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重新讀賀知章的詩,感覺收獲頗多。主要是看到了他對細節的描寫成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例如:《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此詩把二月春風形象地比作裁衣的剪刀,剪出了萬千條嫩枝細葉。這一細節寫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形神兼備,意境倍增。詩人抓取事物特征的能力,令人佩服。他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寫的是他少小離家,八十多歲才回到故鄉會稽(今天的浙江紹興)后感慨的。頭發白了,鄉音未改,這種細節抓住了久離家鄉的人的特征,生動而真切。“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不僅寫出了兒童天真的神態、口吻,還幽默的寫出了詩人對家鄉既陌生又親切的復雜心理和具體感受。這種細節描寫,比單純的干白敘述,以文入詩,就要生動形象的多,同時還可以說出復雜的情愫。因此,抒情、敘事、寫景、狀物,都是離不開這種細節描寫的。
再如:李珣的詞:“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竟折團荷遮晚照。”同伴們擠在一起嬉笑、折下荷葉遮擋陽光的兩個細節,就把姑娘們輕松的、無憂無慮的、你推我擁的神情、聲貌、動作,生動的描寫了出來。
例如:淺墨書心的如夢令:
暮靄風銷花樹,嬌女檀郎執步。嗔語問卿卿,記否舊時情苦?難負,難負,重把冰心傾訴。
暮靄點明時間。風銷花樹是一處風景的細節。嬌女檀郎執步是人物的細節。嗔語是語言的細節,沒有前面的這些細節刻畫,后面的抒情就沒有了根,無法落到實地了。
例如:傲雪七絕·中秋思
一江逝水自流東,遙望家鄉明月升。何處箏聲彈怨曲?相思欲寄雁無蹤。
逝水東流,明月初升,都是大場景,箏聲是細節,雁無蹤是自己的發現,是托情于物借用的物像。沒有后面的細節刻畫,前兩句的廣角鏡頭就漫無目的,就顯得散。只有后面的情語附著于箏聲、雁影才有了韻味。彈怨曲,還是直白了。隱藏起情緒會更好。比如:改為彈夜曲。讓讀者去聯想,余韻就加深了,是不是更加耐品了呢?
詩詞要利用極為簡練的語言來反映生活,但也要有獨到、有感染力的、有概括力的藝術細節。藝術細節是從生活中提煉、升華的,是典型化了的。藝術細節的優勝,不在乎量,而在于質。下面用兩首詩來對比說明一下量和質的關系。
初唐著名詩人王績的《在京絲故園見鄉人問》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
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王績由隋入唐,大業(605-618)間舉孝廉高第,授秘書正字。武德(618-626)初,待詔門下省,百無聊賴,或問:'待詔何樂?'他說:'俸祿太少,又很寂寞,但日有美酒三千,還是可以留戀的。'這種孤寂苦悶,無所事事的生活環境,常常引發詩人的思鄉之情。這樣,一旦遇上可以訴說衷腸的鄉人,那久已蓄積的感情,就猶如開閘的蓄水,一發而不可收,要得到盡情的宣泄。這首詩就是詩人旅居京華,待詔門下省時,遇鄉人朱仲晦所作(《全唐詩》卷三十八載朱仲晦《答王無功問故園》詩)。
詩寫得頗有意境,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帶到詩人寓居的他鄉京城里。這兒房屋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以致詩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沒有想回故鄉,然而'樂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繼續讀下去就可以發現'故鄉'始終魂牽夢繞在詩人心中。詩人忽然在自己門前遇到了多年不見的故鄉人,久別重逢,彼此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情不自禁地緊握著對方的手。接著客人被熱情地請進了屋子,賢淑的主婦迅速準備好了洗塵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談十分親熱融洽。主人一個勁地詢問著故鄉的事。他首先問起親朋好友,連他們的孩子都仔仔細細地詢問到了。接下去,到詩人開始詢問自己的宗族的近況。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鏡記》的作者,此外還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業年末,他的兒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績作這首詩時,大都在故鄉,因此王詩說'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
