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解答什么是心理學系列之六】羅非《健康心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學科目標中,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的目標體現學科。本文概述了生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分支在健康領域的研究歷史與進展,特別是我國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貢獻,展望了我國心理學相關分支的未來發展方向,并提出了心理學在未來國民健康事業中的可能貢獻。


 我特地選用了2011年第六期中國科學院院刊的心理學學科專輯中羅非《健康心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給大家做一次系統的介紹轉載在心理學之家PSYBOOK.

本文作者:羅 非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兼任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感知覺分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生理心理學分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理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已出版學術著作12部、發表學術論文140篇。E-mail:luof@psych.ac.cn



1 引言

維系與促進心理健康是心理學發展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當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遷。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承受各種精神壓力,可能誘發多種身心疾病。我國心理學界的各個分支,特別是生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與醫學心理學等分支均一直密切關注心身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心理學家們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基礎上,特別關注行為與腦的關系及心身交互作用,特別是心理行為因素影響健康的機制,從多學科交叉角度研究其作用和機理,為疾病防治和促進健康提供服務。

2 生理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是研究心理與行為之生理過程的心理學分支。它試圖以生理事件來解釋心理現象。神經科學家和生理學家早已開始從神經生理和腦功能方面探討心理與行為現象的實驗工作。但首先提出生理心理學這一學科名稱的當推《生理心理學綱要》的作者、實驗心理學創始人馮特。

隨著心理學、神經科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及其他新技術的涌現,生理心理學逐漸超越了傳統的視野和方法,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自身多學科交叉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更多不同領域的工作者開始涉足生理心理學,從多學科、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開展研究。在成癮與依賴、應激與應對、痛覺及其調制、精神分裂內表型等方面均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2.1 生理心理學的發展演變

早在1824年,法國神經科學家弗盧朗即開始用切除部分腦區的方法研究大腦各部分結構與心理能力的關系,認為腦是由多個器官合成的,各器官的功能有所區別。知覺、意志和一切智力都在丘腦以上的結構中,彼此密不可分。1870年,德國生理學家希齊希和弗里奇用電流刺激狗的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發現刺激額葉某些部位時可產生特異性的肢體運動,為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學說提供了最初的實驗根據。1876年,費里爾將電刺激法應用于胡狼、貓、豚鼠、鴿、魚和蛙等動物,確定了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腦定位原理[1]。

20世紀初,英國生物學家謝靈頓提出感受器、神經元、突觸和神經系統整合作用概念,并研究了脊髓反射機制、肌肉神經支配的興奮和抑制的交互作用及神經活動的空間與時間的總和作用;他強調人類意識的獨特性質,認為不能將心理簡化為腦功能,從而提出了心理學的二元論。與此同時,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了條件反射現象,提出條件反射就是高級神經活動的本質,人類有別于動物的只是他們擁有第二信號系統,即人的語言系統,從而可以形成更為抽象的高級反射,這就是心理學的反射論。

在反射觀念的影響之下,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于20世紀初開始用感覺剝奪手術研究大鼠在迷宮中的學習過程,發現其自身的運動覺是該過程所出現的最主要的感覺信號,從而建立了行為主義學派。其后,拉什利采用切除大鼠部分大腦皮層的方法研究大腦皮層的損傷部位及范圍與學習和記憶能力損失的關系,發現大鼠學習和記憶能力損失的程度與大腦皮層損毀的部位關系不大,而與損毀的范圍有密切關系,因此提出了大腦皮層功能的等效原理和整體活動原理。20世紀中葉,拉什利的學生海布通過研究神經細胞的活動規律,提出共同放電的神經細胞將加強彼此的聯系,進而建立可跨越大腦不同區域的共同活動群落,從而提出著名的海布學習律與細胞群落學說。這兩個學說開啟了半個世紀之后當代神經科學最重要的兩個觀念,即神經可塑性和神經網絡觀念[2]。

