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說律詩“八病”
李 海 濤
在中華傳統詩詞發展史上,早有“四聲八病”之說。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周颙首先發現漢字有四聲(平、上、去、入);之后,南朝的沈約又發現四聲應用在五言詩中有八種情況屬于病句,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四聲八病”之說為后來格律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但是現在我想說的律詩之“八病”,并非重復古人“四聲八病”之說,而是想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從四個方面舉例說說在律詩(包括律絕)鑒賞與創作中值得注意的失對、失粘、拗句、孤平、三平、三仄、正格變格不分、新舊聲韻混用等八種毛病或問題。
一、“失對”與“失粘”
大家知道,律詩的一二兩句稱“首聯”,三四兩句稱“頷聯”,五六兩句稱“頸聯”,七八兩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同一聯內,上下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應相反(五言詩是二四字平仄相反),謂之“對”,否則就叫“失對”;兩聯之間,上下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應相同(五言詩是二四字平仄相同),謂之“粘”,否則就叫“失粘”。對唐詩乃至唐詩中的某些傳世佳作,逐字分析其平仄會發現,“失對”、“失粘”的情況并不罕見。但有的屬違律,有的則屬“變格”。前者是失當的;而后者則是公認合律的“變格”,是允許的。
例1:〔唐〕杜牧《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
注:“︱”仄聲,“—”平聲,“入”古入聲,“▲”仄韻,“△”平韻。為便于觀察平仄規律,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標注符號用紅色,其余用黑色。
杜牧的這首五絕,首句第四字應為平聲卻用了仄聲“樹”,因而與下句“失對”;第三句第四字應為仄聲卻用了平聲“秋”,因而既與上句“失粘”又與下句“失對”。這種情況正常說來屬“失對”、“失粘”,但在本詩中是由變格造成的。這首詩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拗救變格,第一句的情況叫“對句相救”,第三句的情況叫“三四字互救”,對此本文第四部分說到變格時將作介紹。
例2:〔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注:“出”現代漢語讀平聲(陰平),古漢語詩詞上用是入聲(仄聲)。
王維的這首七絕,第二、三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完全相反,是聯間用“對”不用“粘”。但這種情況不叫“失粘”,而是公認合律的“變格”,是允許的。這是格律詩的一種特殊形體(變體),這種形體叫“折腰體”,也正因為王維這首詩的關系,這種“折腰體”又稱“陽關體”。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視為不符合格律。
例3:〔唐〕杜甫《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
注:出、峽、哭,現代漢語均讀平聲,古漢語詩詞上用都是入聲(仄聲)。
杜甫的這首《白帝》,除一個字外其余全部合律,這就是第二句的第二字應為平聲卻用了仄聲字“帝”, 結果導致第二句與第一句“失對”,又與第三句“失粘”。 這雖屬失當的違律,但屬故意違律,作者是有意要重復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只好犧牲格律。
通過以上舉例應當明確以下三點∶首先,格律詩是講究粘對的,要努力避免失粘、失對的情況發生;其次,對失對、失粘的情況要作具體分析,如“折腰體”兩聯之間用對不用粘等公認合律的變格,不要盲目認定為失粘或失對;第三,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當有了好的詩句,但又受到粘、對之格律約束時,可先在變格中尋求出路,如仍無變格可循,寧突破格律也不因律害意。
二、“拗句”與“孤平”
先說“孤平”。關于“孤平”的傳統定義是:“在平收句(押韻句)中,除韻腳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的現象。”照此說來,許多五絕都犯“孤平”的毛病。
例1:〔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這首五絕的第四句,除韻腳“樓”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層” )。
例2:〔唐〕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注:首句的“黑”字現代漢語讀平聲(陰平),古漢語為入聲(仄聲)。
盧綸這首五絕的第四句,除韻腳“刀”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弓” )。
例3:〔唐〕杜甫《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
︱︱︱—︱,︱——︱△。
