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沈祖棻先生詞學觀念探視

                            沈祖棻先生詞學觀念探視

 劉慶云

 

【內容摘要】沈祖棻先生雖非詞論家,但她是詞人而兼學者,有自成系統的詞學觀念。其詞學觀念散見于詞集序言、書信及相關學術論文中,主要表現為強調創作主體人格的崇高,堅持“雅正沉郁”的創作宗旨,重視詞的比興寄托及寫作技巧的鍛煉等方面,繼承、發揚了傳統詩論、詞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因素。

 

【關鍵詞】人格  雅正沉郁  比興  技巧

 

沈祖棻先生是聞名海內外的愛國詩人、詞人,并非詞論家,沒有留下專門的詞論著作。但她之所以成為眾人崇仰的詞人,她之所以在二十世紀的詞壇上獨拔一幟,應該說有多種原因。“國家不幸詩人幸”,那還只是說的成就詩人的外部原因,而就其個體來說,除了她幸遇詞壇大師的指點外,除了身處一種特別濃厚的文學氛圍外,除了她特殊的秉賦與才情外,還與她有明確的詞學觀念的指導有關。從詞的發展史上看,許多有成就的詞人并不一定都有系統、明確的詞學理論作為指導,但沈先生是詞人而兼學者,既是詩詞創作的實踐者,又是詩詞的理論研究者,她的創作活動和理論研究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因而其詞的創作帶有一種更為自覺的性質。本文其所以欲對這一問題作一簡單梳理,是希望有助于大家能更深入一步地了解沈先生詞的創作特色。

先生對詞的創作所持的觀點,散見于書信、詞序、相關學術論文及授業時的講述中,大體說來,相對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強調人品決定詞品

人品決定文品,這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傳統觀點。人品決定詞品,是詞發展到一定階段提出的命題。南宋蔡戡認為張元幹能寫出《賀新郎·送胡邦衡赴新州》等那樣正義凜然、氣勢磅礴的詞作,乃因其有“憂國憂君之心,憤世嫉邪之氣”,范開通過辛棄疾的創作,更得出“器大者聲必宏,志高者意必遠”的結論。至清代、近代之詞論家尤重詞家之性情品德與修養,王國維引《離騷》中語“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謂“文字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即強調本身的優良素質與道德品質、學術修養的提高相結合。當然,這也是沈先生之業師吳梅、汪東前輩對弟子的要求。

傳統觀點的熏染和直接的師承,已使上述觀念深深根植于詞人的頭腦中。沈先生19461231日在致宋元誼等人的信中說:“修辭本于修身,植其根本而敷其枝葉,庶幾日益

能與于作者之林。此事甚難,尚待畢生努力為之”。這里的“修辭”非僅指具體作品的修辭,而是指詞的創作,謂其“根本”在于“修身”。在1947324致盧兆顯的信中更集中、具體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嘗與千帆論及古今第一流詩人(廣義的)無不具有至崇高之人格,至偉大之胸襟,至純潔之靈魂,至深摯之感情,眷懷家國,感慨興衰,關心胞與,忘懷得喪,俯仰古今,流連光景;悲世事之無常,嘆人生之多艱,識生死之大,深哀樂之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夫然后有偉大之作品。其作品即其人格、心靈、情感之反映及表現,是為文學之本,本植自然枝茂。舍本逐末,無益也。此吟風弄月、尋章摘句所以為古今有識之士所譏也。因共數自靈均、子建、嗣宗、淵明、工部、東坡、稼軒、小山、遺山、臨川等先賢不過十馀人,于是知文學之難、作者之不易也。

 

    這段話是沈先生對于中國史詩進行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說廣義的詩人,包括詞人、劇作家(沈先生認為“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等都是詩劇”)在內。說明只有具備崇高人格、偉大胸懷、純潔靈魂、真摯感情的人,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而偉大的作品乃是詩人崇高人格、偉大胸懷、純潔靈魂、真摯情感的反映與體現。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的心靈美是“本”,技巧屬“末”,因此,沈先生對徐天閔所說“文學之事,修養為難,技巧甚易。聰慧之士,用功不出五年可以完成矣”,極表贊成。在這段話里,我們還看到,沈先生對于詩人高尚人格、思想所體現的心靈美、情感美,并不執著于一端,而是注意到了它的豐富性,由于各人所處時代不同,境遇不一,表現的方面、呈現的形態會有所偏重,有的人可能偏重于眷懷家國,感慨興衰,關心胞與,有的人可能偏重于俯仰古今,流連光景,有的人可能偏重于悲世事之無常,哀人生之多艱,有的人可能偏重于識生死之大,深哀樂之情,有的人可能各種情況兼而有之。先生所列舉的屈原、曹植、阮籍、陶淵明、杜甫、蘇軾、辛棄疾、晏幾道、元好問、湯顯祖等十來位詩人的創作與這種觀念是相應的。

