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再論系統的整體性
作者:黃麟雛 1998年1998月論文網

  關鍵詞:系統 整體性 當代整體思維 復雜系統整體性
  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人類對系統整體性的認識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著重探討了歷史上人們對整體性認識的變化和發展;當代整體思維的論爭;以及對復雜系統整體性認識所展示的新方法論。
 
  Entirety is the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systems.Cognition on systematic entirety is deepened continuousl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cognizant develo-pment of systematic entirety, the contemporary dispute aboutthoughts of entirety, and the new methodology revealed bystuding the entirety of complex systems were discussed inthis paper.
 
  在1981年—1984年期間,筆者等曾出版了《系統思想與方法》一書并發表了“論系統的整體性”等幾篇論文,指出貝塔朗菲在創立一般系統論時,重新提出被人們遺忘了兩千多年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命題“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的總和”不盡符合原意,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命題,原意是強調整體不等于它的各構成部分之和,整體除了它的部分(即要素)外,還加上它的形式。強調要避免簡單化地理解亞里士多德的愿意〔1〕。我們除了查證亞里士多德所述整體性的愿意外,還探討了系統整體形式的多樣性、整體的有機性、整體在質和功能上的非加和性,以及系統整體性原理的哲學意義和實踐意義。十年來學術界在整體性研究上又有許多進展。1990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錢學森“要從整體上考慮并解決問題”的文章,指出要造成一個促使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環境,避免高浪費、低效益的狀態,最重要的是要從整體上考慮問題,并建議用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觀點,用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來研究整體性問題。今天我們重新研究整體性問題,應遵循錢老指出的這一思路。對整體性的認識有著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有過爭論,因而本文又將從整體觀的認識史談起。
  
                 1、古代東西方的整體觀
  
  1.1 中國傳統文化中整體觀的表述
  在中國浩瀚的古文化寶庫中,關于整體性問題有著許多對今天很有啟迪的見解。中國古代把整體稱之為“一”,故理解時我們又把“一”轉換為整體。《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這里的“道”既指宇宙的本體、總根,又包含萬事萬物產生、發展的總法則。這里的“一”泛指宇宙原初混沌態的整體。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39章)“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22章)這里的“一”又指“道”,指支配宇宙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道德經》關于“道”與“一”的概念交叉使用,而“一”體現著雙重含義。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黃帝經》一書,在“一”與“道”的見解上有著極為精辟的論述。《黃帝經》說:“一為道本”,“一者,道之本也”(13章正亂)。“一之解,察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17章成法)故“知一之至,遠近之稽”,“一以趨化,少以知多”。(17章成法)“萬物之多,皆閱一空”。(17章成法)這里的“一”非常明顯是指整體規律性,即普遍規律。把握整體性,就可以知道部分,這就是我國古代整體思維方法論。
  墨子(公元前479年-公元前381年)就以“一”和“眾”或“多”作為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來認識。他說:“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沉”。(《墨子》)卷三“尚同中第十二”)即天子的“一”統一了天下百義,天子以其“一”體現治理社會唯一宗旨的整體性。后來,荀況(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年)則以“一”和“分”來表述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他用“群居和一之道”來表明群體整體與個體的協調,以發揮“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在他看來,社會群體通過分工而各得其所,從而在整體上實現“群居和一”以發揮整體性功能,并稱之“多力”以致強。荀況的整體觀還包含整體進化思想。他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禮論》)“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這是樸素自然觀對宇宙從混沌態到人、從低級到高級不同進化層次的整體性的概括,可以說是關于自然系統整體性的進化論。
  中國古代整體觀也包含整體的無限性及天人合一思想。惠施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莊子·天下》)這是“一”的無限大與無限小的辯證法表述。莊子也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又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中國古代在萬物一元觀念的基礎上認識事物。中醫把人的臟腑、經絡、筋骨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辨癥,把人體與自然界看作一個相通的整體,把關于自然界的五行、陰陽概念運用于研究病理。孫子兵法把“道、天、地、將、法”作為整體研究軍事問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更闡發了“春秋大一統”的政治宗旨。河圖、絡出、太極、八卦,都是樸素的宇宙整體模型,對中國儒、釋、道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而古代工程中,如都江堰,更是關于整體的分解與協調方法的杰出運用。
 
