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朱彥詩詞理論研究
朱彥詩詞理論研究
 
意象欲出   造化已奇
從李杜作品的風骨神韻看境界
大唐氣象是中國詩的巔峰,也是這一古典美的最高風貌。中國詩以境為大,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唐詩的總結,也是凝結于詩詞理論中的共識。風骨與神韻共同營造了唐詩氣象與境界,這一境界蘊藏了心靈感應與生命體驗,完成了精神與物質、現實與理想的交感互應,是神韻與情思的樂園。李白杜甫作為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其作品無處不散發深邃逼真濃郁強烈的氣息,為中國詩的光大奠定了基礎,開辟了先河。
從李杜的風骨神韻作品來探索詩詞境界,理清“風骨”“神韻”“境界”三者關系的模糊認識是十分必要的。王國維“境界為本,風骨神韻為末”以及王小舒“風骨神韻吸收境界”等觀點的提出,也為境界說的進一步明晰提出了問題,引發了思考。據此,筆者從李杜作品淺析中提出己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境界無論高低大小深淺遠近,只以造化為奇
所謂境界,既非“正其境界,修其分理”(鄭玄《漢簽注》);亦非“合時地隧成境界”(喬大壯《評花犯》);更非“抑其獨清景而已” (王國維《人間詞話》),而是被思想主宰和情緒感染了的物質世界,是被諸多意象集合了的思想藝術形象。任何唯物觀點或靜止觀點看待境界都是片面的。境界難以用尺度量,所謂高低大小深淺遠近不足以言境界,容括境界者唯獨造化而已。造化乃神力所使,自然所宰。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現實與理想、心靈與外物的沖突中體現自我回歸自然,他的作品無處不透出造化之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其一》
以鬼斧神工之筆,凌駕天地之間,生發羽化之功,經營造化之境。這是生命的永恒,高唱自然的贊歌。李白的《蜀道難》在恢宏的氣勢中也表現出造化之奇: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竦乐y,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詩以動人心魄的氣度,大開大闔的手段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涵,打開了強烈苦悶、憤郁不平的內心世界。此境界沒有高低大小深淺遠近,只有將生命化于自然,在變幻莫測中挺秀出奇之又奇的浪漫主義激情。他的《秋浦歌·十五》更是表現了這樣的世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三千丈”境大,“秋霜”境小,無論境大境小,只著一“得”字化境為奇。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秋浦歌·十四》
情可謂不高境可謂不遠,但通過熱烈響亮的場景,折射出激揚的內心世界。此境不呼自出,并帶有雄渾的自然本色。
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在營詩造境上,同樣表現造化之奇。其《水檻遣心》于小境化出自然之大境,不可謂不妙?!凹氂昙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境不可謂大;“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境不可謂小,然無論大小,都化于自然,營造出“心遠地自偏”的自然境界。
以造化之筆營造境界之奇偉,亦是杜甫一大特色,他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境界不可謂深,“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境界不可謂淺,然從淺近的境界中卻營造出宏大壯觀的場面。“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場面亦大,境界亦高,但卻不如“剪取吳淞半江水”之奇,此奇者化大為小,化虛為實,化險為平。境界的高低大小遠近深淺,均不能對立而言,不能一種形式對立于另一種形式或一種形式凌駕于另一種形式上,真正境界應是自然天成廣大無邊。在物化情緒或神化客體的同時,在自然之力催發下,以神來之筆營造境中之境、境外之境,方屬造化之奇。
二、境中無論有我無我,均以觀照為貴
王國維在他的“境界”中關于有我無我之境時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概非“以我觀物,以物觀物”之法,實乃意動形動之法。所謂意動,境中無我有物,此物著我之色;所謂形動,境中有我有物,此我著物之色。似此,亦非“以我主觀為參照”,亦非“以物客觀為參照”。境中有我且以形動觀之稱有我;境中無我且以靜動觀之便稱無我。此時有我無我、有物無物,非我非物都無關緊要,只以觀照為貴。觀照者便是我觀物物觀我,我觀我物觀物。我觀時必用眼耳心;觀我時必用受想識。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作為性格沖突型詩人,在欲出世而去的幻想中,將神游之境與現實之境相交融,營造出是我非我、有我無我之境,表現出超然世外、遺世獨往的靜觀思想。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往,愁倚兩三松。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以無我之境起承,以有我之境轉結,將景觀隱到景物之后,表現出一片超然淡泊。此超然與境中有我無我無關,只是我與非我之間相互觀照罷了。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孤云獨去,乃觀境之法,與境中有我無我無關,鳥與白云不來煩我,我卻與山融為一體。此時物我兩忘,靜而觀照,一種超悟的寂美體驗悄悄進入作者心靈世界。所謂“凝心內境”是也。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月光與人的情緒交融一起,酒醉之人與朦朧之月交融一起,分不清物我,如夢一般。這不但是一種超越,更是一種忘求境界的觀照。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李白《聽蜀僧睿彈琴》
內心體驗與外身傾向融為一體,不著痕跡,聲色情互為觀照。聲由耳起,色由眼生,情由心結。耳生形,眼生象,心生意是為觀照。耳界即心界,心界即眼界,眼界即境界,是謂耳觀眼,眼觀心,以觀見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黃鸝》
這詩以色見起,憑空見性。經過連年戰火,此時作者有了安定生活,平靜中釋放出希望的光澤。這里以我看物有我色,以物看物無我色,乃授受之法。“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皆我之色;“千秋雪”“萬里船”皆空之色;以空見性,即為想識之法。以性觀色,自然體物,如此緣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杜甫《 登樓》
