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有一天,我正陪著老伴在校園里散步。一位哲學系已經退休的很熟悉的女同事攔住了我,懷著一肚子的委屈和憤懣,述說了她家發生的不愉快的事。
“身”雖累,“心”卻是“樂”的。
事情是這樣的:
上我們學校幼兒園的孫子,一直住在她家,從小就由他們老兩口幫助兒子兒媳婦照看著。她說,帶自己的親孫子,吃多大苦,受多少累都不怕。可沒想到,整天忙忙碌碌的,辛辛苦苦的,最后卻落了一身的不是,真是“費力不討好”。
我感到不解,因為我了解她的兒子、媳婦,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知情達理有教養,怎么會惹老人生氣呢?于是,我便進一步問她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在路邊,我耐心地傾聽她原原本本地、詳詳細細地述說事情的原委。
兒子和兒媳婦住在校外,由于工作忙、負擔重,無暇顧及孩子,就把孩子放在父母的家里。孫子每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在爺爺奶奶家,每天上幼兒園都是爺爺奶奶輪流接送。幼兒園放學回家后,爺爺奶奶每天侍侯孫子吃喝拉撒,陪孫子玩耍、講故事、認字、畫話,給孫子洗臉、洗手、洗腳、洗澡、換衣服、洗衣服、鋪床睡覺、脫衣服、起床穿衣服、疊被……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每天都是這么循環往復。這一晃,有好幾年了。
雖然孫子給爺爺奶奶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和生活負擔,但也確實給他們“空巢家庭”帶來了不少的歡樂,使死氣沉沉的家庭氣氛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充滿著歡笑。不僅排遣了兩位退休老人的孤寂,也使老兩口享受到了難得的天倫之樂。“身”雖然累了一些,但眼看著孫子一天天健康快樂地成長,“心”卻是樂的。
爺爺奶奶付出的要比兒子、兒媳婦多多了,卻落了一身的不是。
有一天,奶奶跟孫子閑聊,隨口問了一句:
“孫子你說,是爺爺奶奶好,還是爸爸媽媽好???”
奶奶的本意是希望孫子說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好”,引導孫子懂得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和不容易,知道尊重、愛戴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沒想到,孫子想了想,卻脫口而出說了這樣一句話:
“還是我爸爸媽媽好!”
奶奶聽了,不禁一愣。不過,很快平靜下來,好奇地追問道:
“為什么這么說?”
孫子一本正經地說:
“爸爸媽媽老帶我到游樂園去玩,還帶我吃麥當勞、肯特基!可好吃了!”
常言說,童言無忌。小孩子的話不必太當真。可奶奶聽了,卻覺得很不是滋味:“哦,這么說,辛苦的事都是我們二老干,好人卻讓兒子兒媳婦當了!”
奶奶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于是,耐著性子繼續問孫子:
“爺爺奶奶不好嗎?”
孫子歪著頭想了想,說:
“爺爺奶奶就知道讓我在家里玩,不帶我上游樂園,也不帶我去吃麥當勞、肯特基什么的!”
奶奶覺得也太不公平了。一個星期七天,爺爺奶奶要帶五天,兒子兒媳婦只帶兩天。兩位老人比兒子兒媳婦付出的多多了,也辛苦多了。吃苦受累也倒無所謂,因為帶的是自己的親孫子;沒想到,每星期辛苦好幾天,卻落了一身的不是,心里覺得很不平衡。
于是,就向我傾訴了半天積壓在心里的憤懣。
直接原因是爺爺奶奶沒帶孫子吃麥當勞、去游樂園。
我終于明白了。
平時,每星期一,兒子兒媳婦開車把孩子送到老人這里,星期五孩子放學后接走。他們把孩子放在父母家里,當然十分地放心。父母都是退休的大學教授,不僅會精心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也會注意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可由于他們平時不能親自照料孩子,從心里也覺得有點兒對不住孩子,像是“虧待了孩子”,內心深處有一種對孩子“欠帳”的感覺。為此,深感內疚。
所以,每星期五下午接到孩子,一上車,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問:
“兒子,今天想吃什么?是吃麥當勞還是肯特基?明天想上哪里玩?是上游樂園還是動物園?兒子,敞開說!”