  1.2 西方古代文化中整體觀的表述
  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就認為, “存在”才是真實的,他用“存在”概念代替他的老師色諾芬尼的神是永恒的概念。什么是存在?他說:“存在不生不滅,它是整體、唯一的不動。”認為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個整體。〔2〕在《巴門尼德篇》中的第2部分,巴門尼德探討了“一”和“存在”的關系,認為“一”如果和“存在”分離,則“一”是孤立的,如果“一”和“存在”結合,則“一”就是“多”。由此他用“一”來表征不同層次的存在的整體性,與中國古代的先哲類同。
  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認為自然界任何“'實在的東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數學和諧。”“這種數學和諧的知識是洞察宇宙的基本結構的知識。”〔3 〕是他第一個提出存在(也即巴門尼德理解的“整體”、“一”——筆者注)的基本結構可以用數學和諧來表述的獨特見解。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認為,“這個世界對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并描述了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稱之為“邏各斯”,恩格斯、列寧都給予極高評價。
  恩格斯對古代的整體觀曾評價說,“在希臘人那里——正因為他們還沒有進步到對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被當作一個整體而從總的方面來觀察,自然現象的總聯系還沒有在細節方面得到證明,這種聯系對希臘人來說是直接的直觀的結果。”〔4 〕這段分析也同樣切合中國古代整體觀。總之,古代整體觀的直觀性、猜測性在東西方都有共性,其中包含著整體的層次性、無限性、進化性、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等許多天才的見解,而亞里士多德的整體非加和性尤為深刻,這些都是后來直到現在整體觀發展的基礎。
  近代科學是在古代整體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逐步學會運用實驗、數學、邏輯工具,從細節上分析證明,才走上近代自然科學的道路。中國則保持古代自然整體觀,注重協調人天關系,注重實用目的,未能運用實驗、數學、邏輯工具而通向理論自然科學,走了與西方不同的道路。但許多深邃、獨到的見解,如能進一步發掘,又極可能成為未來科學的新生長點。
 
