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活動Initial Activities:
一、敘說感受——我的生活我訴說
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播放留守生學習、生活照片,在歌曲《思念》的渲染下,走近留守生。
學生朗誦自創作品:我是留守生,因此我常常有一種無比孤單的感覺,因為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我是留守生,因此我常常在盡量使自己融入集體,因為個體是無助,集體是溫暖;我是留守生,因此我常常在暗地里哭泣,因為我害怕孤單,渴望親情。
當看到別人家一起吃團圓飯時,我只能默默的離開,因為我沒有,我有的只是羨慕,當看見別的小孩子們幸福的投進父母的懷抱時,我只能靜靜走開,因為這我沒有,我有的只是向往。當看見別的小孩跟父母撒嬌時,我只能獨自流淚,因為這我沒有,我有的只是那使我喘不氣來的孤單……孤單、孤單,你到底要折磨我多久,我再也無法承受,我再也忍受不住。
爸爸、媽媽,您在哪?您還是那樣的早起晚歸么?您還是在拼命的掙錢么?您還在……您知道嗎?我很無奈,很孤單,我需要您的陪伴!但我愛您,我會永遠的愛著您!
話題一: 訴說我的思念
孫娟: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我最渴望的就是過年時的那種溫暖幸福的感覺。因為只有在這時候,我才能真切地感到親情的存在。它就像一縷陽光,是那么的溫暖,讓我……
曾有多少個夜晚,我獨自一人吞咽著思念的苦水,讓這份孤獨的淚水充滿整個房間,也溢滿我的心靈,我曾努力地將你們在一起時的點點歡樂,片片笑語拼湊成回憶,為證明我得到的愛并不比別人少,但我做不到,因為它們確實是寥若辰星呀!我并不奢望你們能時時在我身邊,只希望在我迷惘時,您能給我幫助,哪怕只字片語,我也會銘記于心;失意時,您能給我安慰,哪怕是一絲一縷,我也會如春天那般溫暖呀!你們聽到了女兒的呼喚了嗎?
韓微: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當時我不知道父母為什么要把我們扔在家里?現在我明白了,因為家里太窮。現在我是多么想他們回來,而我只能深深懷念以前小時候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快樂的日子。每當聽到有人說我爸爸、媽媽要回來了,當時我是多么的高興,但是他們卻沒有回來,我真的很希望他們能回來。
李佩:記得有次,媽媽打電話回來慰問我們姐弟倆過得怎樣?我不加思索后回答了她:“我們過得很好,不用您擔心!”但她又說了我最不想聽到的話:“媽媽好想你們呀!你們想媽媽嗎?”“不想,有什么好想的!”我急忙回答,我為我的回答感到很意外,因為我沒有讓我的思緒動起來,我知道,如果我回答慢了,我又會流出那傻傻的淚水,
余柳:親愛的爸爸、媽媽,您們好嗎?已有一年沒相聚了,我非常想念你們,每天晚上睡覺都會夢見你們,但醒了后一場空。我現在只能在夢中和你們相見。我是多么的期望過年呀,因為只有到了過年,你們就都會回來。
王知容:其實我本來不是很喜歡說笑,但是我發現了生活需要快樂,所以我每天都會笑,希望我的生活更加充實,記得母親第一次離開我的時候,我并沒有哭,但我不知道怎么越長大越想媽媽,每一次分開時候我都會在媽媽的懷里痛哭,所以我討厭分離,那種感覺就像一個玻璃杯碎到地上的感覺,好難過。