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
———︱︱,︱︱︱—△。
杜甫這首五絕的第四句,除韻腳“多”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場” )。
類似例證還能舉出許多。
上述三首五絕的尾句是否都犯“孤平”?否,這都是典型的五言律絕,其尾句也都是典型的律句。這說明關于“孤平”的定義傳統的表述并不準確。什么情況算“孤平”?如五言平起平收句“——︱︱△”中的第一、三字都用了仄聲,成了“︱—︱︱△”;或者七言仄起平收句“︱︱——︱︱△”中的第一、三字都用了仄聲,成了“︱︱︱—︱︱△”,類似這種情況才算犯“孤平”。因此,關于“孤平”的定義應修正為:“孤平”是指在平收句(押韻句)中,除韻腳字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且被仄聲字分割孤立開來的現象。
再說“拗句”。 所謂“拗句”,是指在五言的仄起仄收句“︱︱——︱”中第三字用了仄聲,成了“︱︱︱—︱”,或在七言的平起仄收句“——︱︱——︱”中第五字用了仄聲,成了“——︱︱︱—︱”,以致不押韻句中出現了倒數第三四字均為仄聲的現象,即:“仄仄仄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 或“平平仄仄仄平仄” (第一三字可平可仄)。在律詩(含律絕)中出現這種情況時讀起來有些拗口,所以稱其為“拗句”。
例1:某君習作《知友同游大明湖》:
二三知友喜相逢,堤岸順行信步東。
︱——︱︱—△,—︱︱—︱︱△。
歷下亭中談杜甫,鐵公祠里論英雄。
︱︱———︱︱,︱——︱︱—△。
粼粼湖水泛游艇,裊裊垂楊舞熙風。
———︱︱—︱,︱︱——︱︱△。
掩映林波山滴翠,西樓但見夕陽紅。
︱︱———︱︱,——︱︱︱—△。
這首七律的第五句“粼粼湖水泛游艇”就屬“七言的平起仄收句倒數第三四字均為仄聲的現象”,因此屬于“拗句”。它的正格應為“——︱︱——︱”(現為———︱︱—︱)。但是這種“拗句”屬于“小拗”,可救可不救,一般情況下不用管它。
例2:〔宋〕陸游《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
注:息、一、國,現代漢語均讀平聲,古漢語詩詞上用都是入聲(仄聲)。
陸游的這首七律(尤其第五六兩句)雖屬傳世佳作,但從平仄格律上說,其第五句“一身報國有萬死”也屬“七言的平起仄收句倒數第三四字均為仄聲的現象”,因此也屬于“拗句”。它的正格應為“——︱︱——︱”。有人認為陸游《夜泊水村》第五句的情況屬于“大拗”,正常應在必救之列,因為這第五句后部連續用了五個仄聲,這種情況違背了“二四六字務必分明”的規則,且犯了“三仄腳”的毛病,屬于出律。其實,這種情況是變格造成的。這第五句的情況叫“對句相救”的變格,對此本文第四部分說到變格時將作介紹。
通過以上舉例我們應當明確∶創作格律詩要盡量避免“孤平”與“拗句”,出現“拗句”要拗救,但對“小拗”不救也不為大過;而“孤平”則是格律詩的大忌,出現“孤平”一定要拗救,但判定“孤平”時,必須搞清“孤平”的確切定義。
三、“三平”與“三仄”
在平收句的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字的現象,稱“三連平”或“平三連”或“三平尾”,簡稱“三平”;在仄收句的末尾,連續出現三個仄聲字的現象,稱“三仄腳”, 簡稱“三仄”。“三平”與“三仄”在格律詩中都屬于大忌。但是,在唐詩(乃至傳世佳作)中,“三平”與“三仄” 現象仍時有出現。
例1:〔唐〕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崔顥的這首詩是作為七律編入《唐詩三百首》的,而且排在七律之首;李白對這首詩評價頗高,當他偕友登黃鶴樓首次見到崔顥的這首題詩時,曾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但是,這首詩的第三句“不復返”屬“三仄腳”; 第四句“空悠悠”屬“三連平”。對這首七言律詩作認真分析后還會發現許多其它問題:一是就平仄而言:其第一句不合正格(正格應為——︱︱——︱),第三句也不合正格(正格應為︱︱———︱︱),以至第一、二句“失對”,第二、三句“失粘”;第三句還犯“三仄腳”。二是就對仗而言,其頷聯用“空悠悠”對“不復返”顯然不當。三是就用字用詞而言,頭三句中連續三次重復使用“黃鶴”二字,一般情況下這是格律詩不提倡的。既然存有這么多不足,《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蘅塘退士”(孫洙)作為對我國古典詩詞頗有研究的清朝乾隆年間的進士,為何把這首詩編排在了七言律詩第一首的顯要位置?合理的解釋大概有以下三點:首先,是因為這首詩詩意極佳;其次,與李白對這首詩的高度評價有較大關系;第三,是將這首詩作為律詩的變格對待,其第一二兩句、三四兩句都屬“對句相救”的變格,對此本文第四部分說到變格時將作介紹;第四,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唐代的律絕,特別是早期的律絕,還存在著古詩的痕跡,對格律的要求還不十分規范”所致(見趙京戰《詩詞韻律合編》)。
例2:〔唐〕杜甫《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
︱—︱︱△,︱—︱︱△。
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
————︱,—︱︱—△。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
——︱︱︱,︱——︱△。