  1.3 十五至十九世紀的整體觀
  15世紀以后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其整體觀的代表人物首先應講到牛頓。牛頓在用經驗解釋的力學公理系統與天體運動和地上物體運動之間,建立了廣泛的一致的關系〔3〕,牛頓在論宇宙系統時, 運用幾何學和微積分作為系統分析的工具,開創了自然哲學從整體觀的定性研究通向自然科學整體規律定量研究的新時代。但牛頓在作哲學結論時,則認為根據神學的理由,自從宇宙從虛無中被上帝創造出來以后,必定有一個大容器,里面分布著創造物。他提出絕對空間是造物主“散發的結果”,是“整個存在的配置”。并指責笛卡兒關于廣延性與物體為同一的看法是提供了一條通往無神論的道路。〔3〕在整體觀上則向神學倒退了。
  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雖認為世界是事物復合的整體,但“復合物不是別的東西,只是一些單純物的一個堆積或聚集”,這些單純物就是“單子”,他理解的整體就是“單子”的機械堆積,〔1 〕這是典型的機械整體觀。拉美特里把人也當作機器,用機械運動規律來說明包括人在內的生命運動規律,機械整體觀的實質在于把一切都歸結為機械加和的整體。
  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進化論、細胞學、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三大發明,對機械論有了根本的突破,在整體觀上,就是突破了那種僅僅作為簡單集合體的機械見解,還發現了整體的進化論,即整體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宇宙自然系統各組成部分的相通性,即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相互轉化的可能性;以及整體系統中的守恒性,其前提是封閉的體系。在門捷列夫周期表中,又表明沒有絕對封閉的元素,元素也可以轉化。化學的進展表明整體中各要素的結合或互換還能形成新的整體化合物。地質學、生物學、物理學與化學、以至天文學更表明整體中的層次性,這些已不再是猜測,而已是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然科學的證明。
  19世紀對整體辯證法研究最早的則是黑格爾。他認為從自然界到精神世界,都是多方面聯系著的整體,如一朵花,具有香味、形狀、顏色,但這朵花不是這些性質的機械湊合和堆積,而是體現著這朵花的整體性質,因為這些具體的性質彼此間是不可分割地、內在地、必然地聯系著的。黑格爾對整體的辯證理解與機械論整體觀劃清了界限,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種思想革命,但他的辯證整體觀是以客觀唯心論為前提,仍是頭腳倒立的。黑格爾的整體觀概括起來有:
  1.3.1 整體的獨立性。他說:“整體,是構成自在自為之有的世界的獨立性。”〔5〕
  1.3.2 獨立的相對性。他說,“整體是獨立物,部分只是這個統一的環節,但部分也同樣是獨立物,而它們的反思的統一只是一個環節,每一個在其獨立性中都完全是相對于他物的東西。”〔5〕
  1.3.3 整體的有機性。他說:“部分只是在整體中才具有獨立性,但整體同時又是不同于部分的獨立性。因此,整體和部分是互為條件的。”〔5〕整體中部分的內在的、必然的、互為條件的聯系, 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全體,包含很多的階段和環節在它自身內。”〔6〕可見,在懷特海有機哲學提出之前將近一個世紀,黑格爾就已充分表達了他的整體有機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辯證唯物論角度闡發了整體辯證法,又使整體觀提到新的高度。
  恩格斯強調了“存在”整體性的第一性。在《反杜林論》中,他批駁杜林關于存在統一性的唯心論觀點。在杜林看來,被思考的存在、世界概念是統一的,所以現實的存在、現實的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就是一種顛倒。恩格斯指出“思維,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話,只能把這樣一種意識的要素綜合為一個統一體,在這種意識的要素或它們的現實原型中,這個統一體以前就已經存在了。”〔7〕
  恩格斯強調動態的自然界的整體性。他說,“和我們相接觸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而我們在這里所理解的物體,是指所有的物質的存在,從星球到原子,……這些物體是互相聯系這一事實就包括了,它們是互相作用著的,并且物體的這種相互作用正是運動。”〔4〕
  恩格斯強調辯證整體觀的方法論意義。事物之間正是由于存在這種整體性的關聯性和動態性,因而如果我們抓不住總的聯系,老是拘束在形而上學思維的片面性之中,我們就會糾纏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之中。”〔4〕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運用辯證整體觀來觀察現實社會。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他從事物的整體性角度指出了人存在的共性, 概括了人的社會整體性實質。馬克思運用整體觀研究社會結構時指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和工廠的內部結構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說社會也有它的分工。”〔8〕他具體分析了社會整體與部分的辯證法, 在《資本論》一版序言中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這里必須說明的一點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抹煞人的自然屬性的整體研究,只是由于18世紀以后,對自然界的認識才開始取得科學的形式,關于“自然底人的本質”或換個說法:“人底自然的本質”〔8〕的理解還未提到日程。 馬克思因而說道:“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象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9 〕人的自然本質的整體性只能靠自然科學關于人的研究來回答,研究獲得多大進展,我們也將達到相應的認識程度。
  