彭美澤:我不知道現在已經是多少天了,又是一個人在家睡,我一個人睡在一個空曠的房子里,感到好孤獨,好寂寞。睡之前我連燈都不敢關,只有把電視定時才敢靜靜的入睡,但每次都會被驚醒,以為是你們回來了,還有時做夢以為你們不要我了。
屈攀:爸、媽,我無時無刻都在想你們,我的思念已無法用任何東西來遮避,何時你們才能回到我身邊,讓我再向你們撒一次童稚的嬌,讓我再感受一下你們溫暖的懷抱,孤單的我祈禱上帝保佑你們健康平安,只愿你們早日回到我身邊。
向蘭:有多少個不眠之夜,我曾孤獨地仰望著蒼穹,又有多少個日日夜夜。我曾經伏案寫著心中的寂寞,有誰能明白?又有誰能給我一些溫暖?孤獨中的我最怕天黑人靜,而恰好又最喜歡天黑人靜,喜歡坐燈下寫著自己內心的表白,是它伴我渡過孤獨可怕的黑夜。
肖晚霞:每個周末回家,我第一件做的就是拿起冰涼冰涼的電話撥上那熟悉的號碼,直到聽到父母的聲音,我才感覺到電話筒有一絲的溫暖,每次通話我都希望時間永遠停留于那一刻。掛了電話,我仍將電話筒貼在我耳邊,回味那經久不息的余音。
屈坤錦:我的日記記藏著千絲萬縷的思念,思念著父母對我的好,思想那如太陽般溫暖心靈的問候;思想那父母為我而奔波勞累的背影;思念那無比寬容、無比溫馨的臉龐。我希望得到那太陽般溫暖心靈的問候。
鄧莉芳:挺想念老爸、老媽的,不知道他們做事有沒有累著,不知道天氣冷了他們有沒有凍著,不知道……唉!反正有太多的不知道,希望他們一切都安好。
話題二:留守生當自強
田漫:在決定面前,我們當斷就斷;在困難面前,我們勇往直前。讓我們在成長中自強,也在自強中不斷成長。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用自己的脊梁撐起一片天,成為嚴冬中傲立在雪中的寒梅。
孫孟:現在,我學會了節約,學會了自立,我成長了許多,弟弟有什么困難,我會去幫助他,不會整天去和他瘋,玩,我會盡到做姐姐的責任,明白父母不在家,要好好聽話,和奶奶融洽相處。
王雅琴:我學會了自強,困難是可戰勝的,你決不能選擇逃避。困難本是人生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線。他就像豎立在現實與未來一道紙糊的門,只要你敢于捅破,前方的路比天寬,比地闊。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困難,沒有理由不戰勝困難。
王知容:我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很討厭說到自己的父母,因為我不知道該跟別人說些什么,我有時候覺得我這個人很不堅強,一有什么事就想哭,但我明白,哭是解決不了困難的,我又逼著自己把眼淚收了回去,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哭,或許是因為心里憋了一些話不知該去找誰說,但我相信,我一定會堅強再堅強,因為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
張霍:雖然我不在父母的身邊,可是我還是體現得到父母的愛依然存在。雖然父母不在我的身邊,但這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男兒當自強。在黑暗的世界里,我能變得勇敢,在孤獨與思念的日子里,我懂得了獨立,這是很多人多么想擁有的呀!