上面引的這段話,既是對前代偉大詩人的總結,也是詞人自己一生自覺追求、努力實踐的目標,寫在信中,則是對弟子寄予的厚望。沈先生一方面承繼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精粹和優秀文學遺產,同時又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站在時代的高度,堅持民族、人民的立場,去審察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變故,充滿憂患意識與人文關懷,并對自己有著極為苛嚴的要求。當她得知自己的弟子戰死沙場的消息,在感慨之馀進而責怪自己未能親赴前線殺敵;當因孱弱的身體需要購買鴨絨被時,竟“悵恨”自己未能“合于刻苦耐勞之標準”

    程千帆先生稱她“為人深于詩教,溫柔敦厚,淑慎堅貞,篤于親,忠于友。”她從不張揚,從不矜傲,默默奉獻自己而不求回報。我們現在來審視沈先生的一生,用“至崇高之人格、至偉大之胸襟、至純潔之靈魂、至深摯之感情”來概括,真是當之無愧的。我們檢視沈先生的詩詞創作,或“眷懷家國,感慨興衰,關心胞與,忘懷得喪”,或“悲世事之無常,嘆人生之多艱,識死生之大,深哀樂之情”,真正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我們稱她為“偉大的詩人”,也是當之無愧的。

 

二、         標舉雅正沉郁

先生在1944年端午節為學生所編《風雨同聲集》所作序言中說:

 

病近世佻言傀說之盛,欲少進之于清明之域,乃本夙所聞于本師汪寄庵、吳霜兩先生者,標雅正沉郁之旨為宗,纖巧妥溜之藩,所弗敢涉也。

 

    為了反對一些人的“佻言傀說(淺薄之言,怪異之說)”,反對創作中“纖巧妥溜”(妥溜,在此帶有順暢淺白意)之習,據其師承,特別強調“標雅正沉郁之旨為宗”。這里牽涉到兩個詞的審美范疇,一是雅正,一是沉郁,究竟所指為何?似須略作追索。

“雅正”之說,源于漢代的《毛詩序》(又稱《詩大序》)。雅,為《詩經》的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之一,《毛詩序》謂:“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⑾因此,雅正與言時政、興衰有密切的關系。雅正,作為詞學審美范疇,出現于南宋。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提出:“下字欲其雅”,“雅正”中不得雜以“市井句”⑿,其指向偏重于語言表達的典雅;張炎《詞源》的表述較為具體:“詞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為情(按:指艷情)所役,便失其雅正之音。”⒀張炎已注意到詞可以言“志”,可以關涉時政,但他的雅正標準更偏重于強調情感的表達要溫雅蘊蓄,既不宜俚俗、浮薄,亦不宜過于直率、豪放,既批評柳永、周邦彥某些詞的俗艷,又將辛棄疾等人的豪邁之作排除在雅詞之外。至清初浙西詞派主張醇雅,反對言情“失之俚”,使事“失之伉”⒁,與張炎主張有一脈相承處。但隨著詞的創作題材、內容的拓展,后來的詞論家對其內涵有所延伸,如清沈祥龍說:“雅者,其意正大,其氣和平,其趣淵深也。”⒂便涉及到詞的意蘊、詞的聲氣和詞的藝術特色與潛能。祖棻先生所本吳、王二師的“雅正”說,應是吸取了《毛詩序》的解說和宋末以來詞論家關于“雅正”說中的合理因素,并總結了詞的發展史上的優良傳統,即主張詞既要密切關注社會現實、言詞人之“志”,表達時又必須注意保持詞的藝術特質,言情忌“浮艷”,述志忌“粗豪”。

