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健
089伍(Wǔ)
飲恨出關亡命子;
傾情喝火狀元郎。
上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楚國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時,少傅費無忌挑撥平王與太子的關系,伍奢力諫被殺。伍子胥經鄭等國入吳,助闔閭奪取王位,繼而攻入楚都郢,掘開平王墓,抽打尸體三百鞭以報殺父兄之仇。
下聯典指五代十國南唐狀元伍喬,喝下一杯火焰獲取美人芳心,并留下了一個詞牌《喝火令》的故事。
090余(Yú)
揭批逆鱗肝膽照;
刊刻坊書話本傳。
上聯典指北宋名臣、韶州曲江(今屬廣東省)人余靖,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慶歷年間四諫官之一。少時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師從舅父黃正,后師林逋、張伯端,學業大進,天圣二年進士及第。他曾任諫院右正言,專司向皇帝進諫奏事,余靖正直敢諫,曾多次為建言“輕徭薄賦”整頓戶政,去除貪殘之吏,撫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聲力爭,以致唾液飛濺至皇帝的“龍顏”上仍意猶未盡。他的建議大多為仁宗所接受,因而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被譽為朝廷敢于進諫的“四諫”,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從政六箴。他通曉契丹語,曾三次使遼;在南海為帥十年,不載一物歸。官至工部尚書,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英宗念其輔先皇有功,謚號“襄”,后人稱他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遺世。他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后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在韶關市內建風采樓、以風采為路名紀念他。著有《武溪集》等。
下聯典指明代福建省建安人余象斗,亦作余世騰,字仰止,自稱三臺山人,著名的通俗小說的編著者和刊行者,其編著和刊行的小說有《四游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等,對古典小說的編輯、流傳有很大貢獻。
091元(Yuán)
一記會真多浪漫;
卅章詩論不虛名。
上聯典指唐代元稹,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他的名篇《會真記》,后為《西廂記》所本。
下聯典指金代遺老元好問,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詩主風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
092卜(Bǔ)
輯易說詩傳孔學;
臨床診脈述傷寒。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與子游并列文學科。孔子死后,卜商居西河(今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教授,曾做魏文侯師。著有《詩序》、《易傳》。
下聯典指卜祖學,浙江嘉興人,清代醫學家,著有《傷寒脈訣》。
093顧(Gù顧)
經史通研文綴玉;
才癡三絕畫描睛。
上聯典指南朝梁陳時吳縣人,訓詁學家、史學家顧野王,字希馮,幼好學,聰穎超群博覽群書,遍觀經史,又精記默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梁武帝時,任太學博士等職,奉命編撰字書,“總會眾篇,校讎群篇”,搜羅考證漢魏齊梁以來古今年內文字形體、訓詁的異同,編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三十卷,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收字比《說文解字》多出6000個,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楷書字典,為后代楷書字典品編寫奠定了基礎,當時他年方25歲。入陳,任國史博士,掌國史,主修梁史,后遷至黃門侍郎。他工詩文,善丹青,擅長人物,尤工草蟲。另有《輿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下聯典指東晉畫家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其精于繪畫,曾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他和師法他的陸探微并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他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傳說顧愷之為瓦棺寺畫了一幅維摩詰的畫像,但在還沒畫眼睛之前,他吩咐和尚:第一天來參觀的人要付十萬錢,第二天來看的人付五萬,第三天來看的隨緣。到打開門讓人來參觀時,那幅維摩詰像光耀了整個寺廟,很快就集資過百萬錢。
094孟(Mèng)
慈母三遷成亞圣;
明珠再返號神明。
上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孟軻(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省鄒縣)人。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稱為“亞圣”。
下聯典指后漢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糧,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貪婪,逼百姓濫采,使珍珠漸漸移到交趾境內。孟嘗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們得以重操舊業,商賈流通,人們稱他為“神明”。當朝中征他回京時,吏民極力挽留,使他不得脫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隱居在一處貧困的水澤地,自己耕種而生。
095平(Píng)
七相廁身防水患;
八州歷牧紀功碑。
上聯典指漢代平陵人平當,字子思,以明經任博士。成帝時,因他精通《尚書》中的《禹貢》篇,任他為騎都尉,負責開河筑堤,防治水患。哀帝時任丞相,封關內侯,與車千秋、王嘉、魏相、韋賢、黃霸及其子平晏并稱“七相”。
下聯典指北齊時人平鑒,字明達,燕郡薊人(今北京市大興區)。受學于徐遵明,不為章句,雖崇儒業,而有豪俠氣。以軍功累遷刺史,歷牧八州,再臨懷州,所在為吏所思,立碑頌德,官終都官尚書令。