沿著花徑走近高樓,是物傷客心,還是我傷客心?此詩以小我見大我,以無我見有我,個體融入整體中。詩人借登高抒情,融山水景象與個人憂思為一體,以想識之法層層展開,觀照出憂國憂民的深遠情懷。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夜》
這詩借月抒懷,句句無我句句有我。“獨看”看的是“月”,想指的是“我”,觀照的卻是“閨中”?!伴|中只獨看”遠處落想;“雙照淚痕干”近處落腳。從“雙照”中透出天下離亂的悲哀,解析出四海升平的愿望,觀照出時代的精神與氣息。
由此可見,無論境中有我無我皆以觀照為貴。至于“以我觀物則有我,以物觀物則無我”(王國維)之說或與觀照差近,亦不能解頤。
三、詩品無論風骨神韻,皆以眼界為大
風骨神韻是創作主體在營造意象過程中給人留下的審美體驗。風骨以氣驅神以韻律渲染情緒;神韻則以性見靈以神為美,以表現為主體。風骨神韻是中國詩的主要風格,也是中國詩派的主體。衡量這兩種詩體的最高標準是眼界。所謂眼界是詩人凝結于詩品中的思想藝術境界。關于眼界即是境界的觀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也多有提及:“夫境界之顯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文字,使讀者自得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詞人觀物須用詩家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等等均將境界歸結為眼界。風骨神韻派的作品也無處不透出眼界的光芒。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div>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崗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別》
人老如此,尚柱杖出征,與老妻生別,何等情事!詩一開始便將人引入沉郁壓抑之境。然在此境下卻不乏眼界:“投杖出門去”既表現了老者憤慨情緒,又表現了他的大義胸懷,這本是作者眼界使然。“萬國盡征戍”以下六句更彰顯作者現實主義情緒,步步向現實引申,發出悲憤而慷慨的呼喚:烽火遍于山崗,草木亦然膻腥,鮮血染紅了山川,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人生何處有樂土?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前去一搏!悲壯曠達胸懷躍然紙上。無此等眼界,哪有此等筆墨?“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如此凄慘悲絕,可見杜詩眼界之深,意境之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這詩以激蕩的語勢和奔騰的氣勢,從現實體驗中迸發出闊大胸懷和火熱希望。不以“吾廬獨破”一已之苦為苦、一己之悲為悲,心關天下情系家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胸襟與氣魄!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哀江頭》
這是一首風格豪放的愛國主義代表作,全詩感情充沛,韻致豐腴,起伏波折,高潮跌宕。詩之脈絡由哀到樂,由樂到嘆,再由嘆到哀。層層漸進,步步剝復,沉郁頓挫,意境深邃。以無情反襯有情,以深沉斷送迷惘。將眼界集散于一個“哀”字上,從而滲透發泄詩人對國破家亡的巨大哀慟與憂憤。全詩雖然充滿了情感與韻味,但最終追求的還是眼界,是一種憂國憂君憂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如無此等眼界,便再有氣格風格,亦不黯然失色?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李白《大車揚飛塵》
這詩以酣暢筆墨發出沉重的感慨?!笆罒o洗耳翁,誰知堯與跖!”翻文為奇,化事為用,抨擊黑暗統治,抒發不平之慨??芍^健筆縱橫,傳神寫照。由諷刺佞幸小人放眼到更為廣闊的現實,這是一種思想的升華、眼界的提升,只有這種眼界的提升,才有主體意識的張揚與傳遞。李白落筆沉痛,含意深遠的作品如《丁都護歌》: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把眼界轉到苦役者身上,給予苦難中的勞動人民以無限同情,從“石芒碭”的采之不盡運之不竭看纖夫勞役之苦,足可感傷千古。此詩神韻不減,風骨亦壯,可謂“李之近杜者”(清《唐宋詩醇》)。
    詩品無論風骨神韻均以境界為大,境界是詩學的最高追求,是建立于風骨神韻以及其他流派之上的最高典范。
四、寫境不如造境,造境不如化境
王國維將寫境造境歸結為寫境為實,造境為虛,“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人間詞話》)。如寫境為實造境為虛,則化境便實中之虛,虛中之實。化境者,造化之境也。寫境如境中境,造境如境上境,化境便如境外境。寫境若境中之言,造境便境中之意,化境則境外之意,弦外之響。化境有二,一者我化物中,二者物化我中?;衬送P之說,以用為上。寫境造境為體,化境為用。靜態描寫和動態創造是寫境造境的本源,寫境沒有抽象的抒情達意,只寓情于客觀描述中;造境是由精神與物質組成的經主觀意愿創造的客觀世界,化境則是由動態靜態相互轉換化成的帶有神理與奇思的一種自然產物,它的最大特點是在自然中體驗生命,在生命中體悟自然。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這是一首以泰山自然景觀為依托而憑空結想的絕唱。名為“望岳”,卻一“望”字沒有。我雖未至絕頂,卻萬勝我臨絕頂。早將主觀之我化入客觀之我中。此種悟入之法,其神理不言自明。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杜甫《贈花卿》
這是一首規勸美刺詩。“錦城絲管”寫境之筆;“半入江風”造境之法;“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化境之想。如此贊美便是一境,如此勸諷便又是一境,由一境轉入另一境是為化境之奇?!?a target="_blank">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乃詩之本,謂之為體;“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乃詩之源,謂之為用,體用兩具,由體而用,化體為用,不失化境本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將煙波浩渺的氣勢掛于寬廣博大的胸懷,從而完成這一過程的噴射,也是化境手法的充分運用。所謂“威風之樹耀,祥麟之無跡者”便是。李白傲世獨立,氣貫長虹。在這理想加諸現實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沖突,沖突后的平靜與回歸便是新體驗的開始,在舊境消融中產生新境,這是化境神理的高妙之處。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
李白《江夏贈韋南陵水》
