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生活
劉 培 育
金龍蓀(岳霖)師熟悉現代邏輯,傳播現代邏輯,是中國最具現代邏輯意識的邏輯學家之一。在他看來,邏輯就像數學一樣,是可以關起門來在書齋里研究的,“閉門造車”,仍然可以“出門合轍”。
同時,龍蓀師也認為,邏輯與人們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邏輯工作者應該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邏輯學。
一
龍蓀師從歐洲回國不久,發表了一篇文章 ① ,專門討論邏輯與哲學、生活和對世界認識的關系。
龍蓀師指出,人們一般認為,“生活與邏輯沒有關系” ,或者說“毫不相干”。在他們看來,生活中沒有邏輯,甚至理性也很少在生活中起任何重要作用。比如,人們都是未經自己的同意而來到人世間,又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違背自己的意愿離世而去。人們活著,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情感、欲望、希望和恐懼的奴隸,一方面又處于自然界某種神秘力量的統治之下。人們有時由于愛而恨,由于難過而笑;人們常常為高興而落淚,隨哀樂而起舞;人們常常為明知不可及的東西而去努力……總之,由于人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許多不合理性、不合邏輯的東西,因此人們一般認為,邏輯與生活活“沒有關系”或“毫不相--干”。
龍蓀師不贊同上述觀點。他認為邏輯與生活不僅有關系,而且邏輯對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邏輯?“嚴格地說,邏輯是命題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任何沒有聯系的思想、概念、信念或命題,不存在邏輯問題,既不是合邏輯的,也不是不合邏輯的。“邏輯是一個命題或判斷的序列,或可任意命名的從一個得出另一個的序列。……它是一個必然序列。”
—————————————————————————————————————————
① 題為“ Prolegomena”,原載《哲學評論》第1卷第1、2期,1927年4月,6月;后收入《金岳霖文集》第1卷,第233-282頁。由王路譯成中文,我依文章內容將題目改為《邏輯的作用》,收入《道·自然與人》,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205-232頁。下面凡引此文者,不再注明頁碼。
“邏輯是一種結構,是一種聯系……它可以幫助我們判定哪些思想與一組給定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邏輯是證明一些正確的基本命題的工具,通過采用邏輯規則,這些命題可以成為不容置疑的。”
什么是生活?生活不是一個概念。如果生活是一個概念,它也就沒有什么合邏輯與不合邏輯的問題。生活是人們同這個世界的關系。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必須同這個世界打交道,這就是生活。
人們要生活,必須與這個世界達成某種的一致,以求得某種的和諧。不管你自覺或不自覺,人們總是“追求便利,避免障礙”,換言之,我們總是“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行。龍蓀師認為,所謂“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只能遵循自然界或人類思想中蘊含的某種確定的關系,就是說,遵循邏輯”。
以 “如果 —— 那么”為例。普通人和哲學家同樣懂得“如果 —— 那么”這個關系。“如果如此如此一個事實,那么這般這般另一個事實或另一些事實”。這是一種原因和結果的關系。為了特殊的目的,可以把“如果 —— 那么”這種事實關系看做是一種邏輯關系。” “如果 —— 那么”這一關系“歸根結底乃是一種邏輯關系”。他一再說,我們不必去追問邏輯是關于自然的規律還是關于人類思維的規律問題。在這里,邏輯是關于什么的規律并不重要。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方便我們生活的關系,“當我們恰巧有了某種愿望,而與這種愿望有關的關系一旦被發現,就會指明我們行為的方向時,發現這樣的關系,就解除了我們身上的負擔”。僅此一例,就可以建立起邏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邏輯是生活中尋求滿足其愿望的實際工具”。它比我們生活中任何其他要素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龍蓀師的結論是:“沒有邏輯,生活就會十分沉重,以致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時,龍蓀師接觸到現代邏輯的新成就。他指出,邏輯學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原來的范圍”。它“能夠處理棘手的認識問題”。“隨著我們探討未知的未來,邏輯將會在生活中起越來越大的作用”。邏輯對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我要特別補充說明的是,在龍蓀師發表《邏輯的作用》一文半個多世紀之后,即 1982年,他在一次談話中又強調說:“邏輯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去說一個人‘不講邏輯',是個很大的罪名,是罵人話。” ①
二
20世紀30年代,龍蓀師完成《邏輯》一書的寫作之后就決定不再搞邏輯了。理由是,他認為自己數學基礎不好,搞邏輯又是“半路出家”,沒有能力進一步研究邏輯。然而,他對邏輯的普及工作卻十分熱心,也做出了很多成績。
