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詩會”第59輯作品選評
在選評第59輯“群英詩會”作品時,筆者發現所選作品在題材和表達上很有特點,遂采用分類比較的方式進行點評,分為六個類別,共點評16首作品,現與您共享!
一、修剪花草
盆 景
韓開景(河南)
生長未曾休,從來無所求。
時人剪刀快,千萬莫伸頭。
英子點評:
小絕將口語錘煉得淺淡而不浮滑,巧借盆景,蘊寓了當今教育的現實問題。前兩句寫盆里的植物從未停止生長,一切都是自然,亦沒有過高的要求,但依然逃不過時人的修剪:盆中景若生長過快,出了頭,那是時人所不允許的,必然將“出頭”之處剪去,使之“中規中矩”于盆內。這種修剪,是違背生長的自然規律的。作者不明言,善于借物喻理,針砭違背個性成長的教育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桃林疏花女三題
王海娜
一
枝頭出手帶芬芳,移動高梯上下忙。
虛構有花無用處,將春裁剪到憂傷。
二
桃園小立默無言,一剪來時花未殘。
猶以最佳姿勢落,悠悠告別這春天。
三
山前平谷鳥鳴春,有女攀梯近彩云。
挑剪枝頭紅粉夢,疏花人是愛花人。
英子點評:
這一組詩在主題表達上層層遞進,以靈動的新詩語言表現了桃林疏花女裁剪桃花時的情感變化:其一“虛構有花無用處,將春裁剪到憂傷”道出疏花女不舍得剪去“無用之花”的矛盾心理;其二“猶以最佳姿勢落,悠悠告別這春天”寫出疏花女在花兒未殘時前來裁剪,從而說明桃花以最佳的姿勢告別春天,給人間留下了最美的瞬間,情感逐漸明朗;其三“挑剪枝頭紅粉夢,疏花人是愛花人”寫疏花女裁剪桃花,實際上是對桃花的愛護,是為了實現桃花之夢——更好地結果。三首詩用語輕靈入味,虛實相生,借物喻人,意味深長。
比較:韓開景先生寫的是修剪盆景,而王海娜老師寫的則是疏花女在桃林里對桃花的修剪。近似的選題,然切入點不同,可見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與創作風格。韓詩語淺意深,王詩靈動情深。
二、春花綻放
網見南寧青秀山公園黃花風鈴盛開
鐘遠通
燦燦金花映碧霄,青山煥彩更妖嬈。
春風誤點連營火,燃過邕江第幾橋。
英子點評:
此絕寫黃花風鈴開放之盛,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前兩句直接描寫黃花風鈴的顏色及妖嬈的姿態,通過“映碧霄”“青山煥彩”間接表現黃花風鈴開得旺盛的樣子。轉句想象出奇,“春風誤點連營火”更進一步,暗喻春風催開黃花風鈴的面積之廣,以至于“燃過邕江第幾橋”不得而知,反問作結,余味悠長。
屋角小桃
云深不知處
春雨春風悄剪葳,枝頭鳥語不須猜。
小桃才吐星星蕾,已把胭脂抹上腮。
英子點評:
作者筆下的“屋角小桃”恰如脈脈含羞的少女。前兩句沒有直接描寫小桃的形態,如果說“枝頭鳥語不須猜”,那么作者則是有意讓讀者好一番猜測,直至轉結方才把小桃的樣子呈現出來,很有點“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味道。“才吐”與“已把”的動作順承關系足見小桃在春天里的嫵媚之態。唯覺轉句“小桃”無需道出,題目已有,顯得拖沓了些。
比較:同樣寫春花,然因為不同的花特點不同,在兩位詩人的筆下呈現了不同的姿態,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效果。鐘詩的黃花風鈴肆意旺盛;云深不知處的小桃羞澀靦腆。鐘詩想象奇特,云詩擬人得法。
三、月之思念
無 題
王惠維
我念君時夜幾時,梅窗無夢月偏西。
起身欲取浣花紙,未寫成行復又撕。
英子點評:
雖“無題”,實則“有題”,即“念君”也。前兩句以時間推移道出“念君”而無眠;后兩句寫欲將思念傾訴于紙而無著落的矛盾心理,“未寫成行復又撕”足見內心情感之翻騰。
元 夕
章劍鈞
良辰三五又回春,月掛梢頭夜色新。
燈火千家喧九市,清輝偏照寂寥人。
英子點評:
讀了此絕,不由想起宋·蘇軾的《蝶戀花·密州上元》,同樣的正月十五,杭州的繁華熱鬧與密州清冷孤寂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蘇軾在當下的心境,少有的一絲落寞:“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此絕亦是將九市之喧與個人之寂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落寞之情。在這狂歡的孤獨中,唯有“清輝偏照寂寥人”,明月知心,聊解一絲寂寞罷。