流動和力度是李白化境之法的基本要素。他善于動態創造,抓住自然為我所用。黃鶴樓可見,鸚鵡洲可觸,然捶碎卻不可見不可觸。惟于可見不可見處妙發神理才難能可貴。可貴者,想高妙也。寫境可觸,造境可見,化境可想。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將超逸的性格傾向化于清淡明遠的神思之中,完成靜態向動態、動態向靜態往復過程是化境的根本。“李白乘舟將欲行”,靜想;“忽聞岸上踏歌聲”,動想;“桃花潭水深千尺”,靜想;“不及汪倫送我情”動想。由靜而動,由動而靜,再由靜而動,如此往復奇算妙想,實乃古典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
    無論寫境造境,無論寫實理想都必須取法自然,妙乎神理。從對自然的妙悟中提煉出來的非物質形態可以概括的生命體驗才是詩詞創作的基本動力和源泉。李杜詩的風骨神韻造就了一代氣象,營造了中國詩的最高境界。此境界無關大小,無關有我無我,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既是靜止的也是運動的。既可體驗又可觸摸,既能天外落想,又能著地生根,是一種人神之間的相互交流。詩以境界為大,“境界”不是一種對應于性靈、格調、神韻等的學說流派,而是一種眼界胸懷,一種建立于諸意象之上的最高組合。只有向心靈深處、世界遠處、寰塵高處尋得;只有向詩人的眼中尋得。境界是詩人的最高追求,是詩的靈魂,是顛撲不破的內美外美高度統一的理想家園。
 
 
謝靈運山水詩的審美取向
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的山水詩結束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成為我國詩歌山水派的代表。他所生活和游歷的浙東為其山水詩的創作提供了文化素養和精神動力。從謝靈運的山水詩去體會生命感悟自然,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把謝靈運的山水自然與他的主體意識割裂開來看待是片面的,也是不公允的,從歷史運程出發,從人性觀點出發,從地域文化和人文關系出發,才能看到謝靈運山水詩新鮮的活力和清新的審美取向。
一、在清新自然中體悟生命進程
謝靈運出身望門,身負才華,自視極高,因此不能清醒認識自己的政治處境,在朝時肆無忌憚,外放時放蕩不羈,致使每受打擊仕途坎坷。如此命運使他獲得了醒悟,認識到應該急流勇退,退隱山林。正是在此情況下,他面向山林,吸取清新自然的空氣,在那里尋找新的人生自我。這樣的代表作如《登池上樓》: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這詩作于景平元年春,詩人正值永嘉太守。隨著春天的到來,他充滿沉悶的心情也有所緩解。埋在心中許久的抑郁向這如詩如畫般的溫州小城傾吐出來?!俺蹙案锞w風,新陽改故陰”,在這一陽初始三陽開泰的時日來此體悟人生是何等的自然與寧靜!“緒風”可革,“故陰” 可改,皆“初景”與“新陽”故也。從這“一初”“一新”中去體驗生命歷程,是詩人面對自然感悟人生的重新開始。沒有如此去故迎新,便沒有謝詩的山水自然,在自然中認知自然,在感悟中回歸自然,這是謝靈運山水詩的特色?!俺靥链翰?,園柳鳴禽” 平常事物,已極盡自然,然于自然處又下一“生”一“變”兩字,兩字一出,畫面頓開,可謂自然高妙。是為“初發芙蓉”, “有如神助”。由此可見,在自然中感悟生命是謝詩的獨到之處。陶淵明田園詩是以遁世思想走進自然,謝靈運山水詩則是以體悟生命的情懷走進自然。陶的自然不帶有色彩;謝的自然卻帶有濃重的色彩?!皾擈懊?a target="_blank">幽姿。飛鴻響遠音”以物起興,一“虬”一“鴻”將潛藏之心、高飛之志暴露無遺,“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正是這種志向的補充與詮釋。這時的謝靈運既要退隱又要建功立業,如此進退維谷的境況與陶醉于自然的情懷一經碰撞便產生了火花,這火花照亮了自然,照亮了自己,使自己找到并進入可以用心去體悟生命的自然。這種體悟生命自然的作品還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這詩以清雅自然的筆調描寫奇秀的山川景色,在山水林泉中放松自我忘掉過去。這時詩人已經辭去了永嘉太守,一種清凈恬淡的自然連同生命一齊融進這清美的感悟之中?!盎璧┳儦夂?,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無一字華麗卻無一字不淡雅,在淡雅中釋放沉悶已久的情懷,使其放飛于可以神游的彼岸?!扒鍟煀嗜?,游子忘歸” 忘掉人間煩惱,在自然里徜徉,是何等愜意!“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泛舟湖上品察自然,清新中帶有淡淡的憂傷,自勉中留存一片朗朗的心地。把山水神韻融進生命,將對生命的感悟融進自然是謝靈運詩的精神所托。
二、不著痕跡滲透主體意識
謝靈運的山水詩直視自然,針對山水自然層層展開??瓷先渭儗懢盃钗?,與主體意識脫離,實際上在縱情山水陶醉自然中深藏著深刻思想和現實情結,滲透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感情色彩。
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 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長林羅戶穴。積石擁階基。 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迷。 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 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猿啼。 沉冥豈別理。守道自不攜。 心契九秋余。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終。處順故安排。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           《登石門最高頂詩》
“絕壁”“夕息”“疏峰”“回溪”“長林”“積石”均為自然天成之物,此情此景似乎與詩人毫不相干,其實這是詩人心路歷程的一種鋪墊和顯現。“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迷”一“塞”一“迷”暗示世途艱險,前程迷茫,已然滲透出主體意識。詩人祖業輝煌,家道中興,如今成過眼煙云,心中郁悶何以發泄?面對“絕壁”“夕息”無暇顧及,一種無名痛楚使他緊緊盯在“覺路塞、使徑迷”上。前途渺茫道路崎嶇,誠惶誠恐不知所以。“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猿啼”對此自然景象,夕流匆匆目不忍睹,夜猿凄凄耳不忍聞,詩人的心思與回蕩的猿鳴空響的水聲融合在一起生發出“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的無限感慨。這是從主體發出的無奈與感嘆,沒有同路之人,誰與我共登此青云之梯?如此之情豈不惜哉!這詩在對客觀景物細膩描寫的同時,更加不著痕跡地滲透了主體意識,是一首主客體完美交融的山水詩代表作。能夠表現這種深層意蘊的還有《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