“沉郁”說,作為詩歌審美范疇,源于杜甫《進鵰賦表》:“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⒃杜甫以“沉郁頓挫”四字概括自己的詩歌風格,其所言“沉郁”,重在說明其詩作表達情思的厚重、深沉。將“沉郁”審美范疇引入詞論,是清代的陳廷焯,其《白雨齋詞話》卷一云:“作詞之法,首貴沉郁,沉則不浮,郁則不薄。顧沉郁未易強求,不根柢于風騷,烏能沉郁?十三國變風、二十五篇楚詞,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詞之源也。”又說:“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馀言外。寫怨婦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必若隱若見,欲露不露,反復纏綿”。⒄說明詞之“沉郁”,乃根柢于《風》《騷》,強調情感忠厚、深沉,而又能出之以宛曲蘊藉。先生在《宋詞賞析》一書中即常用“沉郁”一詞評價宋人詞作,如評晏幾道《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低徊往復,沉郁悲涼。”評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第一疊“只說物,不說人,只暗說,不明說,就顯得感情沉郁”。評姜夔《一萼紅》(古城陰)“末數語,由過去想到將來,春初想到春深,極沉郁。”⒅

詞論中的雅正與沉郁,都在強調感情的純正、忠厚、深沉,要求溫婉委曲的表達。但在詞家具體運用來評價作家作品時,除了上述要求外,有時還另有側重。雅正,還要求語言表達清雅;沉郁還要求善于借物抒懷,暗含比興。如吳梅在《詞學通論》中評張炎詞:“詞皆雅正,故集中無俚俗語,且別具忠愛之致。”評王沂孫詞:“寄慨處清麗紆徐,斯為雅正。”⒆即有強調用語須莊雅之意;評賀鑄的某些有寄托之詞,“皆沉郁,而筆墨極飛舞”,評周邦彥詞“究其實亦不外沉郁頓挫四字而已”,評張炎某些詞“沉郁以清超出之”⒇,則有強調運用比興、借景詠懷之意。

雅正與沉郁連用,對于詞的創作來說,從情感內涵到藝術表現手法、到語言的運用,有著更全面的要求。故《風雨同聲集序》在標舉“雅正沉郁之旨”后接著說:

 

在昔南宋群賢,覯逢多故,陸沉天醉之悲,一寄諸詞,斯道以之益尊。今者島夷亂華,舟覆棟傾,函夏衣冠,淪胥是恫,是戔戔者,烏足以攀曩哲。然其緬懷家國,興于微言,感激相召,亦庶幾萬一合乎溫柔敦厚之教,世之君子儻有取焉,而不以徒工藻繪相嘲讓邪。21

 

    這段話也可說是對“雅正沉郁”的具體詮釋。一是要求當今詞之創作須如南宋諸賢將“陸沉

天醉之悲”匯注于作品之中,因時勢相同也;二是“興于微言”,寄托“緬懷家國”之思,庶幾“合乎溫柔敦厚之教”。這種觀點和清代常州派詞論家周濟所說“感慨所寄,不過盛衰”,“詩有史,詞亦有史”22的論述一脈相通。

先生自己詞的創作正是遵循這一原則的,時代的憂患意識是她詞作的主旋律,其創作具有“詞史”的意義,而其詞風亦以婉雅沉郁為特色。正如汪東所評:“《涉江詞》令慢皆工,清婉之中,兼饒沉郁,傷時感事之作,或托諸屈原香草,郭璞游仙。”23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沈先生雖然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但并不囿于一端,她在《關于蘇詞評價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對于蘇軾以詩為詞的革新大加肯定,并指出其長遠的影響力:“自從詞中出現了豪放的風格,我們才在這一新型文學樣式中具備了陽剛之美及陰柔之美的對立和統一。金代的元好問和清末的朱孝臧等人,都在其詞中創造了一種如蘇軾《和子由論書》詩中形容書法的‘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即融鑄婉約、豪放于一爐,兼有陰柔、陽剛之美的新風格。”24她自己的詞作有時也會發激越之調,作“變徵”之聲,故《涉江詞》中也有被汪東評為“清剛”、“變調”的作品。

 

三、         重視比興寄托

詞史上用“比興寄托”說解說、欣賞詞作始于南宋鲖陽居士,至清代得常州派詞人張惠言從創作與欣賞兩方面大力提倡,其后周濟、陳廷焯、況周頤等進一步作出理論上的闡發,使“比興寄托”說更為豐富、成熟。對這一問題,沈先生曾寫《清代詞論家的比興說》一文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該文可說是一篇研究“比興寄托”說的帶經典性的文章。

