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哲學

哲思學意· 2015-11-21 21:33


人工智能:通常略作“AI”。指使機器用程序來完成人類使用其智力來完成的任務并用計算機來模擬人類思維和問題解決。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繞過腦與身來達到對人類理智的全面理解。其思想可以追溯于圖靈的智能機。1956年,H.西蒙等人設計出了被稱為“邏輯理論家”的第一個AI程序,它能夠自己證明《數學原理》中前52個定理中的38個。如今,Al已發展為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中的―個研究、應用和教育的領域,它專門研究像新的程序語言、推理與問題解決的方法、視覺識別及專家系統這樣的問題。早期的AI避免人的心理模型,但這一方針由于聯結主義的發展而得到改變,這個聯結主義的發展是以大腦的工作原理為基礎的。在聯結主義中,包括學習在內的復雜功能包含著沿著在大量簡單元件之間所形成的通路進行的信息傳遞。Al試圖借助于符號操作來幫助人類理解人的智力過程,因此它提出了在什么條件下我們才有理由將心的狀態歸之于一個純粹的物理系統的問題。它對于認知科學和心的哲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強AI論”與“弱AI論”之間 有一個區分。那個弱的論點只是認為,計算機程序有助于理解人的心的狀態。這一點得到了廣 泛的接受。那個強的觀點則聲稱計算機的“心”例示了人的心理過程。這一論點頗有爭議。塞爾論證指出,與人不同的是,機器對符號的句法操作并不伴隨著對符號意義的語義理解。
“人工智能不是關于計算機的研究,而是關于思想與行為中的智力的研究。計算機是它的工具,因為其理論被表達為使得機器做人需要智力才能做的事的計算機程序。”
——博登:《人工智能與自然人》,1977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