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講詩詞格律知識的書籍往往只介紹近體詩,不介紹近體詩以外的詩歌格律,這是有原因的:一是近體詩在唐代十分發達,成了格律詩的主要體裁形式;二是近體詩與科舉考試有關,應試者均需研習,這樣近體詩以外詩律形式自古以來就不被重視了。其實,古代的詩律的不是只此一種,而是有好多種。現在,我們從詩律的角度分析了一部《全唐詩》,經過歸納整理,把唐詩的格律體系概述如下,以幫助讀者了解唐代或整個古代詩律的全貌。
唐代詩律可分為三大類九小類:
一,粘式律,律聯之間相粘成詩,這即是近體詩的聲律結構形式。但是,近體詩主要是押平韻的,其次,也容許有仄韻詩;粘式轉韻詩則一般不列入近體詩的范圍。
1,1,粘式平韻律詩。如:
城上宴飲(白居易)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將秉燭游。
風月萬家河兩岸,笙歌一曲郡西樓。
詩聽越客吟何苦,酒被吳娃勸不休。
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
這首詩的聲律結構是aB/bA/aB/bA/式,也即是近體詩的格律。可不必多舉例的。
1.2.粘式仄韻律詩。如:
關山月(崔融)
月生西海上,氣逐邊風壯。
萬里度關山,蒼茫非一狀。
漢兵開郡國,胡馬窺亭障。
夜夜聞悲笳,征人起南望。
這首詩的結構是ba/Ab/ba/Ab/式,是近體詩的仄韻五律。仄韻七律則十分罕見,如韓偓:《意緒》,是ba/Ab/Ba/Ab式。
1.3.粘式轉韻律詩。如:
和盧明府送鄭十三還京兼寄之什(孟浩然)
昔時風景登臨地,今日衣冠送別筵。
醉坐自傾彭澤酒,思歸長望白云天。
洞庭一葉驚秋草,濩落空嗟滯江島。
寄語朝廷當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
這首詩的結構是aB/bA/ab/Ba式,前兩聯是平韻七絕,后兩聯是仄韻七絕,中間轉了韻,而近體詩是不轉韻的,所以,一般不承認其為近體詩。但是,它的聲律結構和近體詩是一致的,僅因轉韻而把它歸入古體詩的范圍,也是不恰當的,應該承認它是一種格律詩,即粘式轉韻七律。一般認為在近體詩的發展上有重大貢獻的宋之問,也寫有這種七律,如《軍中人日登高贈房明府》、《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元競題筆慨然成詠》二詩,聲律結構是ab/Ba/AB/bA式,由仄韻轉為平韻。轉韻律詩既有近體詩的格律氣氛,又因它是以韻分段和平仄韻遞用而有活潑多變的語音表達效果。在《漢語詩律學》中,王力先生曾稱轉韻律詩為'新式的古風’,他說“典型的新式古風須具備三個條件:一,平仄多數入律;二,四句一換韻;三,平仄韻遞用。”(該書353頁)其實,這種詩既然已是平仄合律了,就應屬于律詩的范疇,所以稱為轉韻律詩比稱為'新式的古風’更為切合實際。轉韻律詩主要用于七言體詩歌,五律的長篇律詩一般也是不轉韻的。
二,對式律,律聯之間平仄相對成詩,也即是全篇'失粘’的詩律形式,在初唐和盛唐詩中并不少見,中唐以后較為罕見。
2.1.對式平韻律詩,如:
戰城南(盧照鄰)
將軍出紫塞,冒頓在烏貪。
笳喧雁門北,陳翼龍晨南。
琱弓夜宛轉,鐵騎繞參驔。
應須駐白日,為待戰方酣。
送常侍御卻使西蕃(韋應物)
歸奏圣朝行萬里,卻銜天詔報蕃臣。
本是諸生守文墨,今將匹馬靜煙塵。
旅宿關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識遺民。
此去多應收故地,寧沙辭塞往來頻。
這兩首詩的結構都是bA/bA/bA/bA式,結構是很簡單的,在語音表達效果上有呆板少變之嫌,但仍不失為格律詩的一種體式,唐詩中也有不少詩例。
