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感謝大家的關注訂閱,將持續更新有意義的文章,希望大家留言疑惑和問題,筆者將認真對待你們的問題哦,另外推薦書籍《影響力》,一部優秀的心理學著作。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心理學效應幾乎和動物沒有區別,人類這些心理的產生甚至無法抗拒,來自于潛意識之中,今天來了解3種特殊的心理學效應。
安慰劑效應——這是人類身理狀態受到意識改變的典例,指病人經過無效治療后,由于相信治療的有效性而讓癥狀緩解的現象。對于這個現象,現代科學爭議很大,通過心理對生理進行治療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切實際的。病人對于藥物的期待決定了藥物的效果,而不是藥物本身的作用,安慰劑效是神奇的,而嚴重的效應會使人產生依賴心理,加強了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與之相反的是反安慰劑效應, 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現代科學的研究認為大腦對肌肉的控制是安慰劑治療的原理,這種控制除了人類,大量的哺乳類動物都可以實現,對于這點以色列的一位工程教授曾經進行大量實驗,結果是嚙齒類動物大腦獎賞中心提取的免疫細胞比小鼠中提取的免疫細胞殺死了更多細菌。右圖為嚙齒類動物的,左圖為對照組小鼠。
獎賞中心的免疫細胞活性明顯更強了,這似乎是對安慰劑效應的合理解釋,以人類來看,激活了大腦的獎賞系統我們的免疫能力也會增強。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研制出類似于安慰劑效應的藥物,來調節我們情緒與生理的關系,優化我們的治療方式。
維特效應——如果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是一種情緒流感,個體的自殺效應會想感冒一樣在群里中傳播,最終導致群體行為的失去控制。人類社會中的現象是,一些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報道對于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心理暗示。例如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一個人選擇跳樓,其它人對比暗示自己,最終更多人跳樓。張國榮輕生事件在香港引發的連鎖反應是一個月內自身率陡增30%,人類的意識遠沒有表現的強大,微小的心理變化影響行為,人類身處社會環境,社會的誘導對我們很重要,人類難以解釋的鯨魚集體擱淺事件,飛鳥群體與小型飛機碰撞事件,孰不知這是動物之間的維特效應,就人類社會而言,我們要理性看待自殺現象,媒體也需要保持客觀,畢竟維特效應是一種普遍的動物心理,我們易于受到行為的暗示誘導,失去判斷力,因此社會需要有正確的誘導,誘導我們保持冷靜。
馬太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好事物產生好的積累,壞的事物產生壞的積累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一位美國科研者羅伯特認為,任何個體或者群體在某方面取得進步,會產生一種優勢的積累,而這種積累會擴大進步。這應該是馬太效應的準確詮釋,很多反感馬太效應,因為那是社會不公正的表現。市場經濟中的馬太效應會造成財富的聚集,差異性的擴大,就是我們所說的兩極分化。現代社會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多者多得,多者積累越來越多。好比一座山里面有一只老虎,它位于食物鏈頂端,它可以吃掉其它任何動物,它可以無限制的積累自己的優勢,而山上的兔子之能接受被吃的結果,因為這個結果讓整個系統穩定,兔子的劣勢永遠存在,這種現象適用于所有生物。現代社會馬太效應引發危機,一個人的不信任,讓這個人最終失去所有人的信任,馬太效應給我們很多啟示,有人認為馬太效應會影響我們的科學研究,人們會關注利益,而失去了最初的動機,負面影響很大。希望我們能重視這些人類心理,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利用這些人類心理找到我們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