               2、當代整體思維的論爭與發展
  
  2.1 二十世紀之初的論爭
  貝塔朗菲的系統論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 世紀米利都學派那里。而古希臘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亞里士多德的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的總和的思想,被貝塔朗菲稱為基本的系統問題的一種表述,這一點前面已評述過了。對他直接影響的思想來源則是機體論。
  貝塔朗菲是從研究理論生物學開始他的科學活動的。本世紀20年代,生物學領域的機械論與活力論存在激烈爭論,生物學的機械論運用分析方法把生命現象還原為物理化學過程,但最終難于回答復雜生命現象的原因。活力論則抓住機械論這一弱點,把生命現象歸結為機體內存在一種超自然的外來賦予的神秘活力。德國生物學家杜里舒在世紀之初作過一次海膽胚胎實驗,一個海膽胚胎分割為二,會發育為二個海膽,而二個胚胎結合一起,卻會發育為一個新的海膽,認為用機械論觀點無法解釋,只能用靈魂之類的活力論來解釋。
  1925年,英國哲學家懷特海主張用機體論代替活力論和機械論,認為把生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解釋生命現象。貝塔朗菲接受了機體論綱領,他說:“機體綱領是爾后著名普通系統論的萌芽。”〔10〕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所體現的整體觀概括地說有這樣幾點。
  2.1.1 強調“一般系統論就是對'整體’和'整體性’的科學探索”,〔11〕或者說,“一般系統論是關于'整體’的一般科學,”“是一門數理邏輯學科”,“在此之前整體被人們看作是一個不明確的、模糊的和半形而上學的概念。”〔12〕
  2.1.2 貝塔朗菲把生命現象作為動態的整體——組織起來的復合體的特征。他說,“復合體的特征與其要素相比似乎是'新加的’或'突現的’。”即“組合性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來解釋。”〔11〕生命現象是生物整體的組織特征,生命一旦解體,則生命現象的整體特征就瓦解,從而與活力論這種非科學解釋劃清界限。
  2.1.3 這種系統整體觀念的建立是思維方式與方法論的重新定向。貝塔朗菲說,“在一切知識領域中運用'整體’或'系統’概念來處理復雜性問題。這就意味著科學思維基本方向的轉變”〔11〕。
  2.1.4 現代科學所需要的這種系統整體方法論是非線性的。他說“一個系統或'有組織的復合體’可被定義為存在著'強相互作用’(拉波波特,1966年)或'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西蒙,1965年),即非線性的。因而,系統論的方法論問題比經典科學的分析——累加問題更有普遍性。”〔11〕從而與機械論的方法論相區別。
  這是世紀之初整體觀的爭論和系統論的整體觀形成的基本概況。貝塔朗菲這些基本見解現在看來仍是正確的。
  本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崛起的結構主義哲學思潮也探討過整體性問題,他們把認識對象的整體作為部分之間存在通訊關聯的結構整體來認識〔12〕,也即是把信息作為組織層次上各組成部分關聯的中介來理解。他們認為整體性體現著不同于部分的組成規律。“這些規律把不同于各種成分所有的種種性質的整體性質賦予作為全體的全體。”〔13〕而整體結構組成律必須滿足轉換規則,〔13〕認為部分之間遵循規則的互相轉換和調節,則是結構作為整體存在的發展的保證,并稱之為“自身的調整性”,從生物體到社會群體莫不如此。這是對系統整體性與結構關聯性有拓展意義的研究。
 
  2.2 極權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系統整體論
  1991年以來,《哲學譯叢》發過邦格M1988 年對整體論的否定文章。1994年又發過邦格的另文,對整體主義(集體主義)缺陷的分析〔4,15〕。邦格是國際上知名的學者,但他對整體論所作的籠統的批判卻是不能同意的。邦格認為,系統論不是系統哲學,系統哲學是舊整體論。他說,“系統論——請不要把它與流行的'系統哲學’相混淆,后者只不過是舊整體論的翻新。”“當今社會科學家都避開極端的整體論和個體論”,在他看來,“整體論的觀點——它成為傳統的極權主義的基礎”。1994年翻譯過來的文章中更明確地說,“整體主義是傳統的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和共產主義的哲學基礎。”因而他提出用系統主義取代個人主義及取代集體主義的觀點。
  本文認為,不能把系統論與整體論對立起來,更不能把整體論與極權主義劃上等號。本文上面已經述及,貝塔朗菲多次提到系統論也是整體論,并認為自己的系統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見解類同。馬克思主義堅持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辯證整體論,在社會問題分析上,是個人與集體統一的集體主義,從系統角度說,也是系統整體論。但邦格卻把整體論=整體主義=共產主義=極權主義,這是不能茍同的。右派和法西斯的極權主義宣揚獨裁與專制,這與辯證整體論是不能混淆的。我們所說的整體論的實質在于把整體當作由一定要素構成的有機結構整體,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有機的、辯證的,整體的性質、整體規律決不是個體的質和個體規律加和的結果,而是個體的質和規律的非加和的質的飛躍。這與以個別人物的獨裁代替整體、主宰整體的極權性質風馬牛不相及。邦格的另一個看法是把社會主義(不是法西斯式的社會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看成只講集體或整體,不講個人。但實際上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是集體與個人的辯證統一,決不是絕對對立關系。至于以往社會主義國家中出現過某些個人崇拜,以及忽略個人利益的現象,應承認確也有之,但那決不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整體論的本質,最多只能說是被歪曲了的、錯誤的東西,實質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不僅不是極權,而是更反對極權,共產主義不僅不反對個人利益,而是反對忽視個人利益,這一點可能是由于斯大林式的某些錯誤而使西方一些學者把共產主義曲解為極權主義了。
  至于邦格把系統哲學等同于舊整體論,這種見解也不確切。迄今為止,貝塔朗菲、拉茲洛等系統論學者都探討過系統哲學,基本上都是辯證的系統整體觀。如果邦格所指的是形而上學整體論,則另當別論,但機械觀決不是現代的系統哲學,如果不是文章翻譯之誤,則邦格的觀點就過于含混了。
  當前也有人認為計劃經濟是一種全益性預設,其理論基礎是整體論,這也是不當的。計劃經濟全益性預設的理論基礎是平均主義,這種理論不講差別,力圖把社會改造為平均利益的經濟模式,是形而上學之見,決不是系統整體論。我們不能籠統地、簡單地把平均主義歸結為整體論,充其量也只能是機械整體論。因而,我們必須對形而上學整體論及設定其他內涵的形形色色“整體論”予以剖析,不能把它們與辯證系統整體論混為一談。
  