當代生理心理學家已公認,必須從腦的活動來探討心身關系。其研究領域已發展到對心理和行為現象之生物基礎的全面研究,包括從信息論觀點研究感知覺信息加工的神經過程;運動控制的神經機制;行為與獎賞的動機因素;情緒體驗的神經與內分泌機制,精神障礙的神經生理機制;學習與記憶的神經機制;高級心理功能,如語言和意識活動的腦機制;大腦半球的功能偏側化特性;以及大腦皮層功能的區域分化與整合等。并且開始從物種進化與個體發育角度研究這些問題。

2.2 中國生理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進展

2.2.1 動機與成癮及其腦機制

人類的一切行為,其背后都有某種動力驅動。動機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產生異常,導致相應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成癮(addiction)即是典型的動機失調現象,它是生理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主題。常見的成癮行為包括藥物濫用、網絡使用失控、大量吸煙、酗酒等,嚴重影響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生理依賴和心理依賴是成癮的兩個基本表現方面,消除心理依賴是根本解決成癮問題的關鍵。

在藥物成癮研究方面,我國心理學家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心理依賴動物行為模型——覓藥動機對抗模型、新穎尋求模型、小雞興奮性啄球模型,并綜合運用電生理、行為藥理、分子生物學多種手段揭示了阿片類物質精神依賴的記憶機制。首次證明海馬突觸可塑性及其神經活性在應激對阿片成癮的影響中起關鍵性作用[3];從發育角度揭示胚胎早期嗎啡給藥抑制日齡小雞學習記憶核團內GABA系統功能,導致學習記憶能力下降[4,5];篩選出成癮易感性個體的行為學特征,為成癮易感人群的早期發現、甄別和社會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6]。

在網絡使用失控行為研究方面,我國心理學家通過大人群臨床研究,提出“失補償”假說解釋網絡使用失控行為的病理心理過程,同時基于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進一步發現了“注意功能易化”現象,從生理心理學水平揭示了該現象的心理依賴機制。他們發現在網絡使用失控人群中,相關信息不經過注意閘門的調控,形成了自動加工過程易化,造成了注意功能脫抑制,從而導致信息過載。這時,一些有意義的外部信息(如提醒、饑渴等)不能進入大腦有效加工,從而造成網絡行為失控者不能自控離開網絡[7]。

2.2.2 應激行為及抗應激機制

應激是在環境刺激作用下產生的適應性反應狀態。當刺激事件超過了個體的適應能力,就會成為壓力,并出現緊張狀態。應激本身是一個多水平的問題,它包含了從細胞分子事件、神經網絡事件一直到整體行為事件。因此,應激是一個適于開展多水平廣泛研究的心理生理問題。

我國心理學家在應激與行為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原創性貢獻。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作為免疫應激過程的抗原反應可以形成條件反射,發現條件信號能誘導出明顯的抗體反應,其反應規律類似于由抗原本身引發的抗體應答[8]。他們還證明即使在睡眠狀態下,條件刺激也能誘發條件反射性抗體生成的增加[9]。這些研究為免疫與心理學這兩大王國構建了橋梁。他們還創建了新的心理應激模型,論證了交感神經系統在情緒應激造成的免疫抑制中的作用;進而提出心理行為干預,特別是放松和意境想象訓練能提高免疫功能[10]。

在日常生活中,應激是不可避免的。能否主動地提高個體的抗應激能力呢?我國心理學家發現,早期生活中適當的應激經歷能夠大大提高成年后的應激反應能力,減少應激帶來的精神心理疾病。他們由此提出了心理韌性(resilience)增強技術,并正在著手建立初步的人群推廣模式。

2.2.3 疼痛的神經機制與心理調節

疼痛是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現象。慢性疼痛常伴有心理或精神功能異常。疼痛是一種多維度現象,包含了感覺、情緒、動機和認知評價等諸多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者逐漸意識到現有疼痛治療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并在影響疼痛之心理因素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11]。

