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陽 節】
春去秋來,轉眼間,又一年重陽至。
重陽節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節。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并列,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故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敬老節。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風,為老年人辦實事、辦好事,道上一聲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溫馨。
一、重陽節溯源及發展演變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才在民間漸漸流行開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最早見于記載在三國時代。
曹丕《九日與鐘繇書》曰:“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陶淵明在《九日閑居》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從此以后,每逢農歷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要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句《太清諸草木方》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風,為老年人辦實事、辦好事,道上一聲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溫馨。
二、重陽節的傳說
關于重陽節的傳說,較早見于梁朝吳均《續齊諧記》。書中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三、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祭祖]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據《呂氏春秋》內《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
2、[長壽宴]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求壽之俗,據說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演變而來的。據《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3、[祭火]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夏小正》稱“九月火”,“大火”星的退隱,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要有迎火儀式,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4、[辭青]
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5、[賞秋/賽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一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6、[登高]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時值暮秋,與農歷三月初三日陽春時節的“踏春”相對應。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屆時有閑人們傾室而出,登高游覽,賞景怡情。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據說重陽這天登高還有“祛邪避災”的寓意。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7、[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8、[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9、[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
10、[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11、[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