元宵夜思
朱建英
湯圓細品味尤新,一樣風光兩樣春。
今夜月前渾不寐,清輝掬得贈何人。
英子點評:
此絕敘事入筆,次句埋下伏筆,為何“一樣風光兩樣春”?轉結含蓄作答:今夜月前渾不寐,清輝掬得贈何人?“贈何人”似不知贈與誰,實則心里有人,因為轉句的“渾不寐”已經暴露了內心的狀態。唯覺起句欠些味道。
比較:三首思念主題的七絕,均以“月”之意象去表現,然寫法不同:王詩重在以動作傳達出細膩的情感;章詩以外在的鬧市和個人的內心世界進行對比;朱詩“明知故問”,含蓄表達。
四、春之畫卷
正月十六河邊賞春
王繼權
霏霏昨夜訪神州,早起河風醒眼球。
雨是鵝黃催化劑,春光已被柳溫柔。
英子點評:
此絕在用語上極為新鮮,巧用借代、擬人、比喻、襯托等手法,把個春天渲染得生趣盎然、情意綿綿。首句借用疊詞“霏霏”指代春雨;次句擬人,描繪出河邊景物蘇醒過來的樣子,為下文的“河邊柳”埋下一筆;轉句采用暗喻點明答案:雨是鵝黃催化劑,“鵝黃”為“河邊柳”再次伏筆;結句最是出彩,鵝黃的柳樹婀娜多姿,溫情款款,她的溫柔將整個春天都“格式化”了。作者許是不經意地描寫,但個中卻有不少手法,于“無法”中見“手法”,功夫也。
初 春
朱宏秀
日暖檐邊雪水流,林間鳥雀鬧難休。
春風也有私心處,墻角地丁先露頭。
英子點評:
此絕善于轉換視角,以“檐邊”“林間”“墻角”的空間轉移變化描繪出春天的景象,順序井然。于作者看來,最能體現初春氣象的當屬墻角初露鵝黃的地丁草,故在轉句以擬人手法寫道:春風也有私心處,亦是全詩的亮點。唯覺前兩句表達欠些生動,尤其次句。
比較:春天走進作者的筆下,不同的作者表達方式不一樣:王詩新奇生動;朱詩通俗樸實。
五、柳之絮語
詠 柳
王聰穎
但遇東風軟在先,長條轉綠最堪憐。
癡情一片旋成絮,終把春心舞上天。
英子點評:
古往今來的詠柳之作不勝枚舉,難以出新,然此絕首句即給人以新鮮之感,打破了一般的句式,同樣寫出柳樹之“軟”的特性;如果說賀知章的“萬條垂下綠絲絳”狀柳條之多之綠,那么“長條轉綠最堪憐”則重在表達對綠柳枝的喜愛之情,為轉句鋪墊。因“最堪憐”,故有“癡情一片旋成絮,終把春心舞上天。”形象含蓄地描繪出柳絮飄上天空的樣子,虛實相生,擬人手法堪贊。
柳
白蓮一朵
初風飄帶柳,葉舞隔舟橋。
欲綰東風住,長留鶯語嬌。
折枝生別恨,泣雨盼歸朝。
春暮紛紛絮,牽愁至九霄。
英子點評:
這首詠物五律用語清雅,句式錯落有致,善于借物抒懷。首句借用唐·李世民的《首春》之頷聯上分句,次句寫柳葉之舞動;頷聯擬人形象,上分句化用宋人句“笙歌綰取東風住”,與下分句構成順承關系的流水對;頸聯用典抒情,“折枝生別恨”化用唐人句“欲折楊枝別恨生”,下分句采用移情手法深化“柳”之內涵;尾聯將暮春時節的柳絮化作漫天的愁緒(絮),抒情達至高潮。全詩幾處借用、化用并之,“風”字重,可避;“長留鶯語嬌”表達稍欠。
比較:這兩首詠柳詩皆是采用借物抒情之手法,尤其在結句的表現手法相類,但王詩借柳樹傳達一種萌動的“春心”;白詩則是借柳樹傳達滿懷的愁緒。
六、春之情懷
春 雨
包德珍
輕柔柔得好春回,紅紫翻塵幾朵開。
為甚清風搖柳急,只因細柳用風裁。
逍遙無數浮云過,滋潤三千弱水來。
料到明朝可人處,縈懷芳草勝軒臺。
英子點評:
這首律詩于包德珍老師的作品中顯得尤為清新靈動,全詩多處運用了藝術手法而渾然無跡,足見作者的深厚功底。首句以“輕柔”描繪出春雨的質感,似可觸摸,“柔得”化形容詞為動詞,暗含唐·杜甫“好雨知時節”之意——好雨自然能夠感受到春天這個好時節,又是呼喚春天時節回歸的使者。“紅紫翻塵幾朵開”巧用借代手法,以顏色詞“紅紫”指代春天五顏六色的花兒,“翻塵”恰如其分地寫出春雨洗滌春花面容使之清新的流動性,最是入味。頷聯以對句互文、因果關系的流水對寫之,渾圓流轉:清風之所以搖柳急,是因為細柳需要清風的裁剪啊!盎然生趣頓出,讓人感受到物與物之間的緣分是如此神奇美妙。頸聯由景及理,含蓄地贊美春雨對三千弱水的滋潤,境界大大提升,此為詠物詩之要。尾聯以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雨坦然欣慰之情,間接贊美了春雨無欲無求的境界,暗含著作者的人生理念。全詩寓情理于春雨這一物象之中,含蓄蘊藉,耐人尋味,非一般詩家所能,尤賞!