096黃(Huáng)
草席冬溫明孝道;
皇城秋肅燦金華。
上聯典指東漢尚書令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年九歲,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稍長,博通精典,能寫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和帝時官至尚書令,勤于政務,又舉薦不少人才;安帝時官魏郡太守,當時遭水災,他拿出俸祿及所得的賞賜來賑濟貧民。后卒于家。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文章。
下聯典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東南)人。從王仙芝起義,后王欲受唐朝招安,黃巢率二千人馬與之分道揚鑣,號稱“沖天大將軍”率百萬眾,輾轉十多省,陷洛陽、攻入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長安被圍后撤離,后不屈自殺(此說據《新唐書·黃巢傳》)。他曾有《題菊花》、《不第后賦菊》等詩作傳世。
097和(Hé)
樹建青松標國棟;
集成紅葉貯香奩。
上聯典指晉代中書令和嶠,字長輿,汝南西人。少有盛名。人稱其“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廈,必有棟梁之用。”武帝時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惠帝時拜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
下聯典指五代時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人和凝,字成績,少好學,年19歲登進士第。初仕后唐,繼為后晉宰相。凝生平為文章,長于短歌艷曲,有“曲子相公”之稱。有集百卷。其長短句名《紅葉稿》,又名《香奩集》。
098穆(Mù)
一門德顯家風正;
六事親躬政善名。
上聯典指盛唐時人穆寧(716—794),懷州河內人,累官至秘書監。他個性剛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經科后,調任鹽山尉時,安祿山反,他聯合各州縣并力捍御。穆寧家教很嚴,事寡姊恭甚。讓兒子從小熟讀自編撰的家教。要求兒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禮,時常訓導:“君子之事親,養志為大,吾志直道而已。茍枉而道,三牲五鼎非吾養也。”寧生四子,贊為御史中丞,質為右補闕,員為侍御史,賞為監察御史,皆以守道行誼顯。穆寧與韓休兩人都以家教嚴格齊名,所以在貞、元年間形容有家教的人家稱“韓穆二門”。
下聯典指明代穆相,字伯寅,明代沂水令。正德年間進士。外書“六事”(指考察地方官吏政績得六項內容:一曰田野辟,二曰啟口增,三曰賦役平,四曰盜賊息,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內容“四知”(后漢楊震拒賄得典故:昌邑令王密夜晚懷十金賄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自勉,政績著聞,升監察御史。抗言直諫,人稱“真御史”。
099蕭(Xiāo)
漢皇杰士功稱最;
梁祖孩兒性至純。
上聯典指西漢時期著名政治家、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蕭何,早年曾任秦國沛縣獄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隨同劉邦起兵,時為沛丞。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蕭何卻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使劉邦得以掌握全國戶口、民情和地勢,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楚漢矛盾激化,他說服劉邦暫作戰略退卻,以保存漢軍實力。楚漢戰爭中,他薦舉韓信為大將,自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將士、糧餉。蕭何勸說劉邦以巴蜀為基地,與民休息,招納賢才,然后還定三秦,再與項羽爭奪天下。楚漢戰爭時,蕭何以丞相專任關中事,他侍從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楚漢相持于滎陽、成皋時,劉邦屢遭挫敗,失軍亡眾,軍無現糧,蕭何及時調遣關中兵逝世馳援,并轉漕供給軍用,保證了前線兵員糧餉的供應,促使戰局發生了根本轉機。因此在劉邦稱帝后論及功績,以蕭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戶,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
下聯典指南朝梁著名文學家蕭統,即昭明太子,字德施,小字維摩;祖籍南蘭陵(今江蘇常州),生于襄陽。南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農歷11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南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農歷3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蕩舟,落水后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并下,過目皆憶”。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于色。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宮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后,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后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仔細研究案卷之后,說:“這人的過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于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后,刑官向南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南梁普通年間,由于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蕭統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昭明太子集》。蕭統篤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為他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并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注意】“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后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后,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于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100尹(Yǐn)