我國心理學家利用清醒動物行為電生理學技術,在痛覺的神經網絡編碼與調節研究領域中開展了大量工作。他們在證實痛覺由腦內大量神經細胞分布式編碼的基礎上,首次發現痛覺伴隨著皮層下行信息流動的顯著增加,并證明該信息對急、慢性疼痛具有不同的調節作用[12];首次提出痛覺信息由神經網絡中分布式細胞群放電串編碼;在多種動物模型上證明抑郁情緒對自發和誘發疼痛具有不同的調節作用[13];揭示預期與認知活動對疼痛感受的有效干預作用[14]。這些研究證明慢性疼痛是建立在神經網絡活動基礎上的心理現象,從而為在神經心理層面實現調節與鎮痛提供了可能性。

2.2.4 精神分裂譜系的內表型研究

精神分裂癥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精神疾患,其病因不明,發病后治療困難,因而在發病之前早期鑒別和預防至關重要。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內表型概念,即與國際通用診斷標準中所定義的疾病典型行為癥狀間接相關的、可遺傳的潛在量化性狀,作為研究復雜精神疾病的基因到臨床癥狀之間的橋梁,進而從基因,突觸、神經網絡和認知功能等多種水平探討精神疾病癥狀背后的機制。

我國心理學家近年來一直進行有關精神分裂癥譜系以神經軟體征為核心的內表型研究,證實簡單的“神經軟體征”與傳統的復雜神經心理測驗所得的功能結構等同[15],證明神經軟體征可以有效區分精神分裂癥臨床患者與健康群體[16,17];它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的表現穩定[18],并隨患病風險的遞增而表現得更為異常,從而證實神經軟體征是精神分裂癥譜系的內表型。他們還發現神經軟體征擁有者前額葉的右下部和中部存在特異的功能連接激活,打破了神經軟體征沒有特異腦機制的傳統看法[19]。

3 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個體持久化的個性傾向,并解釋和預測個體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反應。人格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使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在測量人格的基礎上,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征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的影響。

3.1 中西方關于人格結構的探索

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論。心理學領域中,關于人格的研究有著豐富的理論傳統。人格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包含:特質流派、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義流派、生物學流派、行為主義流派以及社會認知流派。其中,人格特質理論是人格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支點。特質理論的關鍵點就在于:首先承認人格特質是可以測量的,然后再在測量出來的特質基礎上探索人格的結構。

1980—2000年期間,西方多位研究者通過對西方語言的詞匯學方法研究,發現人格特質背后存在著一個五因素結構,并將其稱為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 FFM),或稱大五人格理論(Big Five)。這一理論在后續得到不斷重復地驗證。大五人格理論認為,人格具有五種特質,它們是:外傾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

對中國人人格結構的探索。盡管大部分研究結果都傾向于支持人格五因素模型的普適性,但的確也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五因素結構可能只具有部分的普遍性,或者根本不具有普適性,因為畢竟五因素模型初始是建立在西方理論、方法和人群樣本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中國的學者似乎有更多理由相信,中國人的人格特質中存在著不同于其他文化群體的“特殊性”,中國人人格研究中的“本土化運動”便是這方面十分鮮明的代表。其中綜合性的人格測量工具當屬《中國人個性測量表,簡稱CPAI》。利用CPAI進行的研究發現,在大五人格因素之外,還存在一個文化特異性的因子“人際關系性”。此外,另有學者提出中國人的人格結構具有七個因素,并由此建立了人格測評工具——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20]。

3.2 人格對于個體與社會的重要作用

3.2.1 個體層面

人格與個體主觀幸福感。在當前人格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在人格傾向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中,有一個得到反復驗證的結論,即高外向性與低神經質的個體主觀幸福感會更強。同時,近來的跨文化研究發現,諸多變量在人格因素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充當了中介或調節變量。

人格與個體心理健康。人格特質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有著穩定而具備累積效應的影響。如同身體欠佳是由于人體抵御環境威脅的機能失調一樣,心理健康欠佳也可能不是由于某種單一的突如其來的應激源所致,而是由于應對生活困難的人格能力的功能失調使然,在應激的作用下,人格的結構和特征就成為個體究竟是以健康的方式還是以不健康的方式發揮作用的基礎。