接著,詩人一連提了許多問題,問到舊居、栽樹、建房、種竹、植梅、渠水、石苔、園果、林花等等。而這一連串的提問,在表現了詩人關心故鄉親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時,在人們的眼前呈現出一幅幅自然風景和社會生活圖畫。最后,詩人以叮囑故人回答不要有顧慮和表示自己將告老回鄉作結,娓娓動聽,余韻無窮。王績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他的不少詩作盡管流露出對封建禮教羈束的不滿,但也往往表現出遺世獨立、消極隱遁的思想。讀罷這首詩,使人感到王績一生雖有逃避醉鄉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說的'長昏飲',而是也有清醒和熱愛生活的一面的。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提問用于詩文中的很多,諸子散文、史傳文學以及詩歌都有,如《天問》一口氣提了一百幾十個問題,《詩經》的《行露》十五句中連用九個問句,根據詩歌內容的需要,恰當地使用問答的形式,可以使作品顯得不板滯。
下面再看王維《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五言絕句,篇幅只有王績詩的六分之一。這首詩的內容、形式,與王績詩十分相像,好像是從王績詩取出來的一部分。
王維詩是寫在王績之后,明顯是受到了王績的影響。如同是刪節而來的。王維這首詩千百年以來似乎比王績的名氣更大、贊譽更多。后來居上的原因,是比王績的詩更加精煉、更加集中、更加典型。
王績用了很多細節來表現他的懷鄉情愫:問朋舊、問童孩,問自己家的弟侄,問新樹、柳行、茅齋,問竹、梅,問渠中水、石上苔。問了十來樣的東西。可謂細節多多。而王維只寫了二十個字,只用了一個藝術細節。可見典型性的細節的重要性。比如《琵琶行》中“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個細節描寫就把欲見人、猶羞見人的婦女神態,寫的惟妙惟肖了。
王維詩寫的精煉,只問了一個寒梅開花未的細節,而思鄉之情盡出。王維在諸多思鄉的細節中選擇了這么一個細節,既新鮮又有表現力。
兩首詩王績的細節分散,沖淡了感情的抒發;王維詩細節濃縮,極具典型性。可見,細節也要注意量與質的關系。
二、語言的作用
一種文學有一種文學的語言特點。詩歌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在于它有明確的文辭美,有音韻的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有極強的凝練美。如果舍棄了詩歌的這些特點,詩歌的語言就不是詩的語言了。
《你是我心中的一朵蓮》將離
你是我無心采下的一朵蓮
種在恒河上河水悠悠
愛撫你如霧般的裙裳
夜風泠泠
輕吻你朝露樣的臉龐
五千六百世的滄桑
未曾消減你遺世的清光
五千六百世的凝望
我眷戀的始終是你掌心里
那縷帶著苦味的香
收在香囊里
放在蒲團旁
藏在袈裟下
刻在禪杖上
五千六百世的陪伴
根,早已深深扎在心上
五千六百世的積淀
花,業已開滿心房
你說這一世
會帶我去你開花的河岸上
你說要用花瓣蘸了恒河之水
滌凈我所有的傷
………………
這首詩富有意境,情感飽滿。語言富有詩意,讀起來連貫流暢;意象選擇,立意都是無可挑剔的。哪個少女不懷春?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的撲朔迷離讓少女充滿了傷感。用花瓣蘸水洗滌傷痕很有想象力。如霧的裙裳,輕吻臉龐的細節刻畫,使詩的意境更加清晰眀透。但是,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些艱澀,不足在哪里呢?唯一感覺有缺欠的就是詩的語言脫離了年輕人的特點,缺少了點自己的風格。詩歌也要富有生活氣息,生動的意象,詩歌應該散發生活土壤的清香氣味,不要過度模仿古人,從而埋沒了自己的個性特點。
比如,
“收在香囊里
放在蒲團旁
藏在袈裟下
刻在禪杖上”
這幾句就脫離了作者生活的實際。不是作者的生活,而是讀書感知的了。
當然大家會說,詩歌離不開想象啊!但是想像也要符合生活的源。詩歌語言要注意向古典詩詞、民歌學習,從中汲取營養,學習大詩人的凝練、富有表現力、優美生動的文字。內容和形式上都不可以偏廢。網絡里的現代詩最大的弊端就是有假話、空話;形式上還過于散文化。甚至有些詩句當做散文的句子都不夠凝練優美,何況是寫詩了呢?!我這樣說,是說的一些不足的現象,不是針對將離個人而言的。還請大家不要誤會。
收在香囊里,鎖入密碼箱;發到微博中,上傳到郵箱……這樣改一下是不是就更加現實化了呢?