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全國邏輯大討論中毛澤東號召廣大干部學點邏輯,而當時國內出版的邏輯著作很少,適合非專業工作者學習的比較簡明通俗的邏輯讀物則更少。時任哲學所邏輯組組長的龍蓀師,首先提出編寫《邏輯通俗讀本》的建議。他設想,要用通俗簡明的方式,
—————————————————————————————————————————
① 金岳霖 :《哲意的沉思》(劉培育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頁。
講解邏輯中一些最基本的內容,使得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干部與青年學生都能通過自學讀懂。他還希望,在此書出版后能從讀者中獲得反饋信息,提出一些邏輯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使邏輯著作更適合讀者的實際需要。龍蓀師的建議得到了同仁們的響應。這本書的寫作十分認真,五位作者用了近一年時間。為了更好地聯系實際,作者多次走訪科研、新聞工作者,搜集思維素材,進行邏輯分析。他們集體討論寫作提綱,再分頭撰稿。每章寫完后再集體討論,提出意見,再由個人修改,最后由一個人對全書進行統稿。初稿完成后,他們又邀請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教師進修學院的同行們進行討論,征求意見,根據這些意見再做修改后才交出版社。這部書稿在正式出版前曾為毛澤東等人印過大字本。 ① 《邏輯通俗讀本》于 1962年出版后受到讀者的歡迎,以后又多次修訂,前后出過5版,還出了少數民族文字版和日文版,印刷8次,發行60多萬冊,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普及邏輯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0 世紀 60 年代,黨中央提出解放哲學,讓哲學變為群眾手里銳利的武器。同時要求廣大哲學工作者下鄉去“滾泥巴”。當年有很多的知識分子都被趕到鄉下去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就在這個時候,龍蓀師想過如何讓邏輯為五億農民服務的問題。記得 1965 年 8 月,龍蓀師兩次約邏輯研究組的同仁到他家里開會,他讓我們幾位正在農村參加“四清”的同志介紹農村工作情況,然后他提出一個建議,就是讓全組的同仁到農村去自覺地而不是盲目的搞關于邏輯的調查研究,會上還制定了具體的調研計劃,龍蓀師、汪奠基、沈有鼎這些老專家也表示要去農村調研。我理解,當時的龍蓀師是想通過農村調查,總結農村干部和農民的思維特點和存在的邏輯問題,然后邏輯工作者有針對性、有的放矢的編寫邏輯讀物,向廣大農民普及邏輯學,把邏輯學變為群眾手里有用的知識,提高農村干部和農民的邏輯思維水平。這項工作后來因為周揚同志提出編寫“大部頭”著作的任務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沒有付諸實施。
“文化大革命”中,龍蓀師不顧工人解放軍宣傳隊的反對,支持組里同仁撰寫《學點邏輯》普及讀物。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龍蓀師在不同會議上多次發表講話,強調為了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一定要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包括邏輯思維能力。他號召廣大邏輯工作者要提高邏輯學水平,以便廣泛地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普及到各條戰線的具體工作中去。 ②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邏輯與語言研究會籌備創辦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請時任中國邏輯學會會長的龍蓀師擔任名譽校長。他說:“普及邏輯知識是大好事,社會各方面應該支持。”87歲的龍蓀師高興地接受聘請當了中國邏大名譽校長。
在龍蓀師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多次聽取中國邏大關于辦學情況的匯報,為中國邏大《邏輯》教材題寫書名,發表“邏輯科學必須普及!”“(邏輯學)走出大學和研究所的大門,這是莫大的好事”的題詞,他還鼓勵自己早年的學生參加中國邏大廣州輔導站的工作,“做個好的邏輯教師,為中國邏大盡力。”他看到每年全國各地有成千上萬名學子報名到這次函授大學學習邏輯
—————————————————————————————————————————
① 參見張尚水:《回憶龍蓀師二三事》,載劉培育主編《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增補本),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305-306頁。
② 參見《金岳霖文集》第 4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450頁。
學,非常非常高興!他說, 1949年前,一所很大的大學一年只能培養幾個、十幾個人學邏輯。現在一年就有幾萬、幾十萬人學邏輯,“真了不起!”“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時代”。 ①
三
我們回顧龍蓀師關于邏輯與生活關系的論述和有關邏輯普及的思想,不單單是為了紀念他,還因為他的這些思想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龍蓀在 20世紀20-30年代說,人們一般認為“邏輯與生活沒有關系”。今天呢?據我的觀察,這種狀態并沒有多少明顯改變。龍蓀師在80年前反反復復地強調,邏輯對于生活是“不可以缺少的”,如果“沒有邏輯,生活就會十分沉重,以致幾乎是不可能的。”今天呢?據我的觀察,并非有很多人關注這個問題,且對此有明確地闡述。