對這篇文章我們只拈出其與創作有關的內容。沈先生在文章中用現代語言、現代文藝觀點給詞的“比興”說作了一個界定,即它不同于《詩經》中將比與興分開、僅僅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方法,而“已經是譬喻的代詞。但這種譬喻,大體上乃是以一首詞中形象的全體或部分來暗喻作者所要寄托的意思的”25。也就是說,比興既可以是以整首詞的形象作為暗喻,也可以是以詞的局部形象作為暗喻,而所要寄托的意思正如朱彝尊《紅鹽詞序》所云:“假閨房兒女子之言,通之于《離騷》、變《雅》之義。”于是“其詞愈微,而其旨益遠。”26該文同時還總結了詞作者對“比興”說所持的肯定態度與原因:

 

就作者方面說,則運用這種方法從事創作,只見有人提倡,不聞有人菲薄。推究起來,大概有幾層理由,一是這種方法的主要用意是在提高詞的地位,增加詞的價值,這自然是作詞的人所樂于接受的;其次,這種“言近而指遠,詞淺而意深”的表現方

法,如用得適當,的確能夠使詞的本身更加充實豐富,也沒有招人反對的理由;三則溫柔敦厚的《詩》教,一向被前人認為是文學的最高標準(這里暫且不論它的是非),而比興卻是達到這個標準的一種方便的手段,詞人也不愿反對它。27

   

    這里分析、概括了“比興”方法的種種優點與長處,故創作者樂于接受與采用,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沈先生本人。她還指出,人們樂于采用這種方法,也是“基于某些政治上或藝術上的原因”:

        

這種方法又往往比直抒其事的賦體要方便一些,有時還更豐富一些,更有魅力一些。如南宋遺民的詞多用比興,對于避免政治迫害,爭取公開流傳,就很有幫助。而婉約的風格、含蓄的意境,又自來是詞這一文學樣式具有普遍性的特色,比興的方法則很有助于突出這些特色。28

 

    這段話既是對前代某些詞人運用比興寄托動機的追索,實也是夫子自道。

又,前人往往是把沉郁和比興聯系起來說的,如前引陳廷焯對沉郁所作的解說,即是。沈先生的業師吳梅也說:“詞中感喟,只可用比興體,即比興中亦須含蓄不露。斯為沉郁,若感慨發越,終病淺顯。”29基于對前賢倡言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沈先生在自己的創作中常自覺地運用比興方法寄托家國之思、時勢之感。她說:“張惠言要求溫飛卿的(按:指張惠言評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一首,謂“此感士不遇也”,“‘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溫飛卿自己沒有意識到;而我倒的確是按照張惠言那樣的要求,就是以男女之情來寫對于祖國和人民的愛”30。《沈祖棻詩詞集》中有不少用比興方法寄托對時政的諷喻之詞,正是自覺實踐這種理論的結果。

 

四、         表現技巧不容忽視

表現技巧與人的內美、修養相比較,雖處于次要地位,但決不容忽視。并非任何有思想感情、道德修養的人,都能成為有成就的詞人。要在詞的創作方面有所進益、有所創獲,能卓然自立,除了要求個人具備某種才情(沈先生在支持組織詞社時對人員有較嚴格的挑選,即體現了這種觀念)外,還須注意幾個方面:

(一)學習、繼承前代詞作的優良傳統。沈先生曾告誡學生,不可學言情小說中的詩詞,因為那些作品“多半帶有寒酸氣或江湖氣或才子氣。……作詞若染上任何一氣,不病傖俗,即病浮滑,終身不藥。”因此,入手須正確,選擇師從對象,當依據自身經歷等等方面加以考慮,“初學為詞,千萬莫學三李(璟、煜、清照)和蘇辛,因沒有三李的身世和遭際,學了會刻鵠類鶩;沒有蘇辛的襟抱和氣魄,學了會畫虎不成”31。沈先生自己應當是于婉約、清雅一派中博采眾長的,特別是晏幾道的深摯綿麗、周邦彥的沉郁頓挫、張炎的醇雅感慨,我們于其詞作中明顯能感受到這些詞人的影響。