2.2.對式仄韻律詩。如:
悲紈扇(韋應物)
非關秋節至,詎是恩情改。
掩嚬人已無,委篋涼空在。
何言永不發,暗使銷光彩。
三洲詞(溫庭筠)
團圓莫作波中月,潔白莫為枝誰雪。
日隨波動碎粼粼,雪似梅花不堪折。
李娘十六青絲發,畫帶雙花為君結。
門前有路輕別離,唯恐歸來舊香滅。
這兩首的前一首是對式仄韻小律,結構是ba/Ba/ba式;后一首是對式仄韻七律,結構是ab/Ab/ab/Ab式,末聯'別’是拗字。對式仄韻律詩詩例不多,但在短小的詩體五絕、七絕中較為多見,直到中晚唐也仍有其例。如:柳宗元《江雪》、劉禹錫《淮陰行》等,都是寫得很好的小詩,是對式仄韻五絕;又如:白居易《寒食月夜》、《村夜》等,也是對式的仄韻七絕。
2.3.對式轉韻律詩,如:
魏倉曹東堂檉樹(李頎)
愛君雙檉一樹奇,千葉齊生萬葉垂。
長頭拂石帶煙雨,獨立空山人莫知。
攢青蓄翠陰滿屋,紫穗紅英曾斷目。
洛陽墨客游云間,若到麻源第三谷。
這首詩的結構是AB/aB/ab/Ab式,由平韻轉為仄韻,全詩是對式結構。只有第一句'樹’,第五句'滿’是拗字。這種格式的詩例很少。至于五言詩,則大多不會轉韻,沒有這種體式。
三,混合律,律聯之間的平仄關系是時粘時對的,詩人作詩由于各種原因不得不使詩中出現失粘之病,結果就成了這種粘對關系混合的格律形式。
3.1.混合式平韻律詩。如:
使之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出塞(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度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以上第一首的結構是bA/bA/aB/bA式,在第一、二聯間失粘,結果第一、二兩聯是對式結構,第二、三、四聯是粘式結構,兩種結構混合在一首詩中。后一首是混合式平韻七律,其結構是AB/aB/aB/bA式,在第一、二、三聯之間失粘,結果前三聯是對式結構,后兩聯是粘式結構。這種格式的詩例甚多,尤其是在初唐和盛唐時期。
3.2.混合式仄韻律詩,如:
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春曉曲(溫庭筠)
家臨長信往來道,乳燕雙飛拂煙草。
油壁車輕金犢肥,流蘇帳曉春雞早。
籠中嬌鳥暖猶睡,簾外落花閑不掃。
衰桃一樹近前池,似惜紅顏鏡中老。
以上前一首的結構是ba/Ba/ab/Ab式,第一二三聯間失粘;后一首是七律,結構是ab/Ba/ab/Ab式,在第三四聯間失粘。
3.3.混合式轉韻律詩,如:
滕王閣(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是一首為人傳頌的名作,其結構是ab/Ba/AB/aB式,在第三四聯間失粘,上半首押仄韻,下半首轉為平韻。至于五律,則無其例。但是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屬于這種格式的詩例很多、十分突出。例如:劉希夷《采桑》一詩,共長十聯,是混合式轉韻五言排律;楊炯《奉和上元酺宴應詔》,是長達三十聯的混合式轉韻五排。又如《江上贈竇長史》、劉長卿《客舍喜鄭三見寄》、韋應物《送孫征赴云中》等,都是混合式轉韻七言排律;崔顥《代閨人答輕薄少年》一詩則長至十聯,是混合式轉韻七排。
以上所述,是唐代詩律形式的全貌,按聲律和韻律交叉分類,共為九類。可見,近體詩的格律形式并非唐代格律詩的唯一內容,它只是這個詩律體系中的一二種形式。歸納整理出其他各類詩律形式,對更深入研究近體詩和探討詩律的形成、發展過程,是頗有積極作用的。可是,過去未為詩律學者所重視,所以,特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