就像身體的健康狀態反映了個體的免疫防御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心理的健康狀態也反映了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模式,人格在心理上的作用類似于免疫系統。在應激條件的作用下,個體的人格模式作為內部素質與應激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個體究竟是駕馭心理社會環境,還是屈從于心理社會環境。因此,人格是影響心理健康狀態的常見的危險因素或者保護因素。大量研究結果表明,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有著顯著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3.2.2 人際層面

人格與同伴及家庭關系。對人格與友誼、同伴關系的研究很多都是在兒童和青少年中進行的,理解他們如何成功地建立并保持友誼關系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童年期的社會適應被發現是預測成年后的關系質量的重要變量。所有大五人格特質中,宜人性和外向性是兒童同伴關系的最好的預測變量;而且,低宜人性和低外向性與兒童被同伴拒絕的狀態具有相關。在家庭關系方面,人格同樣影響到青年人與父母的關系質量。這些代際關系的質量受到年輕人的神經質、低盡責性和低外向性的負面影響。

人格與異性關系。關于成年人的人格特質與異性關系質量的研究非常豐富,因為保持良好的異性關系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與異性的關系在促進個體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負性的關系——例如關系不滿、沖突、虐待和關系解體之中,經常會發現其中個體具有神經質或低宜人性的特質。而這種關系不滿與神經質的關系其實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即負面的個體情緒使得關系緊張程度提高,反過來又使得個體情緒更差。特別要注意的是,人格特質除了預測異性關系的質量、滿意度和持久度之外,同樣會影響到與異性關系相關的認知-動機機制,例如個體帶入到關系中的態度、目標和情緒等。

3.2.3 社會層面

人格與工作績效。人格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到80年代中期。研究人員主要集中研究各種不同的人格量表與工作績效的關系,得出的總體結論是人格與工作績效之間不存在顯著性相關,從而認為人格測驗不能夠作為人員選拔的良好工具。第二個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這個時期的研究是以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廣泛應用為基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如對五因素模型研究的元分析發現,人格至少與績效的某些方面存在顯著性相關,進而使得人們重新認識到了人格測驗在人員選拔等領域的作用。總之,有關人格與工作績效的研究是個鼓舞人心的課題,這些研究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運用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格與志愿行為及犯罪。很顯然,不同人在幫助他人的意愿方面是具有重要差異的,無論這種親社會行為是發生在志愿者活動的正式場合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的時候。研究發現,外向性與助人行為具有相關性;而外向性和宜人性這類標識人際關系的人格特質,并不僅僅可以預測個體的社會參與,還可以預測誰可以扮演領導者角色。

與親社會行為相對,人格與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反社會行為與利他行為是各自獨立的,犯罪行為與低盡責性和神經質具有相關性。在這里,低盡責性與多種反社會行為具有相關性,例如男童的行為問題、自殺傾向、疏離等等。

3.3 我國人格心理學研究展望

主-客位文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客位研究方法(etic approach),假定一種文化下發展起來的方法學和概念在其他文化下是普遍適用的。另一方面,主位研究方法(emic approach),使用本土發展起來的方法和概念,它強調了從本土化文化和成員的觀點中考察出某種現象。在當前我國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中,將主位和客位研究方法相結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理論上,主位和客位研究方法可以被視為是互補的,而且它們都有可能揭示真正的現實。對于在整體上保持相當長時間和連貫性與地域上的集中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圈來說,采用主客位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中國人人格進行研究,可以使得具有文化特異性的人格特征測量法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內部,而具有共通性的人格特征的測量法可以進行跨文化間的相同結構的比較,從而避免了起源于西方文化下的主位人格特征變成強加于其他文化的客位特征的可能。