躋險筑幽居。披云臥石門。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裊裊秋風過。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罇。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攀翻。結念屬霄漢。孤景莫與諼。俯濯石下潭。俯看條上猿。早聞夕飚急。晚見朝日暾。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
這詩更像一篇清麗簡短的山水游記,在對山水景物細致入微的體察中,悄悄地融進了詩人的寄托與情懷,是一曲自然與心靈相互交響的絕妙美音?!把U裊秋風過,萋萋春草繁”,送走了秋日蕭瑟,迎來了春日繁華,然而“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將思念美人之意毫無雕琢地融進了山水之中。表層使用了思人盼歸之辭,深層卻凸顯了詩人對美好愿望的渴盼與政治抱負的追求?!胺級m凝瑤席,清醑滿金罇”,美人待而不來,一種悵惘與嘆息從心中升起,并一齊化入無邊的空闊與渺茫中:“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攀翻”正是這樣一種情境,此情境便是詩人心境的外化,主體意識的發掘與融入。于自覺不自覺處把思想帶入山水自然中,是謝靈運詩的神韻所在。
三、于超然處顯示生命力量
山水取向與生命感悟緊密結合;個人命運與政治抱負左右肘制;玄學思想與入世情懷相互觀照,形成了謝靈運山水詩的獨特風格。用玄學思想觀照自然,將自然披上一層清淡的面紗,這時連自己也走近的時候,便已超然物外了。
羈心積秋晨。晨積展游眺。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牧旨娢秩簟0菹嘟袊[。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目覩嚴子瀨。想屬任公釣。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七里瀨》這是謝靈運乘舟赴永嘉途經七里瀨時所作。“羈心積秋晨,晨積展游眺”,高秋之晨,意興蕭散迤邐而來,一時舒展抑郁情懷?!肮驴蛡磐?,徒旅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牧旨娢秩簦菹嘟袊[”,水流如箭,感悟如斯,一種懷才莫展的情懷油然而生?!盎牧帧薄鞍荨币晕锿幸猓弧笆瘻\”“日落”以景照情,如此情意都為“目覩嚴子瀨,想屬任公釣”做鋪墊而已。嚴子陵征聘不赴,隱居垂釣,“萬物不甘其志”,超然世外,樂得其所。任公子“蹲乎會稽,投桿東?!币庠谇疔?,萬法不離其衷。謝靈運溯流而上,過灘口出夾峙,風高水急處,孤客傷心,幾多遐想盡付濁流。水勢平緩處,清澈入心,超然物外高蹈八荒。蘇子言:“拾得此石歸,袖中有東?!笔且?。這詩借景抒懷意有所屬:“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盡管與嚴子陵、任公子不同時代,但如今我何尚不能屬意山丘,以志趣相投?他所追求的正是超然物外的高蹈之志。謝靈運不僅善于寓理于山水之間,還善于寓理于生命之間,他的《歲暮》便表現了這樣的主題。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這詩表面給人一種蕭瑟孤寂之感,實際上是一種明朗高嘯的生命之歌。“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長夜難眠輾轉反側,以愁苦悲涼襯托生命之路。然筆鋒一轉,愁為不愁,悲為不悲:“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浩渺天地無垠自然托出一輪明月,明月之高,積雪之廣,朔風之狂,自然力量之大。以天地永恒寄托詩人對生命的向往。既是對大自然的呼喚,也是對生命的呼喚;既是一種向往,又是一種超然,在向往中超脫,在超脫中向往,是謝靈運山水詩的生命所仰。
我們從歷史觀點看待謝靈運的山水詩,用人性觀點看待謝靈運的山水詩,用生命的觀點看待謝靈運的山水詩,不難發現,謝靈運的藝術貢獻是偉大不朽的,其山水精神與山水神韻永遠照耀詩壇,照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顧寶金合作)
 
讀詩隨筆
1、詩來于體驗,發于沖動,結于發泄。所謂塊壘即是一團瘴氣,不出不以為快。吐之納之,方始為詩。非此何以有詩?因以元好問言“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2、 李杜化工之筆,至于后學,畫工之筆耳。大唐氣象風骨神韻所以萬古不破,皆李杜之工。然李杜所學何人?詩三百,楚辭漢魏六朝也。何以大唐以后少氣象?大唐故也。如避開大唐,另尋蹊徑,或有大宋大明大清氣象也。譬如書法,一味學王,天下皆王,天下無王。是謂成道者因道,不成道者亦因道也。
3、近讀大家詩,或以掌事填砌,或以襲句賣弄,不勝枚舉。用典則一潭糟粕;使性則三秋枯槁;嚼味則滿桌如蠟。自覺格調高古,殊不知地板一塊。袁枚諷之在先:“天涯有客號泠癡,誤把抄書當作詩。抄到鍾嶸詩品日,該他知道性靈時”。學人詩,活學活用便見性靈;照搬照用,大壞胃口。
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痹松畹锰祈崱A攘葦嫡Z一個情字了得!可見詩以情為大。這里不但以景鋪情,而且用俗用復,營造一個他人無法打開的深沉的心靈世界。
5、禪家講心講識,用表詮遮詮之法。表詮者顯其所是,遮詮者遣其所非。表詮乃肯定之肯定,如糖是甜的露是濕的;遮詮乃否定之否定,如糖不是苦的露不是干的。詩如此法,表詮遮詮互為使用方見波折,方有蹊蹺。尤其在承轉處用表用遮,動勢必成。確如金圣嘆所言,律詩二三聯不同兩行樹照直下去,應有所轉折,方成結體。承聯用表,轉聯用遮;承聯用遮,轉聯用表最為得法。
6、淺淡必有韻致;深沉必有格調。無論淺淡深沉都要有情味。有情無味者滑;有味無情者澀。無論滑與澀粘著必病,有病不治,日久必入膏肓。
7、李詩貌似脫口而出,實則千錘百煉,達返璞歸真之境。杜詩唯其不然,處處精到,時時用力,后人學之,難脫入相之苦。
8、只有去俗才能存真,只有存真才能入境。語真不如情真,心俗必致意俗,惟俗與境無關。俗者眼疾也。俗病難醫,唯識是藥。
9、姜白石“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以“燕雁無心”關照“數峰清苦”卻也得當,只“天”字太虛,如實一些,易以“秋”,成“ 第四橋邊,不共秋隨住”,與“殘柳”關照,且扣實“第四橋邊”,不知白石道人準否?
10、入乎內,故能出之;出乎外,故能納之,此為悟入與活法之觀照。一呼一吸,一納一出皆在此觀照之中。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深得此法。
11、短令高絕者如納蘭性德《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似輕非輕似重非重,于不經意間撥萬古之音,開松壑之響。
12、詩以情貴以義貴?!拔魹槌遗?,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因情真而不覺其詞淫;“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因義切而不覺其辭繁。取情造境為上,辭次之,如此作詩便不入泥途。如一味造詞,哪有意境之筆?
