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醫藥學家,被后人尊為“藥王”,他所著的《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是我國古代醫藥學的經典。同時,他也是命達天年的壽星,生于西魏,卒于唐代,相傳活了100多歲。
縱觀孫思邈的養生思想,注重飲食是其顯著特點。他曾經明確指出:“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這與現代醫學強調的營養學理論不謀而合。那么,孫思邈的飲食之道有何過人之處?奧妙只在兩個字:均衡。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飲食養生的總原則:“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千金要方》中記載了許多關于四季滋補、飲食禁忌等均衡飲食的方法,對我們現在的養生實踐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孫思邈倡導飲食要“順應四時”。他認為人的生理狀況隨四季而異,故季節不同,在飲食調節和進補上應有變化。孫思邈將四季、五行、五臟、五味相對應,通過四季的變化與五味、五臟的對應飲食進補調理,達到養生的目的。他曾經講到:“春日少酸宜食甘,冬日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減卻苦,秋來辛省便加酸,平日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
孫思邈提倡“飲食清淡”。他主張日常飲食應以素食為主,少吃肉及腌制的菜,飯菜不宜過咸,飲食清淡一些才健康。即“廚膳勿使脯肉豐盈,常令儉約為佳”“常以淡食為善,脂膩膏厚少食為佳”。
孫思邈強調“五味不可偏食”。《千金要方》中說:“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不偏嗜,使五臟各有所養”。這些均衡飲食的理念已經得到現代醫學的證實。
均衡飲食理念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不能喜歡什么就猛吃,不喜歡的就不動筷子。不偏食挑食,營養才會均衡。
“養生之道,莫先于飲食。”流傳了千年的飲食智慧告訴我們:飲食要有節制,要有規律,不能大喝大吃,或是饑餓不食。均衡科學的飲食,即是最簡便而有效的養生保健方式。
(選自《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