詩要有語言美,也就是形式的美。黑格爾說:“美的要素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就是內容;一種是外在的,就是內容借以表現出意蘊和特性的東西。”內容的美,很容易理解,而對于形式的美,卻容易被人忽視。詩情畫意是美的同義詞,詩歌沒有故事情節,但卻不能沒有細節。靠什么來抓住讀者呢?只能靠美,思想感情之外,還要形式的美。詩是語言藝術,詩的形式美是表現在語言上的。語言的音樂性——抑揚頓挫的和諧,節奏的鏗鏘自然,明快抒情等;語言的色彩——畫面的明麗,境界的傳神,生活色調的對比;語言的組合——多樣中的統一,組合中的均勻、對稱;語言的創造——機智聰睿的哲理性,鮮明獨到的特征性,抓住事物本質和美感的警句,創造性的形象比喻……都是詩歌語言美的范疇。古典詩詞之所以吸引人,語言美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有一些古典詩詞因為語言美而流傳下來了。例如:杜甫《江南風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一首唐詩佳作。我們試著翻譯一下:在岐王家里常見到你,在崔滌的客廳里多次聽說過你,春末夏初的湘江邊上,我又一次看到了你。大家看看這還算是詩嗎?現在的群友喜歡寫詩詞,喜歡寫現代詩。這是好事情。但是,只顧熱情,不注意詩歌的藝術規律,不進行詩歌語言的錘煉和美,語言過于散、粗、平,這樣的詩很容易被淹沒。詩歌的內容美和形式美應該是統一的。這是一首靠語言美而流傳下來的例子。
六十年代陸棨的《巴山春雨》
進巴山,逢春雨,
迭迭蒼山煙霧里,
煙蒙蒙,霧迷迷,
分不出晨午早晚,
南北東西……
風從哪方吹來?
吹得桐花滿地;
雨自何時落起?
漫了小河山溪。
溪河蜿蜒千百里,
千百里巴山
一處處鋤光犁影,
一聲聲山歌牧笛!
………………
這首詩很像一幅水彩畫,寫的細膩、十分形象。語言是做了很多功夫的。對稱,均勻,和諧,自然,節奏感強。這樣來錘煉詩的語言值得學習。當然,此詩的美,只是詩的美之中的一種。蘇軾、辛棄疾的氣魄與陶潛、王維的田園美,都是美的,他們都找到了表達美的形式。陸棨(音豈)找到了表達春雨中山景的語言美,因此這首詩就有了生命力。
三、詩的修改
【情】夢苑秋實
夢想中的你
揚帆遠去
沒有回頭
沒有遲疑
遙望你的背影
淚已濕透衣襟
我深深知道
這情沒有結局
難忘柳下依依
傘下駐足小溪
留下只有蜿蜒回憶
站在這里久久不愿離去
你的影子已鑲嵌眼里
淚水也無法沖移
風吹彎了月兒
星星陪我站立
悄悄告訴你
勸我收起惋惜
微笑放棄
不能留住夢里
忘記你的歡顏笑語
讓思念灑向海里
讓海風送你
去美麗的島嶼
讓我們隔海追憶
用一生寫不完的情誼
【情】月滿西山改
夢中的你,揚帆遠去
沒有回頭,沒有遲疑
望著漸漸消失的背影
淚水打濕了待嫁的新衣
無法預料初見的結局
柳下煙升,云中落雨
腦海里,沉不下去的是
已經失了色彩的回憶
一個人的風景,或許
總是顯得有些凄迷
就像是風吹彎了西方的月
星星卻在東方竊竊私語
當海風再次刮起
我想我的心
不會再泛起漣漪——
隔著海繼續泛濫
余生流也流不完的
淚——滴——
(1)詩句精煉一下;(2)格式布局變化一下;(3)音節抑揚頓挫一下;(4)意象鮮明一下;(4)情感跌拓起伏一下。(5)意象豐富一下。基于以上幾個方面,我作了如上的修改。當然,并不是說我改的就是好的,我只是想說明要進行修改和努力提高的方向。
當然,給別人修改詩詞,實際上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很難改好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修養是不同的,改的結果容易變味,原作者基本是不會滿意的。比如,期刊征稿時,編委就很難去改,改了,原作者基本都是不會滿意的。所以,雜志選稿都是事先聲明編者有改稿權,否則,勿投。我也不提倡編者隨意改動原作的。今天只是舉例說明一些詩詞的事情,沒有不尊重所選上述幾位原作者的意思,還請幾位見諒、包容,西山先此謝過!詩無達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無定法,各有千秋。但是,寫詩的基本原則還是要加以重視的。朦朧詩,讓人費解,所以,有其弊端;而老干體,又過于直白,缺乏詩意,也有不足。因此,詩還是以意境為主,立意是首要的,其次,是語言和技巧,表現手法的運用。
四、詩的意境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強調過:“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書)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意與境渾然融為一體是最好的;其次是或以意取勝,或以境取勝。這里的意指的是主觀意蘊,也就是指道德、哲學層面,能夠通過詩詞作品反映作者的思想境界。而境則是指的客觀境況,也就是藝術技巧層面,能夠反映出詩詞的藝術境界。
詩的意境
意境是指詩人在形象塑造中所描繪出來的、包含著詩人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的生活畫面;或者說是由情意和景色融合升華而形成的氣場,就是一種藝術氛圍。
意境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境的結合,這就要求詩詞創作既要有鮮明的畫面、豐富的想象,又要有深刻的寄寓、充沛的感情,既有畫意,又有詩情,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目的。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人生是不拘一格的,所以表現意境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1)、以寫景為主的,感情寓于境中的。
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寫的全部是生活畫面,也就是境。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感情,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和體會。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表面看也是景為主,似乎沒有主觀色彩的。但是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贊美與熱愛,對自己漂泊異鄉的感嘆,深深的蘊含其中了。
(2)、以主觀情思描寫為主,情中有景。
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作者寫的都是自己的心理活動,一連串的動詞,把我們帶入了詩人欣喜如狂的意境之中。
(3)、情與景并列的。
例如: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先寫景,后寫情。
不管是哪種,都是寫出了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詩的境界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說到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朝晏殊的《鵲踏枝》),第二種境界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出自宋朝柳詠的《蝶戀花》),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
