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許多哲學家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氣”。老子最早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告訴人們陰陽兩種勢力在氣中得到和諧。《管子》認為構成萬物的質料是“精氣”,即氣中最精細的東西。荀子主張從水火、草木、禽獸到人類,都由氣構成,都統一于氣,形成了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觀點。不過,限于古代的認識水平,這些“氣”本原思想都帶有神秘主義色彩。西方從古希臘的泰勒斯開始,哲學家就把世界的本原問題作為他們最重要的問題來研究,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對世界本原提出了種種學說。泰勒斯認為萬物皆由水生成,又復歸于水;阿那克西美尼則提出空氣是萬物的基質;齊諾弗尼斯猜測土可能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一切都是火按照規律燃燒和熄滅的結果;恩培多克勒把上述觀點揉合在一起提出了“四根說”,認為世界是由土、氣、火、水四種原始要素組成的,其中每一種都是永恒的;阿那克薩哥拉創造性地提出了“種子說”:世界萬物都是由同類的部分組成的,這些同類的部分都是種子,這種學說是原子論的萌芽。最值得一提的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與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原子論對人類的科學影響至深。但是直到今天,哲學界對世界的本原問題還沒有統一認識。兩千多年來,五花八門的哲學都已經輪番過場、彼此的哲學觀點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鋒,藝術、文化的形態經歷過無數次興衰和變遷,只有科學,經過漫長的沉睡之后在最近幾百年里得到了迅猛發展。今天的世界,科學已然成熟、技術日益發達,在這樣一個人類知識體系日漸豐碩、清晰的時代,讓我們靜下心來對“存在”問題進行一次深入、全面的梳理,不僅是必要的,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