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
杜甫這首詩第五句犯“三仄腳”。此外,第一、二句的平仄完全相同,是“失對”,而且都犯“孤平”;第三、五句的平仄既“失粘”又“失對”。 杜甫的詩一般都十分注重格律,這首比較例外。分析原因:其一,這可能是作者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所致;其二,有的是由于變格所致,如第五、六兩句就屬“對句相救”的變格。
通過以上舉例應當明確以下三點∶第一,句尾出現“三仄” 和“三平”(尤其“三平”)是格律詩的大忌,須努力避免;第二,遇到不押韻的出句出現“三仄”現象時,應考慮是否“對句相救”的變格所致,如是則是允許的;第三,如果有了特別好的詩句,按正格受到忌諱“三仄”、“三平”的制約,又無變格可循時,寧突破格律也不因律害意。
四、正格變格不分與新舊聲韻混用
首先要說明的是,“變格”與“新聲韻”本身不是毛病,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毛病;另外,“變格”與“新聲韻”二者本無內在聯系,只是不想再分更多的問題,因此合并說說罷了。
先說“變格”。有關“變格”的問題前面已經多次提到。律詩和律絕各有八種基本體式,那稱之為“正格”,“正格”之外的變體稱為“變格”。“變格”多是在違律現象的拗救過程中產生的。學習詩詞格律應從“正格”入手,但對“變格”要有所了解。除了前面提到的“折腰體”(陽關體)外,再比如:
例1:〔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注:別,現代漢語讀平聲(陽平),古漢語詩詞上用是入聲(仄聲)。
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為五言律詩選入《唐詩三百首》的,而且作為唐詩經典之作選入了初中二年級《語文》課本。但王勃的這首五律也是變體。他把正格放在頷聯的對仗提到了首聯,意在營造“鳳頭”,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這在當時及以后也被認為是合律的、允許的。
例2:〔宋〕陳與義《岸幘》:
岸幘立清曉,山頭生薄陰。
︱︱︱—︱,———︱△。
亂云交翠壁,細雨濕青林。
︱——︱︱,︱︱︱—△。
時改客心動,鳥鳴春意深。
—︱︱—︱,︱——︱△。
窮鄉百不理,時得一閑吟。
——︱︱︱,—︱︱—△。
注:幘、薄、濕、得,現代漢語讀平聲,古漢語詩詞上用是入聲(仄聲)。
〔宋〕陳與義的《岸幘》第六句“鳥鳴春意深”正格為“——︱︱△”,這個句式的第一個字平仄不能不論,必須用平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就犯“孤平”。現在第一個字不得不用仄聲字“鳥”,怎么辦? 把正格第三個字改用平聲字“春”,這樣整個句子就變成了“︱——︱△”。這種變格叫“孤平拗救”,是公認的規則和常見的現象。
例3:〔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
〔唐〕許渾的《咸陽城東樓》第四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正格為“︱︱——︱︱△”,這個句式的第三個字平仄不能不論,必須用平聲字,否則犯“孤平”。現在第三個字決定用仄聲字“欲”,怎么辦? 把正格第五個字由仄聲改用平聲字“風”,這樣整個句子就變成了“︱︱︱——︱△”。這種變格和例2一樣,是“孤平拗救”在七律中的應用。總觀唐、宋名家的詩作,犯“孤平”者極為罕見,但“孤平拗救”的詩句則非常普遍,這種“孤平拗救”的變格是詩界歷來公認的規則,用得非常普遍,連應試詩也允許。
因“拗救”造成的變格常見的還有以下兩種:一是“三四字互救”。即五言詩第三句的正格“平平平仄仄”之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達到互救的效果。這樣,這個句式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儲光羲的《答王十三維》中“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塘。”崔垣《春怨》中的“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變格突破了“二四六字務必分明”的口訣。五言的第四個字、七言的第六個字,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這種句式雖然是變格,但用得非常普遍,應試詩也認可。二是“對句相救”。這主要適用于基本格式的前兩句:“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在這兩句中,對句(第二句)的第三個字如果用了平聲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個字、第四個字都可用仄聲字。這樣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聲字。整個這兩句的格式就變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括號內的字可平可仄)。再反過來說: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個字按正格本該用平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可以在對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辦法是把對句的第三個字改為平聲字,而對句的第一個字,按“孤平拗救”的規則,照樣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類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規律加兩個字。 