13、宋曾純甫《壺中天慢》“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8字廢了4個,這“一輪明月”雖然沒廢,卻有得有不得??梢娝卧~鋪張,不惜一點筆墨。
14、“春到臨春花正撫。遲日闌干,蜂蝶飛無數。誰道一春拋卻去,馬蹄日日章臺路。  幾度尋春春不遇,不見春來,那識春歸處。斜日晚風楊柳渚,馬頭何處無飛絮”。這先生有無聊之病,看他馬蹄拋春、馬頭問柳似已病入膏肓。此等眼界如何無???上一句“遲日闌干”,下一句“斜日晚風”連同七個“春”字都帶入病中。
15、元白樸“玉露冷。蛩吟砌。聽落葉西風渭水。寒雁兒長空嘹唳。陶元亮醉在東籬”(《得勝樂》)得滄浪要眇宜修之法?!皞墓蕡@。西風渭水,落日長安”得馬致遠幽遠之境界。
16、“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夐《訴衷情》)以一語勝千言萬語。此氣格乎?神韻乎?境界乎?唯情真意切而已。
17、作詩須循序漸進。只有在字句上用功,精進之后方能換意。如無“積谷作米,把纜放船” 手段,后來絕無開闊眼界。若一味只在字句上用力,不肯換意,必陷不拔。所謂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者是也。
18、“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牛嶠《菩薩蠻》)用情處不能自拔。然“須”字嫌隔,如不顧一切,便“寧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雖一字差之,卻千鈞一發矣。
19、“前度劉郎今又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存”字輕率不見空處,改成“千樹花仍否?”“存”與“仍”一字之間不可同日而語。 “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留情”“留”字虛與不解風情,改成“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貪情”以“貪”替“留”更為實在。
20、風流與蘊藉,只要蘊藉莫要風流。文學韻事,渠本風流,避之猶難。一旦驅使,必陷絕境。吾等何不好自為之!
詩學境界的構成與表現
 
內容提要:
詩學做為一種空間,它不但熔括于生命世界也熔括于自然世界。。這個空間是一個充滿了詩性與人性、意象與意識的世界。
本文從意境營造、變易思想、自然生命上分析詩學,闡述中國詩學的構成原理、最高表現和最大追求,目的在于擺脫玩味藝術、功利藝術影響,實現向空間藝術、生命藝術上的轉變。
主題詞:詩學意境 營造境界 空間要素 象理思維 生命自然
詩學境界是詩的群體意象在時空上的組合與擴展。由意象集合而成的意境為中國詩創造了歷史與神話。詩學境界在三維空間由形象、動作、情緒元素構成,同時包涵了人、人生與自然。他不僅是一種眼界、一種體驗,也是一種生命與寄托。
中國詩以博大精深的境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美學基礎和文化地位。這個境界不但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不但是藝術的,更生命是的。
探討中國詩學的構成與表現,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國詩學的文化底蘊、精神內涵及生命價值。
一、意境是中國詩學的終極目標
意境是中國詩學的最高表現,是從自然中提煉出來的非物質形態可以表述的生命體驗,是人神間的一種交流。詩的意境游離于美學與玄學之間,建立起更高層次的覺醒與展現。
何謂意象?意象就是象的升騰與交感,是詩學所表現的空間。意象這一概念最初是從《易》的象數理中透析出來的?!兑?系辭》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確立了意象說??鬃拥摹霸娧灾尽保ā渡袝?曉典》)以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 為政》),劉勰的“然后使玄解之宰,導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文心雕龍》)最早把意象引入詩中。
詩的意境由三元要素在空間構成,它們分別是:形象、動作、情緒。詩的形象是主體觀照的對象,由名詞或短語構成;詩的動作是形象的相對運動與變化,由動詞或句子構成;詩的情緒是賦予形象或動作以感情和思想,由使動意動形容詞構成。詩意境的三維空間坐標表達如下:
(三維坐標圖x-形象;y-動作;z-情緒)
剖析詩學意境三要素的具體表現,以李白的《靜夜思》為例:
關系
要素
表現
形象
窗前、明月、霜
動作
舉頭、望、疑
情緒
思(故鄉)
意境
蒼涼、遙遠、孤寞
 這種蒼涼、遙遠、孤寞意境的最終表現便是生命,這是一首生命的頌歌。
蘇軾是尚意大師,其千古絕唱《黃州寒食帖》便是尚意精神的首創?!饵S州寒食帖》為我們提供了詩語言與書法語言相統一、詩情感與書法情感相一致,兩者高度融合的經典,為中國文化營造了詩書共意的崇高境界。
“自我來黃州,己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巳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萊,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街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黃州寒食帖》)
破灶、海棠、漁舟、云、空庖、寒萊、濕葦、烏街紙、墳墓、死灰為形象語言;惜、煮、燒、哭、窮、吹為動作語言;苦雨、蕭瑟、臥聞、病、白頭為情緒語言?!饵S州寒食帖》通過形象、動作、情緒三種詩學語言元素構建了蒼涼、憂郁、凄愴的意境。
這種意境的體現主要是形、神、氣三個方面。形、氣、神三種元素構建了蘇軾生命中蒼涼悲愴的意境。詩的意境在書法中的貫穿與體現,是《黃州寒食帖》成功的秘訣。
王鐸體現一世,映徹九泉,將自己的詩學意境貫徹于生命之中。著名的一筆書、連綿草、漲墨法以及巨幅長軸都是在詩意境的驅使下完成的。以出神入化的《草書詩卷》為代表的王鋒詩詞,處處體現著生命的光輝。
“深秋仍逆旅,每飯在家山。斫藥堪治病,翻經可閑關。鳥嫌行客噪,云愛故吾閑。流水多情甚,相窺為解顏”(王鐸《野徑有思》)。
 以深秋、家山、行客、故吾為形象;以斫藥、翻經、嫌、愛為動作;以流水多情、相窺解顏為情緒,營造了清苦閑悶無緒的意境。在此種意境下,書法線條雄健而穩重,氣勢磅礴而安詳,色彩濃烈而天然。以“險不致失、危不致崩”的神彩,以意造書,自出胸臆,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毛澤東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與詩人,其《沁園春 雪》大氣磅礡,驚鬼神而動天地,在笑傲天下、指點江山的詩詞意境中營建了雄渾壯麗、縱深闊達的人生境界。