名將解危征獫狁;
老君傳學啟函關。
上聯典指周宣王時大臣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甫,當時玁狁進逼到涇陽,他率軍反攻到太原而歸;又奉命在成周(今洛陽)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佐助宣王中興,成就文武大業。
下聯典指周代函谷關令尹喜,字公度。相傳老子西游,尹喜見有紫氣東來,知道有真人要過關。老子來到函谷關,被尹喜留下,著《道德經》五千言。
101姚(Yáo)
兩史修編憑父子;
三朝宰輔證賢明。
上聯典指唐初史學家姚思廉,字簡之,本為吳興人,后遷關中為萬年人。父親姚察,在南朝陳任吏部尚書,入隋著梁、陳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從小跟從父親學漢史,得家學,在隋為代王楊侑侍讀,入唐為秦王文學館學士,貞觀年間官至散騎常侍。根據家傳文稿,兼采其他書籍,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
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為避開元年號,又改名崇,陜州硤石人。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睿宗時,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以削弱其權力,被貶職;開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國公,曾奏請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獎勵群臣勸諫等十事,并糾正當時不敢捕殺蝗蟲的陋習,推行焚埋法,減輕了災情。
102邵(Shào)
精推易數梅花驗;
敬奉新聞碧血培。
上聯典指范陽(今河北省涿州)人邵雍,北宋著名哲學家。字堯夫,謚康節。一生不仕,工詩,多為閑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有一次他在觀賞梅花時,偶然看見麻雀在梅枝上爭吵,以易理推算后,預言明日夜晚會有女子前來摘折梅花,被園丁發覺而追逐,女子驚慌跌倒傷到膝蓋;此預測現象果真在隔夜絲毫不差地得到驗證,因此邵康節名聞于當時,后世將這種預測方法稱為“梅花易數”。
下聯典指近現代著名記者、報人邵飄萍,浙江省金華人。曾因反袁流亡日本,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被奉系軍閥殺害。有《實際應用新聞學》、《新聞學總論》等。
103湛(Zhàn)
退鲊封壇存冀望;
格心存性合知行。
上聯典指陶母湛氏,她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淵明的曾祖),也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寬厚待人稱道于世。她與孟母、歐母、岳母齊名,一同被尊稱為“四大賢母”。陶母“教子惜陰”、“截發易肴”、“送子三土”、“退鲊責兒”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幼學》云:“侃母截發以筵賓。村媼殺雞而謝客。此女之賢者。”這“侃母”,指的就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湛氏出生于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縣金川鎮)。十六歲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嫁給了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丈夫陶丹便病逝。從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貧”的地步。在外孤苦無依,湛氏只好攜帶侃兒由潯陽(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
下聯典指明代著名學者、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學者稱之為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進士,歷官南京吏、禮、兵部尚書。湛若水少年師從陳憲章游,是陳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與王守仁皆以理學著名而分庭抗禮,當時王守仁在吏部講學,他卻在南海西樵山筑西椎講舍。王主講 “致良知”。湛主講“隨處體認天理”,認為:“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內外;陽明之所謂心者,指腔子里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答揚少默》)。強調以主敬為格物功夫;說:“故善學者,必另動靜一于敬(答于督學》)。”湛若水師道尊嚴,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一生熱心捐款贊助書院,得其“館谷”的書院竟達28所,遍布半個中國。他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無阿諛奉承之言,無取巧鉆營之私。主張“天下民庶實為邦本”,反對宦官專權,歷任均政績卓著。著有《湛甘泉集》。
104汪(Wāng)
敢憑正氣斥和議;
樂駕云檣探海隅。
上聯典指江西玉山人、宋代吏部尚書汪應辰,十八歲中狀元。出知平江府等職。因逆秦檜主和議,被貶為通州通判。秦檜死后,方調回朝中任職,以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而聞名,其人好賢樂善,精于義理,學者稱玉山先生。有《文定集》。
下聯典指江西南昌人,元末航海家汪大淵。自幼好游,至正中,年甫二十,即買舶浮海,前后兩下東西洋,越數十國。就清中葉以前,其游蹤之廣泛,汪氏當居前列。有《島夷志略》。
傳千秋血脈
承萬世人文
-------------------九月寓言
有鳳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