加強人格的生物學基礎研究。有關生物基礎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作用,一直是人格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的問題。生物學派一直就是人格心理學的一個流派,它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通過遺傳影響子女,也與大腦的生理構造有關,并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為了完整地把握個體的適應模式,有必要進一步理解人格的生物和遺傳基礎。未來生物學基礎與人格之間的關系研究不應再集中于“多少”的問題,而需要更加強調“如何”,即探討怎樣的生物(通常是遺傳)成分,通過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影響個體的體驗和行為,塑造個體的人格。相反地,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會關注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帶來怎樣的生物學變化,從而影響個體的生理水平。人格心理學在生物學基礎方面的研究,正在融入越來越多的來自行為遺傳學、認知神經科學、動物科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成果。

加強人格的情境性研究。人格心理學的研究隱含的假設是,個體的反應存在著某種一致性。盡管這一點從未受到研究者的質疑,但是心理學家也認為,如果人格涉及個體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適應,那么它應該同時具有可變性和穩定性兩個方面。也就是說,人格研究的一致性存在于個體對情境進行反應的穩定模式中。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激烈的社會變動期,社會矛盾逐漸顯現,亟待加強對人格的情境性研究。情境性的人格研究能為我們提供在社會轉型期理解中國人人格的新視角。

融合現代計算與通信技術的研究趨向。現代計算技術與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它具備著一系列不同于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的新異性特點,而這些特點則會在悄然間重塑人們的心理習慣與行為模式。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格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諸多技術幫助,如可借助現代計算技術實現復雜個體行為的計算機建模,利用數據挖掘、計算機仿真、人工智能模型等工具對大規模樣本進行測量及數據分析。因此,融合現代技術與通信技術的人格心理學研究目前正在成為快速發展的領域。這不僅為人格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情境、研究問題,也更新和拓展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精度和能力。

4 醫學心理學

像心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醫學心理學也有著悠久的思想起源,社會需求和臨床應用。傳統地看,醫學心理探索整個醫學領域中相關的心理學問題,闡述心理-環境因素在健康與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和規律。現今,醫學心理學從其學科涵蓋的范圍,亞學科的建立,研究范圍的拓展及核心科學主題等方面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學科發展來看,醫學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涉及到醫學心理學的起源及其基本的學科建構,第二階段,經歷了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發展與演變;第三階段,囊括了醫學心理學在當代的最新發展趨勢。

4.1 醫學心理學的起源與建構

疾病、健康、生物醫學、精神醫學、醫學與臨床心理學,是人類發展史中具有時間延續及傳承性的相關概念。歷史地看,“健康”和“疾病”是醫學得以誕生的基本前提。早期醫學范式中的“疾病概念”幾乎百分之百被認為是生物醫學模式的。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物醫學“癥狀”及其對生物機體功能的損害,作為其關注的核心,高度強調在疾病發生后的干預與治療導向。“沒有生物醫學疾病的機體”便是“健康機體”,也即“無病即健康”的觀念,持續了近幾個世紀。在人類醫學的發展歷史上,精神醫學的誕生是一個重要轉折。它標志著疾病可以是軀體的與生物學的,同時也可以是認知與行為的。認知與行為出現嚴重問題的精神病人/心理病人,并非天生如此也并非“魔鬼附身”,而是有著其發生與發展的原由及規律。從學科發展上看,心理學的發展要晚于精神醫學。其原因在于精神疾病在社會中的凸顯性及其社會危害性。較之精神醫學,心理學關注一切和人格、心理過程及其發展相關的內在過程。在這一關注點之下,心理學天然地走向了“正常心理學”與“異常(醫學)心理學的分野。醫學心理學在此背景下誕生并發展,強調心理學問題與醫學問題的結合及其相互影響,但直到19世紀末期,醫學心理學(Medical Psychology)這一后來強調在多水平整合醫學與心理學相關問題的新的學科,都一直處于萌芽狀態。