生命中的形、氣、神在詩學拓展上,形骸拓展為形象,機遇拓展為氣象,情緒拓展為神韻,這在中國詩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秦漢風骨到魏晉神韻,從大唐氣象到宋元明逸意形態,都昭示著中國詩學不可磨滅的生命精神。中國詩學創作無不遵循以境為大的宗旨,《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莊子》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陸機《文賦》云:“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劉勰《文心雕龍》云:“意翻空而造奇,言證實而難巧”;司空圖《詩品》云:“言外之意”;王國維《人間詞話》云:“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這其中的言、文、意、氣質、神采、神韻都是為境界所熔括的生命概念,是前人對意境的提煉和尊崇。
二、詩學意境是在變易思想的影響下完成的
    “簡易、不變、變易”是對《易》的解釋與概括,變易是《易》的基本精神。變易關系中的陰陽、體用、動止過程是象數理三者的運動過程。這一過程所構建的空間,便是易學的基本境界。所謂象,是生命與自然在物理關系中的表現,它以存在的方式為特征。所謂數,是生命與自然在幾何關系上的表現,它以生發的方式為特征。所謂理,是蘊藏于自然生命中的內在規則,它以運動的方式為特征。象數理的存在、生發、運動三種特征影響了詩學意象中的形象、動作、情緒。易學的由象及數及理的過程便是所謂的人謀過程。人謀過程在詩學上的次序是形象、動作、情緒(三維空間坐標的順時針方向),表現的是理性與夸張。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將進酒》),在理性中實現夸張;象數理不但在順過程的運動變化中影響著詩學意象,在逆過程的運動變化中也影響著詩學意象。先由理然后及數及象的逆過程便是所謂的鬼謀過程。鬼謀過程在詩學上的次序是情緒、動作、形象(三維空間坐標的逆時針方向),表現的是心性與觀照。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在主觀感受中觀照客觀世界。順過程是意象元素的進入;逆過程是意象元素的駛出,人謀過程是才力才氣的表現過程,鬼過程是靈機靈感的表現過程,兩個正反過程貫穿詩學的變與不變、動與靜、平與奇、陰陽與黑白的變化的全過程。他們在運動中影響了詩學的境界。顯然,詩學境界的形成是建立在變易學的象數理運動基礎之上的,它們所表現的精神境界具有著深遠的生命淵源和文化哲學基礎。
三、對立、互補、統一、錯位是詩學意境的根本法則
通過象數理的運動變化來驗證詩學的運動規律,在他們所構建的境界中進一步認識其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詩學在構建境界時遵循變易原理,建立了四大關系。他們是:對立關系,互補關系、統一關系,錯位關系。表現在創作上是矛盾的生化制合、起承轉合、分段過片感嘆送尾關系;是濃淡黑白、平正奇險、動靜守中關系,這些都是易學陰陽、體用、變與不變、人謀鬼謀關系的反映。他們表征了對立、互補、統一、錯位的實質,即運動的本質特征。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這一法則是易學境界的法則,也是詩學境界的法則。一篇上好的詩詞不但充滿了矛盾的對立、錯位、互補與統一,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作者心靈的凈化與升華。這方面的代表是李賀,在他的詩作中充滿了詭異和矛盾,同時又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詩學矛盾的對立統一既是詩的起承轉合,也是心靈的起伏變化過程,這四大關系構建了詩學理論的基礎,成為中國詩學及其它藝術營造境界共同遵守的法則。
四、詩學的最高境界是人本性融于自然本性中
由形象、動作、情緒構成的三維空間囊括了詩學境界,這個境界不單是藝術的,也是精神的;不單是人造的,也是神化的,寫境不如造境,造境不如化境。將境界融入生命,將生命熔于自然,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這才是中國詩學的最高境界。
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自己,并把自己化歸自然,是中國詩學的本性。嵇康、阮籍、左思、郭璞、蘭亭集團、陶淵明、謝靈運、謝眺、永明體等確立沖淡清遠、山水自然的詩學地位。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以遁世情緒面對自然,達到了中國詩的極品境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以超然物外的審美取向,營造“高蹈八荒之表,抗心千秋之間”的崇高境界,開創了中國山水詩的先河。陶淵明將田園情懷歸結自然;謝靈運將山水情緒歸結陶冶,兩者都將生命與自然緊密融合一起,是人本性向自然本性的呼喚,小我與大我之間的對話。蘭亭集團游歷山水,“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將人融入自然之中。王羲之以沖遠的歌喉,唱響了熱愛生命、享受自然的頌歌: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崖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蘭亭修契組詩》)。
這是一種心靈與自然的溝通,主觀融入客觀的心理體驗。
五、體悟人生體悟生命是中國詩學的最大追求
中國詩學從生命本源出發,向人生與生命的未來延續,共同揭示著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
《詩三百》唱響了體悟人生體悟生命的序曲。屈原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以《騷》的不屈精神譜寫了生命的樂章:“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對生命的歌唱與寄托?!皽胬酥遒?,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是對生命的較量與思考。中國詩學中的戍邊守土情結、遁世情懷、貶謫情緒都充滿了人生與生命的色彩。從《孔雀東南飛》到《神龜壽》;從《秋興八首》到《秋柳四章》都無處不在地充滿著生命的意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謝靈運《歲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望岳》);“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都是人對生命的吶喊和寫照。
