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鼓勵孩子交朋友 在家庭中,父親究竟該做一些什么呢?如果父親恰好工作一直非常忙碌,現在看兒子跟媽媽粘得很緊,也希望兒子能夠跟自己親近一些,無奈就是沒有時間。這時就可以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男生多交往。社會是很大的緩沖系統,不管家庭是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孩子是面向社會的,是愿意在社會上交朋友的,他就會得到補償,也會得到修整,會通過同齡孩子的行為來修整自己的行為。盡管男孩心中沒有父親的形象,但是如果他能夠在社會上結交到其他的男孩或者男老師,或者去崇拜一些男性的形象,照樣可以成長得很男性化。 對男孩子的引導,父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親不管多忙,哪怕是國家的主席、總理,也應該至少一周有一個半天來陪孩子玩,是玩,而不是教育他。這半天完全由孩子來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里,孩子讓爸爸干什么就干什么,由此來補償孩子對父親的需求,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可能會有一些父親,的的確確每周也抽出時間了,但卻是在教育孩子,其實在這個時候他應該把自己交給孩子。 有一些孩子由于被爸爸媽媽保護得很多,本身社會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十七八歲的時候,讓他去結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舊會覺得很難適應。雖然很難適應,但還是要適應,走路再難也得走,不能退。社會適應不是退回家庭就能解決的,必須要面對,要社會化,要社會化就要接觸社會的人,這是不可調和的,除非一輩子在家里面躲著。 要是遇到孩子交朋友比較困難的情況,就要給他鼓勵,要不停地說,“你看那孩子不錯,很像你,你們之間一定很……”。有些時候家長要學會幫助孩子,把同學邀請到家里來或者支持孩子到別的家庭去串門。中國社會不是很講究家庭聚會,西方社會孩子的交友很豐富,可以課外交友,也可以開Party,組織家庭聚會。文化也是可以學習的,現在的文化都在交融,我們也主張孩子和一些同齡的孩子交往,跟同齡孩子交往會學到很多的東西包括家庭無法給予他的東西。現在是獨生子女比較多,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情感,但這個情感在孩子的發展中非常重要,所以父母可以鼓勵他從社會上同齡孩子那里獲得兄弟姐妹的情感。 從父母方面來講,從孩子兩歲開始就要鼓勵他尊重、喜歡別的小朋友。家長應該知道,對一個孩子來說,人際交往是很重要的,除非他是科學家,像陳景潤這樣,不需要什么太多的交往,只要專心科學就行了。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必須學會普通人的生活技術,和人交往就是很重要的技術,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如果孩子初三還不能和別的孩子交往,家長也不要太著急,偶爾提醒提醒就可以。往往是這樣,越想交朋友,越交不上朋友,順其自然反而可以交到很多朋友。當然,交朋友并不是學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就這個家庭來說,母親要讓孩子意識到,他這個年齡應該把一些情感、興趣投向于家庭外部的人。把這個信息傳達到就行,并不一定要疏遠孩子。如果爸爸媽媽疏遠了孩子,孩子仍然可以和爸爸媽媽保持親密的話,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親密的經驗是學習獲得社會情感的前提,孩子首先要能跟爸爸媽媽建立親密關系,才可能學會跟別人親密,這很重要。 李子勛支招:如何處理孩子和父母分離的焦慮 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語言,指孩子在五歲前后一段為了對抗與母親的分離焦慮而激發的依戀母親的情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戀母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然階段,如果孩子在五歲前和母親形成穩定安全的關系,戀母期伴隨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感知方式會慢慢因為心身成長,被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取代,開始社會化過程,戀母的心理趨向也慢慢地潛抑,并在成長中轉化為愛的動力,形成與人達成深層親密的能力。如果媽媽忙著工作,忽視了孩子,或個性比較冷,不怎么喜歡孩子,不能給孩子及時的照料,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不容易與母親形成穩定溫暖的關系,戀母階段的心理成長 也就無法完成。孩子會因此在潛意識里去尋求補償,甚至過度補償。比如總是渴望母愛,不愿離開母親,害怕不被母親接納,對母親的話過度認同等。