(二)文學技巧方面尤須注意鍛煉。沈先生指出,技巧對詞人來說“雖末事,亦非數年之功不辦。且情意亦非辭不達,此文學作品賴乎外形之完整及作者表現之方法手段亦極重要。”因此須“多揣摩古人作品及其表意達情布局用字之法,先求通達,更言雕琢,此一般之次序”32。既要反對徒事雕琢,以免“辭勝乎情”,又要避免語言生硬,詞不達意,“情勝于辭”。這些都是沈先生自己的經驗之談。辭情相稱,布局多變,形象完整,意境圓融,也正是她的詞作的特點與優點。

此外,對詞在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神韻風格的藝術辯證法方面,亦多有涉及,如一與多、真與幻、松與緊、緩與急、掃與生(掃除與生發)、無理與有情、深婉與健拔、閑婉與沉著、凝重與流麗等等的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在《宋詞賞析》一書中,結合具體作品,有具體而微的闡發,均能給欣賞者與創作者以啟示。

   先生的詞學觀念繼承了詩教傳統,又吸取了前代詞論家特別是清代浙西詞派、常州詞派詞學觀點中的積極因素,自成系統,并成為她創作實踐的指導思想。由于她個人特殊的性格、才情、學養、遭際,故其詞作與同時代詞人相比較,具有異于他人的獨特之處,最為突出的是,善于以婉約沉郁之筆抒發陸沉之嘆、興亡之感,正如劉白羽在《談藝日記》中所說: “能于綺思麗句中,寓天下興亡之志”。“其婉約婉約得深沉,豪放豪放得蘊藉”33

 

注釋:

⑴《蘆川居士此序》,見《蘆川詞》第24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⑵《稼軒詞序》,見《稼軒詞編年箋注》第596頁,中華書局1962 年版。

⑶《人間詞話刪稿》,見《詞話叢編》第4266 頁,中華書局19986 年版。

⑷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112頁。

⑸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114-115頁。

⑹劉慶云:《讀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絕詩淺釋〉雜記》,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640頁。

⑺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115頁。

⑻致宋元誼等人信,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113頁。

《涉江詩稿跋》,見《沈祖棻詩詞集》第330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⑽見《沈祖棻詩詞集》第28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⑾見《中國歷代文論選》第6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⑿見《詞話叢編》第277頁、278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⒀見《詞話叢編》第266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⒁汪森《詞綜序》,見《詞綜》第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⒂《論詞隨筆》,見《詞話叢編》第4055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⒃見《杜詩詳注》第2172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⒄見《詞話叢編》第3776頁、3777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⒅見《宋詞賞析》第49頁、107頁、15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⒆見《詞學通論》第88頁、90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⒇見《詞學通論》第72頁、76頁、89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1)見《沈祖詩詞集》第28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2)《介存齋論詞雜著》,見《詞話叢編》第1630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23)《寄庵隨筆·涉江詞》,見《程千帆沈祖學記》第439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見《宋詞賞析·附錄》第20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5)見《宋詞賞析·附錄》第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見《宋詞賞析·附錄》第24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7)見《宋詞賞析·附錄》第22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8)見《宋詞賞析·附錄》第24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見《詞學通論》第87頁,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年版。

30)吳志達《沈祖評傳》,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335頁。

31)劉彥邦《師恩未報意如何》,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21頁。

32)致盧兆顯信,見《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115頁。

33)見《程千帆沈祖棻學記》第490 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劉慶云 湘潭大學教授,中國韻文學會常務副會長,首屆聶紺弩詩詞創作獎得主。出版有《雙柳居》等詩詞專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仲謀:宋詞必讀書目(共計34種)
王國維給寫詩的五條建議,句句切中要害,王和尚精讀人間詞話
納蘭性德詞學思想綜述(轉)
最高水平詞話:不是《人間詞話》而是它?(二)
讀王國維《人間詞話》
明清女詞人詞選及女性詞的流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绵阳市| 富锦市| 张家口市| 怀远县| 康马县| 交城县| 红原县| 吴江市| 贺兰县| 潜江市| 米泉市| 阳曲县| 牙克石市| 福安市| 凭祥市| 横山县| 澎湖县| 崇文区| 博野县| 霍州市| 彰武县| 邯郸县| 尚义县| 海原县| 奉节县| 凤山县| 临澧县| 登封市| 青海省| 黎平县| 平果县| 婺源县| 枞阳县| 中西区| 罗平县| 台山市| 泰顺县| 盘锦市| 潼南县|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