女。您看,這首小詩經過這樣“紅花襯綠葉”式的幫襯,一下子就將日常生活中極為尋常的一件小事兒“作夢”,變得不是頗有“詩意”了嗎?這就是“為情造文”啊!
通過上例說明,所謂“為情造文”實際上是如何構成與內容相結合的完美藝術形式的問題。這就要求寫詩的人必須掌握一定的詩歌技巧,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筆下工夫”。俗話說,詩藝無止境,全憑勤鉆研。
下面就以唐代詩人元縝《遣悲懷》(三首)為例來談談這個“筆下工夫”問題吧。
元縝《遣悲懷》(三首)全詩是:
第二首與第一首結尾處的悲凄情調相銜接,重點寫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詩人元稹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舍出去;還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心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來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就恰好證明詩人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仆時,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仆也平添了一種哀憐的感情。白天事事觸景傷情,夜晚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夢中送錢,似乎荒唐,卻是一片感人的癡情。苦了一輩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貴中的丈夫卻不忘舊日的恩愛,除了“營奠復營齋”以外,自己還能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詩人積想成夢,出現了送錢給妻子的夢境。結尾兩句,從“誠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說,落到“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于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更是悲哀傷情的。末句從上一句的泛說推進一層,著力寫出詩人自身喪偶不同于一般人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詩的首句“閑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以上兩首,并以“自悲”引出下文。為什么“自悲”呢?是由妻子的早逝,詩人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長時間呢?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岳兩個典故。鄧攸心地是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于死者來說,又有什么意義?豈不是等于白費筆墨!詩人元稹以鄧攸、潘岳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了詩人“無子”和“喪妻”的深沉悲哀。接著,詩人又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于死后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冷靜地想一想,這僅僅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于是詩人更為絕望的說:死者已矣,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補償了!寫到這里,詩情愈轉愈悲,完全不能自已,最后被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這就是:“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元稹仿佛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說: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你,要以終夜的“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這真是癡情纏綿,哀痛欲絕啊!
這三首《遣悲懷》詩著重在于傷悼,故取“報恩”為切入點。詩人先回顧與妻子韋叢婚后的艱苦生活,以明“貧賤夫妻”間的深厚感情,從而引出對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報答之意而反復詠嘆之:“與君營奠復營齋”,“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作者著意強調的是人類生命過程中一種常見的悲劇性──愿望與可能之間的時空錯位,即:在雙方擁有共同的生活時空之時,一方因主觀的或客觀的原因而欠了對方太多;而當其意識到應該補償而且有能力加倍補償時,機會卻永遠失去了!于是只好終生忍受悔恨和愧疚的折磨。
元稹此時的心境即屬此類:他的妻子韋叢在人世時,自己獲取太多而給她的太少;妻子本為大家閨秀,卻因嫁給自己而過上了貧賤的生活。這實在太難為她了!然而更其難能可貴的是她的無怨無悔,是這種心甘情愿地過貧賤生活的態度。如今,詩人元稹有了報恩的能力和意愿,但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報答了。因而使得詩人長久的“此恨”難平,使得悔愧之情永遠折磨著詩人那顆抱憾的心!
《唐詩余編》上說:“第一首生時,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層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繞首篇之“百事乖”,天然關鎖。”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云:“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范圍者,勿以淺近忽之。”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夫微之悼亡詩中其最為世所傳誦者,莫若《三遣悲懷》之七律三首。……所以特為佳作者,直以韋氏之不好虛榮,微之之尚未富貴,貧賤夫妻,關系純潔,因能措意遣詞,悉為真實之故。夫唯真實,遂造詣獨絕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