《彈歌》以原始線條和原生態的方式表現了生命的律動,洋溢著古老的文化氣韻?!对姟芬造`動的符號,跳動的旋律,演示著物我合一、天人無二的生命精神?!峨x騷》以變化多端的線條語言、平正險絕的筆墨形象,舒張著超邁雍雅,卿云在空的生命意志?!犊兹笘|南飛》情緒婉轉、頓挫抑揚,表達了孤獨顧盼,淚痕斑駁的生命劇痛?!度齽e》《三吏》震撼千古,奪人心魄。悲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巨大傷痛,呼喚著不朽的生命?!妒竦离y》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在放任自我、放任人生中充滿了生命的律動。岳飛在熱血沸騰、壯懷激烈的生命吶喊中揮就了《滿江紅》,其筆墨隨情緒而跳動,用虛實、起落、干濕的線條營造出碧血丹心、愛國憂民、一腔忠憤的思想境界。

從古老的勞動號子到以后的詩詞曲賦無不詮釋著生命的真諦,跳動著生命的脈搏,釋放著生命的光芒。無不追求著人和自然、思想和藝術的最大的境界與目標。這些境界與目標可以超越一般層次的、低層次的視覺表現;進入更高層次的由生命藝術、空間藝術共同搭建的詩學境界。

詩學境界的構成與表現
 
內容提要:
詩學做為一種空間,它不但熔括于生命世界也熔括于自然世界。。這個空間是一個充滿了詩性與人性、意象與意識的世界。
本文從意境營造、變易思想、自然生命上分析詩學,闡述中國詩學的構成原理、最高表現和最大追求,目的在于擺脫玩味藝術、功利藝術影響,實現向空間藝術、生命藝術上的轉變。
主題詞:詩學意境 營造境界 空間要素 象理思維 生命自然
詩學境界是詩的群體意象在時空上的組合與擴展。由意象集合而成的意境為中國詩創造了歷史與神話。詩學境界在三維空間由形象、動作、情緒元素構成,同時包涵了人、人生與自然。他不僅是一種眼界、一種體驗,也是一種生命與寄托。
中國詩以博大精深的境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美學基礎和文化地位。這個境界不但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不但是藝術的,更生命是的。
探討中國詩學的構成與表現,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國詩學的文化底蘊、精神內涵及生命價值。
一、意境是中國詩學的終極目標
意境是中國詩學的最高表現,是從自然中提煉出來的非物質形態可以表述的生命體驗,是人神間的一種交流。詩的意境游離于美學與玄學之間,建立起更高層次的覺醒與展現。
何謂意象?意象就是象的升騰與交感,是詩學所表現的空間。意象這一概念最初是從《易》的象數理中透析出來的?!兑?系辭》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確立了意象說。孔子的“詩言志”(《尚書 曉典》)以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 為政》),劉勰的“然后使玄解之宰,導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文心雕龍》)最早把意象引入詩中。
詩的意境由三元要素在空間構成,它們分別是:形象、動作、情緒。詩的形象是主體觀照的對象,由名詞或短語構成;詩的動作是形象的相對運動與變化,由動詞或句子構成;詩的情緒是賦予形象或動作以感情和思想,由使動意動形容詞構成。詩意境的三維空間坐標表達如下:
(三維坐標圖x-形象;y-動作;z-情緒)
剖析詩學意境三要素的具體表現,以李白的《靜夜思》為例:
關系
要素
表現
形象
窗前、明月、霜
動作
舉頭、望、疑
情緒
思(故鄉)
意境
蒼涼、遙遠、孤寞
 這種蒼涼、遙遠、孤寞意境的最終表現便是生命,這是一首生命的頌歌。
蘇軾是尚意大師,其千古絕唱《黃州寒食帖》便是尚意精神的首創。《黃州寒食帖》為我們提供了詩語言與書法語言相統一、詩情感與書法情感相一致,兩者高度融合的經典,為中國文化營造了詩書共意的崇高境界。
“自我來黃州,己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巳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R,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街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黃州寒食帖》)
破灶、海棠、漁舟、云、空庖、寒萊、濕葦、烏街紙、墳墓、死灰為形象語言;惜、煮、燒、哭、窮、吹為動作語言;苦雨、蕭瑟、臥聞、病、白頭為情緒語言?!饵S州寒食帖》通過形象、動作、情緒三種詩學語言元素構建了蒼涼、憂郁、凄愴的意境。
這種意境的體現主要是形、神、氣三個方面。形、氣、神三種元素構建了蘇軾生命中蒼涼悲愴的意境。詩的意境在書法中的貫穿與體現,是《黃州寒食帖》成功的秘訣。
王鐸體現一世,映徹九泉,將自己的詩學意境貫徹于生命之中。著名的一筆書、連綿草、漲墨法以及巨幅長軸都是在詩意境的驅使下完成的。以出神入化的《草書詩卷》為代表的王鋒詩詞,處處體現著生命的光輝。
“深秋仍逆旅,每飯在家山。斫藥堪治病,翻經可閑關。鳥嫌行客噪,云愛故吾閑。流水多情甚,相窺為解顏”(王鐸《野徑有思》)。
 以深秋、家山、行客、故吾為形象;以斫藥、翻經、嫌、愛為動作;以流水多情、相窺解顏為情緒,營造了清苦閑悶無緒的意境。在此種意境下,書法線條雄健而穩重,氣勢磅礴而安詳,色彩濃烈而天然。以“險不致失、危不致崩”的神彩,以意造書,自出胸臆,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毛澤東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與詩人,其《沁園春 雪》大氣磅礡,驚鬼神而動天地,在笑傲天下、指點江山的詩詞意境中營建了雄渾壯麗、縱深闊達的人生境界。
生命中的形、氣、神在詩學拓展上,形骸拓展為形象,機遇拓展為氣象,情緒拓展為神韻,這在中國詩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秦漢風骨到魏晉神韻,從大唐氣象到宋元明逸意形態,都昭示著中國詩學不可磨滅的生命精神。中國詩學創作無不遵循以境為大的宗旨,《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莊子》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陸機《文賦》云:“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劉勰《文心雕龍》云:“意翻空而造奇,言證實而難巧”;司空圖《詩品》云:“言外之意”;王國維《人間詞話》云:“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這其中的言、文、意、氣質、神采、神韻都是為境界所熔括的生命概念,是前人對意境的提煉和尊崇。
二、詩學意境是在變易思想的影響下完成的