春日寄懷
盧冷夫
長望青叢又隔年,詩懷重啟韻俙然。
心隨紫燕雙回舞,夢與西山多糾纏。
野水漂流來故事,鳥聲溫暖了春天。
晨光一縷如她問,不老情絲用筆牽。
英子點評:
此律結構井然,用語靈動,情景相融,含蓄地表現了作者對西山春景的喜愛之情。首聯從“長望青叢”導入,春天里的花草樹木引發了他的詩興,自然“詩懷重啟”。中二聯句式錯落參差,既表現了春日里的勃勃生機,又自然地借景抒情。“心隨紫燕雙回舞”道出心之律動,欣喜之情溢于字里行間;“夢與西山多糾纏”用語新奇,“糾纏”最能體現作者對西山“魂牽夢繞”的癡戀。頸聯以新詩語言寫之,巧用通感,生動地述說著“春天的故事”,用語上暗設“機關”而令人不覺,足見手法。尾聯趣味暗藏,“晨光一縷”或可正是“不老情絲”乎?且“用筆牽”入詩中吧!“寄懷”水到渠成也。
比較:這兩首七律一為“春雨”,一為“春日”,在專輯中顯得尤為特別,一是作者的用語技巧,二是作者善于借景抒懷。包詩巧以擬人手法表現春雨的特點,寄托著個人的情志;盧詩善用新詩語言,使春日情懷隨著春景明朗輕靈起來。
虞美人·詠春燕兼寄打工者
王靖(吉林)
柳搖溪畔天回暖。嫩草青還短。歸來燕子啄新泥。老院殘巢修葺、補相思。
年年綠夢心頭滿。怎奈浮云遠。莫言前路總迎風,那縷春光藏在、鳥鳴中。
英子點評:
這首詞題為“詠春燕兼寄打工者”,即借詠春燕寫打工者,別于一般的春日題材,更具現實意義。上片以溪畔柳、嫩草表現天氣回暖、萬物萌發的春日景象,重點落筆“歸來燕子啄新泥”于“老院殘巢修葺、補相思。”擬人入味,意在言外,為下片做足鋪墊。過片“年年綠夢心頭滿”轉而寫到打工者,然“怎奈浮云遠。”道出打工者生存之不易。“莫言前路總迎風,那縷春光藏在、鳥鳴中。”將“無奈”拋向九霄云外,可見打工者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積極向上,始終堅信“那縷春光藏在、鳥鳴中。”生活是充滿希望的!全詞布局合理,情寓景中,尤以兩結拍出彩,甚是喜歡!
評 者 簡 介
張金英,網名南國英子,筆名英子。70后,粵人居瓊。傾心詩詞創作與評論,創辦《英子評詩》公眾平臺。現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教育培訓中心高級研修班導師、《中華詩詞》《詩刊》特約評論員、海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兼會刊《瓊苑》執行主編。
“英子評詩”公眾號是一個“詩評一體”的詩詞平臺,既重視詩詞的甄選,又重視詩詞的點評。點評欄目主要有“英子點評”“群英點評”與“詩說薦裁”等幾種類型。不同的評家,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眼光。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真誠客觀的點評態度。英子認為,評論既要從“心”出發,又要“以理服人”,指足指不足,“精準到位”是最高的標準。這項工作難度很大,評者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方能寫出讓讀者“悅讀”的評論來。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英子評詩”的鼓勵與支持!英子一直在評論路上行進,不斷努力,還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英子評詩》微刊第243期
撰稿、編審、制作:張金英
“英子評詩”公眾號設置英子評詩、英子說詩、英子視點、詩詞漫談、論壇擷英、名家風采、詩家風采、詞家風采、詩詞人物、瓊苑新聲、嚶鳴酬贈、群英詩會、群英點評等欄目。
微信號:yingzipi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