屈攀:獨自一個人總要學會自強。孤獨會使我們學會面對一切的一切,而依靠則使我們失去一切的一切。父母的外出,也可能是給我們一次磨練的機會,他們讓我們真正領會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真正的成長,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鋪上一條燦爛的階梯。
鄒婷:父母的外出讓我成了家中主權人,弟弟理所應當聽從我的安排。弟弟也漸變得勤勞、勇敢,變得有責任。我可沒有忘記作為女主人的責任。臺柜上的灰塵,床上的被褥,身上的臟衣,我會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這還好辦,只不過每個星期我都必須洗一次長發,這可不是短時間……
話題三:與祖輩相處的日子
張 麗:我和弟弟都上了中學,都不在家,爺爺和奶奶在家里都覺得非常的孤獨,經常到了星期三我都和弟弟回去看望一下他們,免得他們擔心,每次星期六回去,我就幫他們洗洗衣服,做幾頓香噴噴的飯……替他們分擔點。
孫芬芬:每當我與爺爺、奶奶發生糾紛的時候,我會換個位置思考,學會理解、冷靜分析,我會發現許多意想不道的東西像一座彩虹般美麗、燦爛的親情橋把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縮短,不但理解了他們一番苦心,而且享受到那種幸福至極的親情之樂。在平常生活中我會積極主動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們分憂解難。有時主動和爺爺、奶奶進行交流,他們也好象回到了他們的童年,那時我也獲得了快樂。
王知容:奶奶是個很慈祥的人,她對我很好,但再好的關系也會出現一些矛盾,有時候我也會跟我奶奶吵架,我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奶奶的問題,但好在是第一天都會好起來。與祖輩相處一定要懂得關心,有時候我們或許會覺得老人們很煩,總是嘮嘮叨叨,如果你仔細去聽,其實那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愛。老人們一般都喜歡勤勞的孩子,所以在家我們要多做家務,畢竟人老了,有很多時候行動不便,爸媽不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多替爸媽照顧爺爺奶奶。
袁昌煥:父母走后,一直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成長,他們一直為我保留著那份慈祥。有時我心情很差,對他們亂發脾氣,他們也只是微笑地對著我,從他們那兒,我學到了一種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寬容。
話題四:另眼看留守生
祁琴:我的身邊有很多的留守生,他們都沒有在父母懷抱中撒嬌的機會,沒有父母的照顧,更沒有機會與父母天天坐在一起聊天、吃一頓飯。最開始我認為他們內心一定會很孤單、寂寞……我所認識的留守生萍不僅孝順爺爺、奶奶,在學校里,她也刻苦學習,經常獲得“三好學生”的稱號?,F在我才明白,沒有父母在身邊留守生也可以過得很好,他們并不像我想得那么孤單、寂寞。我真佩服萍那種自立、自強的精神!
宋潔: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就像一只失去方向的船,找不到成功的彼岸;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就像一顆離開了森林的大樹,心中充滿了孤獨和無助;沒有父母照顧的孩子,就像掉了隊的鴨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王亞婷: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首歌大家也許都聽過吧!在聽這個歌的同時,也許會讓你想到自己的父母吧!我很慶幸我不是一名留守生,從小到大我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可以說我是一個很幸福的女孩,我雖然不能感受到那種親人分別時的心情,但我明白失去父母的照顧和關心是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情。
二、審視現狀——識得廬山真面目
(一)調查組公布調查結果: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二)網絡組公布留守生現狀:
1.性格缺陷。在留守兒童中,被放縱溺愛的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這無形中使他們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2.價值觀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的零花錢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這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孩子形成“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
3.心理障礙。由于遠離父母,缺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4.學習較差。留守孩子大多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由于這些老人年齡普遍偏大,身體不好,文盲的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差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一部分留守生成績相對較差。
5.安全隱憂增多,容易受人身侵害。
提出建議——我的地盤我做主
(一)問題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城市化的發展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產生,使人口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長期形成的城鄉壁壘使農民工很難將子女帶在身邊,而且農民工在城市務工,本身收入不高,居無定所,無法負擔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費用。
2.家庭教育蒼白無力。監管者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還要參加生產勞動,有的要同時監管幾個家庭的孩子,可謂身心疲憊,力不從心。更有甚者對孩子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特別是親屬代管,往往充滿顧慮,深不是,淺不是,無從下手,因而只顧吃、穿,而不管學習和思想教育。
3.學校教育孤立無援。由于監管者監管不力或管理失控,留守學生在學校出現問題時,學校難以與家長及時交流溝通,無法形成教育合力。再者,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應對策略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仍在增多,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政府應加大投資,興建打工子女學校。逐漸打破一切影響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學校里,由于孩子們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
2.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兒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讀學生,專門聘請教師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3.針對當前家庭、農村社區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合作與溝通的狀況,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區和學校聯動的運作機制,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4.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