    “簡易、不變、變易”是對《易》的解釋與概括,變易是《易》的基本精神。變易關系中的陰陽、體用、動止過程是象數理三者的運動過程。這一過程所構建的空間,便是易學的基本境界。所謂象,是生命與自然在物理關系中的表現,它以存在的方式為特征。所謂數,是生命與自然在幾何關系上的表現,它以生發的方式為特征。所謂理,是蘊藏于自然生命中的內在規則,它以運動的方式為特征。象數理的存在、生發、運動三種特征影響了詩學意象中的形象、動作、情緒。易學的由象及數及理的過程便是所謂的人謀過程。人謀過程在詩學上的次序是形象、動作、情緒(三維空間坐標的順時針方向),表現的是理性與夸張。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將進酒》),在理性中實現夸張;象數理不但在順過程的運動變化中影響著詩學意象,在逆過程的運動變化中也影響著詩學意象。先由理然后及數及象的逆過程便是所謂的鬼謀過程。鬼謀過程在詩學上的次序是情緒、動作、形象(三維空間坐標的逆時針方向),表現的是心性與觀照。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在主觀感受中觀照客觀世界。順過程是意象元素的進入;逆過程是意象元素的駛出,人謀過程是才力才氣的表現過程,鬼過程是靈機靈感的表現過程,兩個正反過程貫穿詩學的變與不變、動與靜、平與奇、陰陽與黑白的變化的全過程。他們在運動中影響了詩學的境界。顯然,詩學境界的形成是建立在變易學的象數理運動基礎之上的,它們所表現的精神境界具有著深遠的生命淵源和文化哲學基礎。
三、對立、互補、統一、錯位是詩學意境的根本法則
通過象數理的運動變化來驗證詩學的運動規律,在他們所構建的境界中進一步認識其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詩學在構建境界時遵循變易原理,建立了四大關系。他們是:對立關系,互補關系、統一關系,錯位關系。表現在創作上是矛盾的生化制合、起承轉合、分段過片感嘆送尾關系;是濃淡黑白、平正奇險、動靜守中關系,這些都是易學陰陽、體用、變與不變、人謀鬼謀關系的反映。他們表征了對立、互補、統一、錯位的實質,即運動的本質特征。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這一法則是易學境界的法則,也是詩學境界的法則。一篇上好的詩詞不但充滿了矛盾的對立、錯位、互補與統一,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作者心靈的凈化與升華。這方面的代表是李賀,在他的詩作中充滿了詭異和矛盾,同時又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詩學矛盾的對立統一既是詩的起承轉合,也是心靈的起伏變化過程,這四大關系構建了詩學理論的基礎,成為中國詩學及其它藝術營造境界共同遵守的法則。
四、詩學的最高境界是人本性融于自然本性中
由形象、動作、情緒構成的三維空間囊括了詩學境界,這個境界不單是藝術的,也是精神的;不單是人造的,也是神化的,寫境不如造境,造境不如化境。將境界融入生命,將生命熔于自然,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這才是中國詩學的最高境界。
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自己,并把自己化歸自然,是中國詩學的本性。嵇康、阮籍、左思、郭璞、蘭亭集團、陶淵明、謝靈運、謝眺、永明體等確立沖淡清遠、山水自然的詩學地位。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以遁世情緒面對自然,達到了中國詩的極品境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以超然物外的審美取向,營造“高蹈八荒之表,抗心千秋之間”的崇高境界,開創了中國山水詩的先河。陶淵明將田園情懷歸結自然;謝靈運將山水情緒歸結陶冶,兩者都將生命與自然緊密融合一起,是人本性向自然本性的呼喚,小我與大我之間的對話。蘭亭集團游歷山水,“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將人融入自然之中。王羲之以沖遠的歌喉,唱響了熱愛生命、享受自然的頌歌: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崖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蘭亭修契組詩》)。
這是一種心靈與自然的溝通,主觀融入客觀的心理體驗。
五、體悟人生體悟生命是中國詩學的最大追求
中國詩學從生命本源出發,向人生與生命的未來延續,共同揭示著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
《詩三百》唱響了體悟人生體悟生命的序曲。屈原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以《騷》的不屈精神譜寫了生命的樂章:“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對生命的歌唱與寄托。“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是對生命的較量與思考。中國詩學中的戍邊守土情結、遁世情懷、貶謫情緒都充滿了人生與生命的色彩。從《孔雀東南飛》到《神龜壽》;從《秋興八首》到《秋柳四章》都無處不在地充滿著生命的意義?!懊髟抡辗e雪,朔風勁且哀”( 謝靈運《歲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望岳》);“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都是人對生命的吶喊和寫照。
《彈歌》以原始線條和原生態的方式表現了生命的律動,洋溢著古老的文化氣韻。《詩》以靈動的符號,跳動的旋律,演示著物我合一、天人無二的生命精神。《離騷》以變化多端的線條語言、平正險絕的筆墨形象,舒張著超邁雍雅,卿云在空的生命意志?!犊兹笘|南飛》情緒婉轉、頓挫抑揚,表達了孤獨顧盼,淚痕斑駁的生命劇痛?!度齽e》《三吏》震撼千古,奪人心魄。悲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巨大傷痛,呼喚著不朽的生命?!妒竦离y》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在放任自我、放任人生中充滿了生命的律動。岳飛在熱血沸騰、壯懷激烈的生命吶喊中揮就了《滿江紅》,其筆墨隨情緒而跳動,用虛實、起落、干濕的線條營造出碧血丹心、愛國憂民、一腔忠憤的思想境界。
從古老的勞動號子到以后的詩詞曲賦無不詮釋著生命的真諦,跳動著生命的脈搏,釋放著生命的光芒。無不追求著人和自然、思想和藝術的最大的境界與目標。這些境界與目標可以超越一般層次的、低層次的視覺表現;進入更高層次的由生命藝術、空間藝術共同搭建的詩學境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嘉峪关市| 井陉县| 克山县| 桓台县| 广河县| 许昌市| 武鸣县| 阳曲县| 封开县| 区。| 定南县| 凤山市| 如东县| 大荔县| 安图县| 治县。| 汶川县| 青海省| 乌兰浩特市| 阜平县| 邹平县| 康定县| 仁化县| 芦山县| 新竹市| 芮城县| 梅河口市| 连城县| 钦州市| 广州市| 县级市| 汶上县| 昆山市| 沅江市| 保山市| 喀什市| 阿克苏市| 皮山县| 双峰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