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了解人性,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他人,使你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讓別人舒服、同時也讓自己快樂。
中國人講究“先做人、后做事”就是在告訴人們,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是多么的重要。
反之亦然,一個不懂做人,或者說對自己不夠自知、對他人不夠了解的人,會給自己生活、工作帶來不少的麻煩、痛苦、危險。
今天就寫3條關(guān)于人性的秘密:
第1條:在群體空間里面,太過于獨立特行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在群體共享的空間里面,大多數(shù)人與群體決策的觀點保持一致。作為群體中的個體,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也許是和當下的群體保持一致,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心理學專家做過大量的實驗,當一個個體與周圍人太不一樣的時候,自己會感覺不舒服,他人也會感覺不舒服。
但是,假若個體與周圍其他人完全一樣的時候,也會感覺到不舒服。
心理學專家指出:
當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并且處于中等程度時,個體會產(chǎn)生比較好的感覺,并且會維護自我個性的行為;
當個體的獨特感過低或者過高時,都會引起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覺,這種獨特性也就很難持續(xù)下去;
的確,成為某一個群體中的少數(shù)成員是很難受的,會讓人感覺到一種緊張感、孤獨感和壓力感。
那些感到自己受群體吸引的成員可能更愿意積極的對群體作出反應(yīng),而不喜歡稱為孤立者。
在群體的空間當中,少數(shù)派往往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但是,少數(shù)派也可能是擁有正確意見的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理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顯然,如果有人想破壞群體的一致性,單獨的站出來說“不”,群體就會面臨著社會影響力降低的局面,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不會破壞這種一致性,因為“獨立特行”“鶴立雞群”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種代價并不是大多數(shù)人先要的
第2條:人們在與他人對比中活到心安理得
有心理學家指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們主張著人對任何事物的判斷,并沒有絕對的標準,
心理學家認為,一般的辯論家經(jīng)常以主觀的想法去衡量事情,因此語言不一定都真實,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確實也是這樣的感覺。
人們總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并且為自己的缺點感到自卑,但是人們又否認自己缺點的存在。
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沒有衡量缺點的絕對標準,只是與身邊的人相比,略為不足而已,
看,這就是人們在對比中感到心安理得。
比如兩個能力完全相同的人,如果讓他們和兩個實力在天壤之別的對象對比,
很可能這兩個能力完全相同的人,一個具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一個具有很強的自卑感,
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的對比對象變了。
這種在對比中心安理得的心理,常在無意識中進行。
比如有人聽到別人的不幸消息,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感到很安心;
比如有人喜歡看悲劇,并非真的偏好悲傷的氣氛,而是借著他人的悲慘遭遇來滿足自己的心理,使其當下的現(xiàn)狀得到正面的評價;
第3條:中肯指處他人的缺點,有人苦有人甜——關(guān)鍵點在于你是否看清指出缺點背后的心理結(jié)構(gòu)
人們都知道贊美、關(guān)注、重視他人會讓他人很開心并且建立更為和諧友好的關(guān)系。
那么,當自己被指出缺點的時候會怎么樣呢?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的個性如何,自己最清楚,
但事實上,有些個性可能至今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無論缺點還是優(yōu)點。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老師經(jīng)常會對我們的缺點進行忠告,對我們的優(yōu)點進行贊揚;
當我們成年之后,能指出我們優(yōu)缺點的人會越來越少,當然贊揚、迎合、恭維的話是可以經(jīng)常聽到的;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指出:
在我們成年之后,若有人認真的指出自己的缺點,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如果對方是你尊敬而有信任的人,你可能會為他的誠懇和關(guān)心而深深感動;
如果對方不是你尊重而信任的人,則會有強烈的反感和抵觸;
另一方面:
若有朋友指出你之前不知道的缺點,你對這樣朋友的信任會有增無減;
若有朋友指出你之前已經(jīng)知道的缺點,再被別人說出來,則會產(chǎn)生反感,甚至是氣憤;
上述兩組反應(yīng)對比就說成人在被指出缺點時候的心理構(gòu)造,切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