例如白居易的《古原草》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白的《掛席江上待月有懷》句:“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杜牧的《江南春》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方岳的《夢尋梅》句:“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學習律詩,掌握基本的格式“正格”后還要掌握這幾種“變格”。能夠靈活的運用這些“變格”,才能更好的在詩中運用文字,寫出更精彩的好詩。
再說“新聲韻”。所謂“新聲”,是指以普通話為準、以《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為主要依據的現代漢語四聲:陰平(ˉ)、陽平(′)、上聲(ˇ)、去聲(`);相對而言,“舊聲”是指古漢語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新聲”又涉及到“新韻”,而且是“新韻”的基礎。所謂“新韻”,是指以普通話為準、以《中華新韻》(十四韻)為主要依據的新韻律;相對而言,“舊韻”,是指以古漢語四聲為準、以“平水韻” (《佩文詩韻》、《詞林正韻》等)為依據的舊韻律。“新聲”和“新韻”又統稱“新聲韻”。當代人創作詩詞應與時俱進,當提倡使用新聲韻。但是,使用新聲韻時須注意:新、舊聲韻不能混用。
例1:某君習作《悼念毛澤東》摘句:
舉國緬懷同祭日,欲哭無淚淚早干。
︱︱︱——︱︱,︱︱︱︱︱—△。
“國”、“哭”二字在現漢語中都是平聲,但在古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均為仄聲。在此,作者把“國”當入聲(仄聲)用,又把“哭”當平聲用。這就屬新聲與舊聲混用。
例2:某君習作《江南暴雪》:
江南春早百花發,暴雪突襲萬景殺。
———︱︱—︱,︱︱——︱︱︱。
電斷城鄉人受困,路塞車馬雨交加。
︱︱———︱︱,︱——︱︱—△。
八方伸出救援手,四面盛開捐助花。
︱——︱︱—︱,︱︱︱——︱△。
社會和諧無限好,民族團結惠千家。
︱︱———︱︱,—︱—︱︱—△。
這首詩的五個韻腳字(發、殺、加、花、家),按舊韻論,“發”屬〔入聲六月〕,“殺”屬〔入聲八黠〕,“加”、“花”、“家”同屬〔下平六麻〕,分屬三個不同韻部。按規定,格律詩須押平聲韻且需使用同一個韻部里的字,而且入聲(仄聲)與平聲不能通押。若按新韻論,上述五個韻腳字都是平聲,且同屬〔一麻〕韻部,由此看來作者像是使用的新韻。但對現代漢語讀平聲的古入聲字“出”、“結”卻又當仄聲用,對古入聲字“族”卻又當平聲用,以致造成了新、舊聲韻混用的混亂現象。
通過以上舉例我們應當明確以下兩點∶第一,學習格律詩要從正格入手,對律詩(包括律絕)的正格體式應記牢,對常用的重要變格,如“孤平拗救”、“對句相救”、“三四字互救”的變格也應掌握;第二,新聲韻與舊聲韻一定不能混用。
五、幾點啟示
1、詩詞格律本是力求盡善盡美的應用形式,應讓這一形式工具為我所用,而不能讓它成為束縛我們創作的鐐銬。有了好詩意的佳句可以突破格律,而決不能削足適履,因律害意。古人早就這么做了,我們現代人更應靈活掌握、應用詩詞格律。
2、學習詩詞格律應從“正格”入手,但對常見常用的“變格”也應有所了解。早已公認正確的“變格”,如“折腰體”、頷聯“對仗”前置體、“孤平”拗救和“拗句”拗救的“變格”,見到后首先不要認為屬違律,再者掌握它后創作格律詩時擇字造句的活動空間就擴大了。但是,個人不要隨意創造“變格”,否則將被視為出律。
3、創作格律詩時,“孤平”、“三連平”、“三仄腳”、“失對”、“失粘”以及新舊聲韻混用等毛病需要注意;至于“拗句”(尤其小拗),可救可不救。
4、中華傳統詩詞發展到今天,經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它之所以能夠存活到現在,而且在當今盛世又呈現出了勃勃生機,說明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但是,格律詩詞的改革創新與發展也勢在必行。按著“百花齊放”與“繼承發展”的原則,在自由詩、格律詩以及詞和散曲同時并存、競相爭妍的同時,讓不受平仄等格律嚴格約束的方塊式的古體詩、長短句式的自由詞(或稱自度詞、自度曲)自由發展,使中華詩詞園地更加絢麗多彩,將是我國詩詞文學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注:我國古代“四聲八病”之說的“八病”:①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和第六字、第二字和第七字同聲。②上尾,指五言詩第五字和第十字同聲。③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與第五字同平仄。④鶴膝,指五言詩第五字和第十字同韻。⑤大韻,指五言詩一連十字中前九字不能和韻字相同,否則就犯大韻病。⑥小韻,指五言詩一連十字前五字之間也不能相互同韻,否則就犯小韻病。⑦傍紐,指五言詩一句之內不能有隔字雙音,否則就犯傍紐病。⑧正紐,指五言詩一句之內不能有既雙聲又疊韻的字(即同音字),否則就犯正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