要說兒子、兒媳婦利用周末帶孩子游玩、吃飯,可以理解。一個星期不見兒子了,用游玩、吃飯補償補償,也未嘗不可。
但他們的不經意地的話,給人的感覺卻是,好像兒子一個星期在爺爺奶奶家是受了多大“委屈”,他們要通過周末盡情地讓吃喝和玩耍給予安慰和補償。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帶孩子游玩和吃飯的話和行為,不經意地卻給孩子心里造成了“爸爸媽媽好”而“爺爺奶奶不好”的影響。
孫子在爺爺奶奶家呆的時間長了,難免會產生厭煩情緒。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外出不大方便,平時深居簡出,一般很少帶孫子外出游玩。爸爸媽媽一說帶孩子出去游玩、吃飯,使孩子感覺很新鮮,滿足了孩子外出的欲望和要求,孩子就像是出籠小鳥那樣興奮。于是,便覺得“爸爸媽媽比爺爺奶奶好”。
根本原因是兒子、兒媳婦考慮得不周到,做得不周全。
我想,這兒子兒媳婦的本意絕不想傷害孩子的爺爺奶奶。但他們確實把事情想的簡單了,做得也不夠周全。
他們忽略了小孩子的年齡特征和評價人、事的“獨特標準”。在孩子心目中,誰帶他出去吃喝玩樂就是好,不帶他出去就是不好。當然,也不是非得要做兒女的把感激老人的話時時刻刻掛在嘴邊上不可。那樣就見外了。
但他們不應該只是考慮兒子的需求,也應該設身處地地為老人想一想。老人辛苦了一個星期了,做兒女的是不是也該做一些孝敬老人的事,以表達感激之情,同時也是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比如,有時間?;丶铱纯?,替老人做點家務活兒,不能每到星期五接了兒子,拍屁股就走人,把兩位孤零零的老人丟下不管。
比如,接孩子臨走之前,詢問一下老人周末有什么安排。在老人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征得老人同意,周末能把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接出去,一家人一起游玩或吃頓飯,既表達了對老人辛苦的感激之情,也滿足了孩子的要求。這樣,一舉兩得,也許會更好一些,更圓滿一些,老人也會感到欣慰與滿足。
老人之所以問孩子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心理不平衡。
不少年輕父母看了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會說:“奶奶就不該問孩子這樣的問題。”這是年輕人的看法。我并不贊成。
老人之所以問這樣的問題,是事出有因。正是由于老人心理不大平衡,才隨口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年輕人考慮問題很周全,不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也設身處地地站在老人的角度想問題,老人很滿意,我想,老人就不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人的心理感到不平衡的時候,才會提出一些就連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的問題。奶奶要是沒有感到心理不平衡,就不會跟孫子提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得理解奶奶。孫子的童言無忌,恰恰證實了奶奶心理不平衡是事出有因,而不是奶奶“無事生非”。
我覺得,這不是老人過于較真、狹隘,也不要怪孩子實話實說,的確是由于兒子兒媳婦考慮不大縝密、周全造成的。這真是應了那句話:“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我這樣說,不是批評年輕人,而是提醒,提示。
中國的老人有幫助兒女帶隔輩人的習俗,表明我們的民族一向很重視兒女親情。老一代人確實很辛苦,帶大了兒女,本來可以休息休息了,退休后可以頤養天年,享享清福了,老了老了還得幫助兒女帶隔輩人。中國的老人就是受累的命。
從法律的角度說,做祖父母的,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撫養教育孫輩人義務的。老人照顧孫輩人,也不是指望孫輩人孝順,沾孫輩人的光。兒女的光,能不能沾得上,都懸,還指望沾孫子輩人的光?只是老人心疼兒女,疼愛孫輩人,才不辭辛苦地、義無返顧地承擔起撫養隔輩人的責任。
做兒女的,要明白這一點,做事不要“顧此失彼”,要盡量想的縝密、周全一些,千萬別讓老人“費了力”還“傷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