4.2 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發展與演變

醫學心理學始自19世紀末的發展與演變得益于下述幾個因素:首先,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精神醫學的發展使人類認識到疾病不僅可以是生物學水平的,也可以是認知、情感與行為水平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所謂對“變態人格”(反社會人格)的發現和研究。其次,隨著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生物心理學取得了重要進展。生物心理學發展歷程中,“身心交互”觀念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身心交互”觀念構成了現代醫學與心理學的基礎;第三,人類認識到生物醫學中存在著大量的心理與環境問題。同樣的“疾病”,同樣的病人,卻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智能、情緒情感特征和社會與文化環境。重要的是,上述心理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與影響著生物疾病與精神疾病本身的發展與轉歸。不僅生物與精神疾病會帶來心理問題,影響到疾病本身的發生發展,心理與環境問題還可以直接導致生物和精神疾病,這一雙向性的影響,使醫學心理學不再作為精神醫學與生物醫學的附庸,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中,強調人格、心理、環境因素影響“異常心理”形成和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構成了“變態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強調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水平關系的部分,構成了“健康心理學”的主導部分;強調心理-環境因素作為直接致病因素,導致軀體生物性疾病的內容,構成了“身心醫學(行為醫學)”的核心部分。而上述“行為醫學”、“健康心理學”、“身心醫學”三部分構成了當代醫學心理學的主導框架[21]。第四,隨著醫學模式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的概念也獲得了新的拓展,“無病即健康”的觀念被打破,健康不僅是沒有生物疾病,而是要做到“認知與行為健康”,這一觀念直接促進了“積極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隨著“大健康概念”的拓展,目前,積極心理學,也被廣義地放在了醫學心理學的范圍之內。第五,盡管在新的醫學模式轉化的影響之下,生物醫學與精神醫學也整合進了“預防”的因素,但直到目前依然受到“疾病與治療導向”的嚴重影響;而醫學心理學,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預防、醫學教育、行為與認知健康,作為其核心的理論與實踐內容,一方面強調基礎研究導向,探索心理-環境相關因素對心理與精神健康的影響,同時注重把從基礎研究中發現的規律,直接在社會-個體-健康項目上加以應用。

4.3 醫學與臨床心理學的當代發展趨勢

20世紀是醫學心理學體系獲得建立與長足發展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現代神經科學技術,例如活體-實時電生理技術、分子示蹤技術、分子神經生物學、無創影像學等新技術的涌現,使人類能夠近距離實時接觸大腦活動成為可能。作為醫學與心理學交叉學科的醫學心理學,以及作為兩個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的“中介環節”——大腦活動,得以被深入的揭示。身心醫學,身心交互作用的理論與實踐,更加接近“行為-腦醫學”的本質。與此同時,認知神經科學及行為遺傳學等新的學科也整合進入了醫學心理學的發展中,正在并即將對醫學心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認知神經科學強調,個體的意識過程,注意過程,個體信念,社會環境(群體影響),在生物/社會刺激-精神病理/精神健康中,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上述過程表現在從疾病預防到發生,再到疾病轉歸等多個方面。同時,行為遺傳學的發展,強調個體先天的生物學素質及先天生物學素質-后天環境的交互影響在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上述新的學科的卷入,為“大健康”概念之下的生物-疾病-精神健康的篩查、預防、個體化保健與治療,提供了令人興奮的前景。

5 我國健康心理學展望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資源短缺。這決定了我國的國民健康事業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高投入的全民保障或商業保險道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擁有深刻的生命科學認識,并因此發展了豐富的健康文化。解放后,我國曾以極低的代價幾乎實現了全民醫療保障,這就是發揮中國特色健康思想的成果。在改革開放數十年后的今天,我們經歷了全面學習西方醫療保障體系,并因此加劇醫療服務缺口和醫患矛盾的過程,亟待總結經驗,重新提出具有我國特色的健康促進思想和實踐。健康心理學的發展,有望在中國傳統健康觀念和西方現代科學之間架設橋梁,從而在現代科學的框架下實現低消耗、高效能的健康促進體系,改進我國的全面健康事業狀況,為我國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助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二版),2007.

2 (美)卡爾森(Carlson,N.R.) 著,蘇彥捷等譯. 生理

心理學(第六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 Yang Y, Zheng X G, Wang Y F et al. Stress enables

synaptic depression in CA1 synapses by acute and

chronic morphin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corticosterone on opiate addicti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4, 24(10):2 412-2 420.

