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一位媽媽問:我家有個3歲半的女孩。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評,一批評就抵觸。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逐漸進步呢?表揚和批評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個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過于自信。過于自信,就是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文過飾非,拒不接受批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建議,那就無法進步。必須盡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一般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時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過苛,孩子怎么做,怎樣表現家長都不滿意,批評過多、過頻,成了家常便飯,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會抗拒,即或是正確的批評也不接受。
二是對孩子表揚得過多、過濫,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長總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你最棒”掛在嘴邊上,進行無原則的廉價的所謂“賞識”。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謂“哄”?就是用言語或行動逗孩子高興。為此,孩子怎么做都說孩子愛聽的話,這就難免有虛假不真實的言語或做法。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產生了一個錯覺: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都是“最棒”,漸漸地就完全喪失了自我評價能力。因此,就變得不虛心了,你再批評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批評本來是一種常用的教育手段。但由于沒有正確使用批評這個教育手段,或是濫用,或是棄用,走兩個極端,都是導致孩子不能接受批評的原因。
二是發現孩子的缺點或毛病,家長先不批評,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反思、反省,鼓勵孩子自我檢討,這樣可以減少對立情緒;
還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或情緒動態,“摸著石頭過河”,不要魯莽行事。家長不能率性而為,不能完全以家長的主觀意志或憑空想象做為自己言行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