其實,要論證邏輯與我們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并不復雜,也不困難。思維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所有重要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思維指導下進行。思維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思維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思維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全的邏輯思維素質,那么他的其他素質就談不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披露,曾邀請全球 500多位教育家列出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其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高居16項教育目標的第2位。可見邏輯思維素質的重要。邏輯是關于正確思維的理論,它必然與人類為伴,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邏輯是人們言語交往的工具,是人們求知的方法,是人們理性的支撐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素質,就不可能有健全、成熟的理性,就不可能積極有效地認識世界,也不可能進行成功的交際。一個沒有良好邏輯思維素質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然而,我們看到,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邏輯缺失和混亂現象十分嚴重。 2003年,我們曾邀請首都10位知名邏輯語言專家座談“邏輯語言與社會生活”問題。專家們共同指出,從人們日常的語言交流,到明星訪談、官員講話;從廣泛的傳媒報道,到圖書論文、法律條規、經濟合同;從法庭辯論,到重大決策的論證……,幾乎時時處處都能看到概念不明確,判斷不準確,推理不正確,論理不透徹,論證不科學,自相矛盾,前后沖突,甚至整個思維過程混亂不堪,讓人不知所云的現象存在。這些邏輯問題妨礙著人們正常的社會生活,有時甚至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
我們不能再漠視這些問題了,我們邏輯工作者應該行動起來,以龍蓀師為榜樣,深刻認識邏輯與人們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以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富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邏輯普及工作。廣大人民群眾需要邏輯,邏輯的基本精神和基礎知識是可以普及也能夠普及的。同時,邏輯普及工作對推動邏輯發展也是有幫助的。龍蓀師晚年指出,一個新學科“只有普及才能為群眾所了解。”“只有普及后,一個新學科才有生命力!” ②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搞好大學里的邏輯教學。讓學生感到邏輯有用,讓學生從心里喜歡邏
—————————————————————————————————————————
① 參見《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增補本),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336-337,526頁。
② 閔珊華、賀仲雄《金岳霖晚年對 Fuzzy邏輯的認識》,《金岳霖學術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331頁。
輯。不少高校在邏輯教學方面有成功的經驗,我們要認真總結,積極推廣。
其次,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邏輯問題和邏輯需求,認真做調查研究,力求有針對性地撰寫一些大眾邏輯讀物,讓邏輯學走出大學校門,走進廣闊的社會天地,讓人民大眾有機會學習邏輯,運用邏輯。
再次,要通過多種方式為邏輯學適度“造勢”,讓更多的人關注邏輯學。 20世紀50-60年代,毛澤東主席接見邏輯工作者,推動邏輯學大討論,號召廣大干部“學點邏輯”,使邏輯學在人民大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70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們邏輯工作者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青年報等受眾面極廣的媒體上舉辦邏輯通俗講座,出版邏輯普及讀物,開辦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擴大了邏輯影響。當年中國邏大邏輯教材在二、三年內就發行幾十萬冊,一本《邏輯入門》小書,在幾年內就出3版,發行近百萬冊。
進入 21世紀,我們要善于抓住時機,運用多種形式為邏輯適度“造勢”。2006年,海峽兩岸邏輯學研討會將在南京召開。2007年,世界邏輯大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行。這都是邏輯界的大事。我們應該認真做好準備,開好這兩個重要的會,也要借用這兩個會召開之機,向全社會宣傳邏輯學的作用,宣揚中國學者在邏輯學領域里取得的重要成果,為邏輯學“造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