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 平
我很高興,在這個春天艱難到來的時候,讀到了80后作家木蘭剛剛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紅樓》,這是她的一個夢,而現在這個夢像花朵一般地綻放了。我特別感慨,是因為這本有思想、有溫度,能與讀者共同閱讀《紅樓夢》的讀書筆記,如同這個春天,是倚靠著堅守、真摯而寫下的。
木蘭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那時,家里堂屋最醒目的地方掛有一座時鐘,鐘面上有“紅樓夢”三個字和一對石獅子,表盤的背景是大觀園的大門,因此,在成長的歲月里,《紅樓夢》便成了她形影不離的伙伴,是她可以隨意穿梭隨時切換的“平行世界”。我相信唯有這樣的閱讀,才會帶著一份本心,一份美好,才不會老氣橫秋,才會像書名《青春紅樓》一樣,讓筆下寫到的21位金陵女子閃爍著青春的光芒。
木蘭是以摯愛、善良、正直、率真來定義她的這些紅樓女性的,而這恰恰是青春最為寶貴的東西,也是影響一個人整個生命走向的。在木蘭看來,愛是讓人成長的強大動力和豐厚土壤,惜春打小錦衣玉食,仆役環繞,生活無憂,可是,她卻沒有生命的活力,她沒有熱愛的可投入其中的事情,沒有真正能讓她欣喜快樂的東西,更沒有一個讓她牽掛關心、注入感情的人。而香菱自小被拐賣,身世苦難,但是,看似被黑暗和殘暴整得麻木的呆頭呆腦的她,卻沒有絕望,反而對光明和溫暖充滿了渴望,所以上天給了她一次學詩的機會,她癡愛著寫詩,并且在寫詩的過程中體驗了一回幸福的滋味。木蘭是深愛著林黛玉的,但她鐘情于這個人物的不是她凄婉的命運,也不是她絕世的姿容和聰慧,而是她真誠的性情。黛玉活得很真實,她不會曲意逢迎自己內心不認可的人,不會揣摩他人的愛好而小心翼翼地見風使舵,大觀園眾姑娘們聚會的場合,總有黛玉的畫面,都很明媚歡快。黛玉在本真地做自己,她不拘束,也不裝假。真誠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做后盾的,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和生命,做出每一個不負此生的決定,是林黛玉根植于骨子里的勇敢。我讀《青春紅樓》時,常常會讓思緒飄返我的來路,這時會有一種深刻的恍惚感,經過歲月的侵蝕,青春時代的那些純真、清澈和明朗是多么容易地就變得面目不清了。
《青春紅樓》最開始寫的一章是《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寫了鄉野粗婦劉姥姥與王熙鳳的獨生女巧姐的人生奇緣。《紅樓夢》里寫盡了花團錦簇,但一朵不被算作花的南瓜花,卻成了全書中唯一的花兒與命運的光明隱喻,預示著輪回中生生不息的希望。其實,木蘭寫這本書,是她對年少時光的懇切執守,是對生命中遇到過的好人的感恩和回報。她在廣州讀大三時,為了維持學業,在外兼職打工,很偶然地遇到了一位長者。這位長者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師,但陰差陽錯,進了別的行當。他了解了木蘭的情況后,讓她全力以赴地完成學業,并資助她直到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他的善舉在木蘭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對木蘭說,無論如何,要趁著年輕好好讀書,從書中覓得生命的珍寶,而且,要永遠保持善良、樸實和正直。我想,《青春紅樓》便是他為木蘭種下的那顆種子在十多年后長成的一棵樹,而青春時代的純真猶如甘露,會永遠流淌在每一條枝干、每一片葉子中。從木蘭自身的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年少時讀的好書,可以幫助人開啟好的人生。(簡 平)
來源: 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