第一境界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應該登高望遠,鳥瞰路徑,了解概貌,“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一番辛勤勞動的過程,“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是說:經過反復追尋、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做學問也用得上陶淵明的一句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會豁然開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
看看王國維的原話:——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注釋:
①馮延巳【鵲踏枝】:'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②秦觀【踏沙行】:'霧失樓臺,月迷津度,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③陶潛【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問【穎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四]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①”,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②”,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注釋:
①宋祁【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轂皺波紋迎客楫。綠揚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②張先【天仙子】(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①”,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②”?“寶簾閑掛小銀鉤③”,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④”也。
注釋:
①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②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③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④秦觀【踏沙行】見三注。
[九]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①”,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②、夏英公之《喜遷鶯》③,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注釋:
①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②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③夏竦【喜遷鶯令】:'霞散綺,月垂鉤。簾卷未央樓。夜涼銀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 瑤臺樹,金莖露。鳳髓香盤煙霧。三千珠翠擁宸游,水殿按涼州。'
[十一]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①”,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艷絕人②”,差近之耳。
注釋:
①張惠言《詞選序》:'唐之詞人,溫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閎約。'
②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曲概》:'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怨。'
[十二]“畫屏金鷓鴣①”,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②”,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于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③”,殆近之歟。
注釋:
①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②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③馮延巳【菩薩蠻】:'嬌鬟堆枕釵橫鳳,溶溶春水楊花夢。紅燭淚闌干,翠屏煙浪寒。 錦壺催畫箭,玉佩天涯遠。和淚試嚴妝,落梅飛曉霜。'
[十三]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①”,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注釋:
①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十四]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十五]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①,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③”,《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注釋:
①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
②后主【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③后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由此可以看出,境界與意境不同。
境界是詩詞在審美上所達到的高度,就是詩的內在美(道德、哲學層面)和藝術美(藝術技巧層面)融合或者是物我融合、情景交融所達到的高度。實際就是詩詞所表現出來的人生境界。
意境,僅僅是一種外露的氛圍,而境界則是無處不在,是深藏于作品之中的個人的精神境界,袒露著作者的性情世界與內心獨白。其實,境界就是作者胸中善(道德)真(科學哲學)美(藝術)發含量在詩詞中的反映。所以,從意境的描寫中可以看到詩的境界和作者境界的高下。
詩詞的境界包含人生境界和藝術境界。
6、如何提升詩詞的境界呢?
提高自己的綜合修養,也是提升素質。心不正品不潔!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決定了詩詞的境界。
方法一、換角度。學習古人的詩詞,不妨換個角度,推陳出新。
方法二、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注重細節的描寫,意象要具有典型性。
方法三、逆向思維,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敞開自己的靈魂,敢于寫自己獨特的感受與感悟。
方法四、及時撲捉住靈感,莫使之溜之大吉。重視積累,善于捕捉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