也有孩子用控制母親的方式來表達戀母情結。為了讓母親變成自己需要的樣子,做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用各種辦法糾纏母親。母親不愿意滿足他的需求時,就仇視母親。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母親過度依戀孩子,強化和鼓勵孩子與母親保持密不可分的關系,無意識地控制、壓抑、挫敗孩子自立的能力,讓孩子離開母親就不行。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后,甚至結婚生子后還會需要媽媽參與自己的生活。這種情況的戀母不是純粹心理學的戀母,而是混雜著對母親的依賴和服從,內心可能有沖突與痛苦。 在上面的案例里,兒子與母親間的親情更像姐弟間的感情,是一種彼此依戀。依戀是典型的戀母方式,是孩子與母親的習慣性關系,這種關系并不妨礙孩子的社會生活。所以我并不認為這個家庭存在戀母情結的狀況。而且這個問題是媽媽聽廣播后提出來的,就更有可能是她對廣播信息的誤解。 15.孤獨是金 陷入困境的男孩 我從小就生活在單親家庭,心靈孤單、寂寞,很少有人愛我,我總是在心靈最深處抱怨為什么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傷心的時候,總會躲到角落里哭,從來不愿意讓別人看到。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家庭服務員的角色,爸爸身體非常不好,年老體衰,家務都是我做。爸爸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我們家的經濟越來越拮據,總是面臨雪上加霜的窘迫。在懂得了這樣的處境之后,我拼命地學習,但憂愁總是纏繞著我,學習也總不好,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一樣煩惱。在家里,當我向父親要錢的時候,父親總是嘮叨我這不好,那不好,說我亂買東西,罵我罵得翻天覆地,還說我是無用的人,我的心就像插下了一根鐵棒,感覺非常沮喪。我經常會怨恨父親,因為他給我留下了很消極的影響,可我還是深深地愛著他,總是為他著想,但這種感情從來都是隱蔽的。在初中遇到學習的挫折,我總是想要默默的去奮斗,但成績一直在下降。我并不害怕別人不重視我,我害怕的是會對不起父親。
我該怎么辦呢?在學校里我不喜歡跟同學交往,有時候能夠開朗起來,但有時候又非常壓抑,我是不是有毛病呢?我在傷心的時候沒有人關心我,我恨透了自己這樣的生活絕境,我不知道在這樣的現狀當中,是能夠交朋友呢,還是能夠把學習成績提上去? 對這個男孩而言,很多困難要看我們怎么對待,如果把它看成挑戰、鍛煉、經驗,就能夠培養生活的能力,面臨的困境也就不是困境。也可以把困難看成很大的障礙,比如爸爸的身體不好,掙不了更多的錢,生活境遇不好,就會讓自己失去自信與自尊,萬般煩惱、焦慮。 解決困境關鍵在于態度,認為問題是什么,它就會為我們顯現什么。事實上,很少有小時候非常順利的成功人士,他們回憶早年時,都會對曾經經歷的苦痛困難表示感謝。沒有那段讓人困窘的日子,也不會學到堅強和堅韌,那是不良境遇送給人的很好的心理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看看那些知名的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他們年輕時往往都經歷過痛苦,沒有父愛、饑餓、流離失所、親人分隔等。痛苦常常使人覺醒,給人以力量,也讓人知道奮斗。因為人的欲求有一種張力,當欲求被滿足時,人往往比較松弛,沒有進取心。這就是為什么富裕的家庭不要全方位滿足孩子的物欲,而要讓孩子處在欲求不滿中,促使他為自己奮斗的原因。欲求不滿的孩子會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未來要成為什么人。如果從小生活順利,就很少會思考這些有意義的問題,這種思考正是對成長的激勵。 這個孩子正處在困境中,但沒有看到困難中蘊含的積極意義。如果只被困難的消極意義控制,孩子就會因此自暴自棄,放任自流,比如不好好學習,放棄責任,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還以為那才是擺脫困難和痛苦的方法。如果孩子知難而進,越是環境艱苦,越管理好自己,過更有效率的生活,那么他將能夠利用困境激勵自己,一步一步實現人生的目標。