              3、復雜系統整體性探索展示的新方法論
  
  3.1 當代復雜系統整體思維的態勢
  當代科學在不斷分化,但分化是以相關學科之間的關聯綜合為前提,事物之間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存在系統聯系。現在從基礎科學、工程技術到哲學社會科學都面臨新的綜合,正如拉波波特所說:“每一事物都同每一其他事物相關聯。這一論斷如此籠統,似乎空空洞洞,然而正是得出這普遍相互關聯原理,才把科學思想和道德哲學兩方面的長處充分發揮出來了。它為人類的整合指出了道路。”〔16〕現代新學科不斷出現,邊緣學科、交叉學科、跨界學科、橫向學科,都帶有綜合性,都體現學科之間的關聯發展,體現科學思維與科學理論體系的整體化趨勢,深刻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內在統一性認識的增強。在整體思維態勢的發展中,從主觀特征、重點及劃界上大體有下面幾個特點和問題。
  3.1.1 整體化的主觀特征首先表現在本世紀來兩大類學科科學方法的交叉融合。本世紀之前,人文與理工兩大類學科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別,理工科學注重精確性、嚴密性,實驗可重復性,而社會科學要運用理工科學的方法研究復雜社會現象是行不通的,只能是定性研究,調查研究,運用歸納法、演繹法、比較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地去判斷和作出結論。本世紀復雜性研究表明,自然科學面臨復雜系統模糊性對象問題在增加,意味著絕對精確度相對降低。社會科學則相反,愈來愈多地應用計算機和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去研究復雜社會問題,量化程度在增加,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模糊性在相對降低。如人口研究、思維科學、“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學科的探索, 已很難對它們作絕對的學科歸屬,而是典型的兩大類學科的融合。與學科整體化類似,社會建制的整體化,大科學體系的出現等均表明,正是科學方法的融合和統一又影響到社會實踐的整體化趨勢。
  3.1.2 整體化又一主觀特征突出地反映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的出現,那就是通過系統綜合達到創新,這已成為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種主要思維方式。可以說,20世紀是綜合創造型起主導作用的世紀。綜合創新之所以可能,其機理在于系統的整體綜合體現整體的非加和性,一旦系統發生綜合的整體效應,出現新質、新結構功能、新規律性,也就體現了創新性。現在各國發展戰略均重點考慮如何提高綜合國力,為此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改善整體布局,制定綜合發展戰略,這正是時代的新思維特征。即烏杰所說的:“用整體思維認識世界。”〔17〕
  3.1.3 學術界比以往更注重社會復雜系統整體性研究。美國未來學家、社會學家貝爾認為戰后西方社會面對復雜的現實,人類學與社會學在整體論觀點指導下有三個主要研究問題,即第一,文化與個性關系,用文化的整體論原則來描述各種不同文化;第二,結構與功能關系,即從社會整體觀角度研究當代生產方式;第三,社會政策整體觀,即政策問題涉及社會指標、社會預測、社會評價的整體研究。〔18〕也有的學者把復雜的系統整體問題區分為縱向整體化與橫向整體化。前者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這一縱向視線展開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關聯研究;后者如跨課題、跨學科、跨大類的橫向視線展開關聯研究,以至其他主體關聯、比較關聯、前程關聯等去探索復雜系統整體性。
  3.1.4 整體化態勢強調主導論。整體論不是萬能論,不能代替構成論,它強調的是有機的構成論,部分與整體的統一論,強調整體化的主導論。80年代初曾有蘇聯學者講到整體化是占主導地位的現代思維。〔19〕肯定這一見解不等于說跨部門研究不要界限,而在于強調破除學科之間的門戶之見,這可以說是對主導性的一個理解。主導性的另一理解是由于整體性是系統的主要特征,因而對部分則占主導地位。〔20〕筆者的理解是,系統的整體性制約著構成系統各部分的基本行為方式,從而使系統有機性得以保持、持續地發展。或者說,實現動態平衡。在系統從一種結構等級轉化為另一種結構等級或向更高等級過渡時,整體性的調整、變革、突變、創新,對各子系統構成要素仍起主導作用,系統發生根本性質變,則意味著舊整體性的瓦解和新整體性的形成。用哈肯的支配原理來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參量屬慢變參量,將起著對快變參量的主導作用。
  3.1.5 系統整體性不是全息論。近年來有人從全息照相、耳針、年輪等研究中發現了整體的部分包含了整體的信息而得出全息律的結論。系統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整體的有機部分,“有機”意味著任何系統的部分都包含系統整體的屬性,存在作為整體的部分的內在根據,否則不成為整體的部分,如果僅限于這一意義來表示“全息”是可以的。但現在的“全息”觀認為凡部分都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包括結構、功能和運行過程的一切變化信息,這就靠不住了。“全息”一詞來自全息照相,它僅限于記錄、攝下物體反射或透射光波中的全部信息,并不包含物體組成及運行過程其他信息。復雜系統運行過程由于環境隨機因素的相干作用,微漲落會導致巨漲落,在混沌學那里,屬于初值敏感性問題。有人估算,一臺由宇宙間存在的原子數一樣多的晶體管所組成的計算機,也只能提前精確預測大約14天的天氣變化,而這又是不現實的。復雜系統包含著眾多的以至無限的自由度信息,即使把握住其基本的慢變參量,充其量也只能預測趨勢,所以“全息”是不全的。好比一個齒輪或螺絲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器的規模、性質、用途和精密度。但不能反映機器的全部技術信息,況且零件還有通用件與專用件之別。在機器中,不同組合又有不同功能,其整體信息是其部分包容不了的,所以部分雖存在整體的信息,但部分又不能蘊含整體的全部信息,這正是整體高于部分之所在。認為在部分中可以取得整體的全部信息的“全息論”,只能是一種簡單、幼稚的機械觀,是一種謬誤,決不是系統整體論。
 
