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夢縣實驗中學 張敏
正值金秋送爽,迎新開學之際,欣逢“部編本”教材隆重面世發行,作為一名扎根一線二十余年的語文教學者,對“部編本”語文教材充滿期待。認真學習了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關于《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幾點建議》的講話后,更堅定了自己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課堂教學,教師“拋磚引玉”少啰嗦
全國知名小語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先生曾撰文反思自已的語文教學:回首自己的語文課堂,課改以前,講課文里的字詞的意思,講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課改以來,講課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蘊含。如今想來,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學習興趣不是講出來的,情感態度更不是講出來的。講,真的作用有限。
的確,過多的講不僅作用有限,還可能適得其反了!許多語文老師和我一樣習慣了用一套幾乎固定的模式去備課授課:文題理解、背景介紹、重點字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課文“大卸八塊”,然后進行口若懸河的講解,這種繁復瑣碎“滿堂灌”的語文課實在是折磨人,把鮮活的語文弄得面目可憎,學生也就被敗壞胃口,對于語文學科毫無興趣可言。
有一個詞叫拋磚引玉,意為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我覺得語文課堂上,老師就得有“拋磚引玉”的低姿態,故意拋出話題,甚至“偏見”,引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百家爭鳴”。當然,既然是“磚”,就不宜拋多,引的是“玉”,就該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了。此時,老師只需做一個有心的旁觀者,細心的觀察者,用心的引導者,言簡意賅拓展講適度,旁征博引補充有詳略,畫龍點睛小結不啰嗦,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絕對喜聞樂見,收益匪淺。
二、閱讀教學,教師“以身示范”多讀書
溫儒敏教授在講話中痛心疾首地反復呼吁:現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讀書,讀書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雖然也往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量還是不夠。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讓孩子“連滾帶爬”地讀,也主張讀一些“閑書”,不能都是為了寫作或考試而讀書,那樣不會有長久的讀書興趣。
于永正先生也曾深刻反思:如果我再教小學語文,我會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不但多讀,還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礎上,多背點經典詩文。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遺憾的是,在現代快節奏的信息時代,肯沉下身子,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已是鳳毛麟角。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無論是從應對教學任務出發,還是基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都應該向學生強調閱讀的重要性。然而,言傳哪及身教?不如,就“以身示范”多讀書吧,潛移默化中教學相長,彼此成全!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溫教授建議我們老師采取“1加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閱讀面,增大閱讀量,改變語文課讀書少甚至不怎么讀書的狀況,特別是名著導讀課的科學編排。新教材的“名著導讀”一改以前那種介紹作家作品的“賞析體”寫法,改為“一課一得”,以示范讀書方法為主。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都各有方法引導。力求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溫教授強調:語文課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才算成功,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復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如此說來,擴大閱讀量,是改革的方向。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要用好新教材,就得研究如何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有機融合,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只有這樣,語文素養的提升才不是空話。毫無疑問,牽好語文教學的這個牛鼻子,語文教師惟有一條捷徑,那就是“以身示范”多讀書!
三、作文教學,教師“勤于下水”敢PK
“寫作課很難教,寫作教學內容編寫也很難”。溫教授如是說。“部編本”語文教材的作文編寫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更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設計編排照顧到了教學順序,讓老師更具操作性,克服隨意性。
寫作課編排系列化,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更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比較有“抓手”,也方便教學實施。比如七年級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象,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突出一個點,給予方法指導。
可以說,在“如何提高寫作教學效果”這個問題上,“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們嘔心瀝血,煞費苦心。但如何將之高效運用于課堂,轉化為學生書面表達能力,應該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認真研討的事。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葉老把教師平時練習作文稱為“下水”。他主張教師應經常動筆寫文章(即“下水”),就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有的放矢地給予學生貼心實用的指導。
作文教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光滔滔不絕地講理論,不示范,不多角度地進行系列指導,作文教學質量肯定會大打折扣。寫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語文教師如果不勤于“下水”,寫作能力一定會隨之退化,指導學生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癢,很難切中要害。
如果教師勤于“下水”,可以起榜樣作用。你對學生說寫作文如何如何重要,可自己卻是寫作文的外行,怎能說服學生下苦功去學習寫作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假如教師勤于“下水”,敢與學生寫同題PK,學生不僅“親其師,信其道”,更會激發創作的無限熱忱,何愁孩子們的寫作水平不提升?
聽說微文大咖王開東,當初就是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學生打賭PK“每日原創更文”,硬是咬牙堅持下來,使自己的個人微信公眾號“王開東”做成了品牌。細思一下,成就的何止是他王開東一人,相信優秀自律的王校長絕對是桃李滿天下!
清代顏元曰:“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導而弗牽”是教學的真諦,教師時代應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該是導師時代。在語文教學領域,“導師”引領的作用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