關鍵要看孩子自己如何對困境的意義做選擇。 我們可以看出這封信有一種憂郁的味道,一個男孩子寫這樣的東西,像在做自我覺察,他在分析自己。從信里看出他是很壓抑的,沒有情緒釋放的時候,不能開放自己,不能忘情地大聲喊叫或者開懷大笑。對這樣的孩子我常常會鼓勵他建構一個強有力的興趣來支撐自己,興趣可以是體育運動,也可以是文藝愛好或者是對藝術的追求,興趣是一個可靠的朋友。當然,他也可以克服自卑,在同學之間建立感情,維持對社會的接納與信任。如果什么興趣都沒有,同學之間也沒有朋友就很不好,會失去心境緩沖的資源。一旦他喜歡某種運動、知識或者特定興趣,他的生活就會突然舒展開來。 當然,在讀書的時候,孩子不一定適合廣泛社交。有的孩子因為太孤獨、太壓抑就去找朋友,但學習好的同學不愿意過多交往,他只能找到學習不好的同學,或者是不讀書的社會青年做朋友,那一部分人可以天天陪著他玩,但是這樣的玩有一種麻醉感,結果會越來越脫離學生的身份。所以建議在學校的時候,不妨培養運動的興趣,一方面可以在運動中心情舒暢,得到快樂的體驗,產生幸福感,一方面又會因為多了一門技術而增加自信和喜愛自己。當然,學習與交朋友可以是不矛盾的,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在交往中可以切實地促進學習進步。 怎么跟父親相處呢?父親有病閑置在家,只能對孩子發脾氣。如果孩子能理解到,發火是父親的一種心理需要,對 身體康復有好處,他的內心就要好受一些。人與人之間往往關系越好,距離越近,越容易彼此產生傷害。我覺得首先要把自己不好的感覺告訴爸爸,爸爸批評或者無端埋怨的時候,他可以跟父親說:“你心情不好讓我很難受,我聽到你說這樣的話不快樂!”不要說爸爸錯了,不要在是非上跟爸爸爭吵。孩子如果想讓父母改變態度,關鍵要直接把感受說出來,比如“爸爸你這樣說我,我特別難受”,讓爸爸知道孩子的感受。如果爸爸是愛孩子的,下次發火就會有所收斂,因為人都有共情能力。 很多家長罵孩子的時候,是因為看到孩子沒表情、沒反應、無所謂,所以就一句話比一句話重,越來越厲害,直到孩子發脾氣了他才收口。但如果孩子一開始就跟爸爸說,“我很痛苦,我不快樂,我覺得你不理解我”,架就不會吵下去,因為這種說法不是批評。相反,孩子要是說爸爸說錯了,爸爸就會強調,“我說錯了嗎,你上次干什么事情是不是也這樣呢,你那次也是什么什么樣的”,爭吵就會繼續。所以孩子一定要把感受說出來,讓父親能夠體會到,這樣父親才會慢慢學會跟孩子說出有分寸的話。 李子勛支招:將單親的傷害降到最小 生活在單親家庭,孩子的人格發展或心理建構會不會出現問題?如何避免? 很多專家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結構不完整,長大后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這個案例里的男孩,缺少母愛的關懷,今后在和女性的關系或者情感方面就可能出現一些麻煩。但是,這種可能并不一定會發生,因為社會是一個資源系統。比如說,這個孩子沒有媽媽,但是他有女老師,有像家長似的女鄰居,他可以通過這些資源補償情感,而且父親在沒有妻子的時候還有代替母親的功能,可以縫縫補補,給孩子做飯。所以不能絕對地說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會受到傷害和負面影響。當然有些孩子會受到影響,但是大部分孩子,仍然會正常、健康地發展。客觀地說,這個男孩在沒有母親的環境中長大,父親多病,他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像女孩一樣多愁善感,原因是兩個太男子氣的人是難以共同生活的。人的性格具有一種社會性或環境性,這是互動的需要。我們在前面個案里的男孩的信中也能感覺到這樣的比較細膩的婉轉惆悵。但這并不一定會影響到他以后的幸福。 在歐洲和美國,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非常幸福,沒有出現被大家認同的“單親問題”。我們的文化喜歡給任何事物下定義,尤其是新事物。事實上,單親家庭作為家庭的新形式,并沒有真正的問題,只是文化假定了沒有父親或母親的孩子長大心理會有缺陷。由于文化壓力,很多單親的孩子變得不正常。 那么,什么樣的單親家庭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困境?如果單親一直處在婚姻的抱怨里,離婚以后心并沒有離,還在 不停抱怨離開家庭的那個人,比如逼迫孩子去仇恨他的親人,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受到心理創傷。如果一個親人離開以后,家庭還是接納他的,寬容的,而且鼓勵孩子和離開的親人繼續交往,協助對方盡養育孩子的責任,對孩子的傷害就會很小,甚至沒有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