4 Lixia Zhao, Yushan Zhu, Dongmei Wang et al.

Morphine induces Beclin 1- and ATG5-dependent

autophagy in human neuroblastoma SH-SY5Y cells

and in the rat hippocampus. Autophagy, 2010,6

(3):386-394.

5 He XG, Xiao L, Sui N. Effects of SCH23390 and

spiperone administered into medial striatum and

intermediate medial mesopallium on rewarding

effects of morphine in day-old chick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0, 627(1-3):136-141.

6 Zheng Xigeng, Ke Xue, Tan Beiping et al.

Susceptibility to morphine place conditioning:

relationship with stress-induced locomotion and

novelty-seeking behavior in juvenile and adult rats.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2003,75,929-935.

7 高文斌,陳祉妍. 網絡成癮病理心理機制及綜合

心理干預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96-

603.

8 Jihuan Chen, Wenjuan Lin, Weiwen Wang et al.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Fos in the insular cortex in response

to a conditioned stimulus after a single-trial learning

paradig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4

(2): 557-565.

9 Jingxing Huang, Wenjuan Lin, Jihuan Chen.

Antibody response can be conditioned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as conditioned stimulus.

Neuroreport,2004, 15(9)1 475-1 478.

10 Wenjuan Lin. The involve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immunocompetence. Progres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England

(Keynote):Psychology Press, 2006,159-166.

11 史妙,王寧,王錦琰等. 疼痛的心理學相關研究進

展.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74-576.

12 Wang N, Wang JY, Luo F. Corticofugal outputs

facilitate acute, but inhibit chronic pain in rats.

Pain, 2009, 142(1-2):108-115.

13 Shi M, Wang JY, Gao G et al. Depression shows

divergent effects on evoked and spontaneous pain

behaviors in rats. Journal of Pain, 2010,11(3):

219-229.

14 Wang JY, Zhang HT, Chang JY et al. Anticipation

of pain enhances the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in pain network in rats.

Mol Pain, 2008, 4(1):34.

15 Chan RCK, Wang Y, Wang L et al.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Neurocognitive Functions: A Re-Visit with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esign. PLoS ONE,

2009, 4: e8469.

16 Chan R C K, Chen E Y H. Neur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Behavioural Neurology,2007,

18,171-181.

17 Huang A J, Chan R C K. Error monitoring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linical state of schizophrenia.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41(9),773-774.

18 Eric Yu-Hai Chen, Christy Lai-Ming Hui,

Raymond Chor-Kiu Chan et al. A 3-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05, 75(1):45-54.

19 Chan R C, Rao H , Chen E E et al. The neural basis

of motor sequencing: an fMRI study of healthy

subjects. Neurosci. Lett., 2006,398:189-194.

20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心理學會編著. 心

理學學科發展報告2006—2007. 北京:中國科學

技術出版社,2007.

21 Guy H. Montgomery, Cognitive Factors in Health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60(4):405-413.

A Review and Prospect for Health Psychology

Luo Fei   Zhang Jianxin   Zheng Xigeng   Zhou Mingjie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AS 100101 Beijing)

Abstract Health promo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histories and progress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medical psychology in health-related studies. Specifically, we described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 these fields. We also discusse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se branches of psychology in China. We propose that psychology may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ublic health affair of China in the coming century.

Keywords health,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medical psychology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心理學專業書籍及相關資源匯總》[PDF]
心理學啟蒙
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大事年表
人格心理學是什么?
人格心理學全部原始筆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苍溪县| 石狮市| 莱阳市| 桓台县| 乐昌市| 淮安市| 珲春市| 宜黄县| 高雄县| 波密县| 厦门市| 江城| 乡城县| 平阳县| 荃湾区| 桂林市| 航空| 蕲春县| 离岛区| 泰兴市| 白玉县| 米脂县| 绥滨县| 黔西县| 邯郸市| 旌德县| 三明市| 浮梁县| 富源县| 拉孜县| 通化市| 宜宾县| 潼关县| 玉田县| 怀柔区| 介休市| 洪洞县| 河北省| 旬阳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