  3.2 開放復雜巨系統研究的方法論
  現代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已愈來愈涉及自然界、人自身及人類社會這類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整體性研究。也即愈來愈涉及非線性,特別是混沌問題。系統科學和各門基礎科學的前沿,都共同在探索復雜性。
  錢學森等所提出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著重于對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整體研究,著重于溝通系統科學與人工智能兩大領域,旨在推動理論探索與操作應用相結合。當前正在形成一種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其基本點是把復雜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在他們的文章中,引用了普朗克一段深刻的論述:“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于事物本身,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從物理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的連續的鏈條。這是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21〕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的研究,正是開拓把握這一整體鏈條的途徑、原則與方法。而任何科學方法論的新突破,又將開辟嶄新的科學新時代!
  總之,當前系統科學各個基礎研究領域,從一般系統論到混沌學,其實都在探索復雜系統整體性研究的新方法論,這對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發展也將是導向性的。當代科學方法論的探索、創新與根本突破,已顯現了即將到來的21世紀生機蓬勃的新曙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象棋系統論:一般系統論簡介
中醫整體觀與系統論整體性原理的區別
關系”實在:系統科學的本體論根基
第六章醫學發展的科學技術背景(目錄)
楊鴻智:學習《復雜》理論的說明 - 楊鴻智的后現代理論醫學博客 - 國科社區-國家科技成果...
哲論五篇(一):系統論與唯物辯證法的結合統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桂林市| 荣成市| 诸城市| 阳新县| 平泉县| 苏尼特右旗| 武穴市| 东兴市| 千阳县| 东港市| 汝州市| 曲阜市| 临朐县| 东台市| 澎湖县| 崇义县| 威海市| 晋城| 太仆寺旗| 农安县| 航空| 泸溪县| 韩城市| 波密县| 稻城县| 乌拉特中旗| 鲁甸县| 凤庆县| 汶川县| 乌兰县| 图片| 义马市| 宁德市| 彰化市| 甘谷县| 扶沟县| 呼和浩特市| 米泉市| 山丹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