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研討、展示、檢測”教學模式
基本步驟:
1、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或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操作指導】
導入新課要自然流暢、簡明,可通過生活實例、社會熱點、幽默故事、名人典故、音像資料、實驗操作等途徑,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2、依據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以及學校教學條件,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自學提綱和自學指導。可利用遠教設備、多媒體、幻燈、小黑板、自印學案等。也可在黑板上隨時整理自學提綱,自學提綱或學案均應包含鞏固訓練題和達標檢測題。
【操作指導】
(1)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認識規律、知識水平,科學確定自學提綱或學案。學案是整個教學模式的核心,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教師要重視學案的設計和運用。其中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啟迪性,表述要簡明、難易適中。如果學生基礎較好,則問題的設置跨度要大一些,反之,對基礎薄弱的班級,則要減緩問題設置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具有成功的體驗。自學提綱的呈現可以一次性整體出示,也可以分層次出示。
(2)自學指導要明確具體,讓學生明確三個問題,一是明確本次自學的內容和范圍,有時一節課需要進行幾次自學,為防止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每次自學內容不宜過多。二是明確自學方法,如默讀、朗讀、查資料、邊看邊思考、邊看書邊動手操作等。三是明確自學要求,即用多長時間,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要求等。
(3)初、高中階段可使用學案進行教學。要發揮教師集體智慧,共同確定教學方案,并提前印發給學生預習,以減少課堂自學和討論的時間。
(4)鞏固訓練題和達標檢測題的設計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題量適度,題型多樣。
3、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自學,獨立思考探究。
4、自學小結: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解決,又產生和發現了哪些新的疑問,要求學生自我小結,反思和整理,為下一環節的實施做好準備。
5、教師觀察全班學生學習動態,并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了解自學情況。
【操作指導】
學生自學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加強督查,對自學方法得當、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及時表揚和鼓勵;要重點巡視學困生的自學情況,對其自學時提出的疑難和困惑,教師可通過點撥、啟發、提示等方法給予幫助,使其增強自學信心。
基本步驟:
1、開展小組研討,每個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前后桌同學相向而坐。
【操作指導】
學習小組的合理劃分是確保合作探究有效進行的重要條件。因此,要科學劃定學習小組,做到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合理搭配,各學科要選擇一名優秀生任組長。
2、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開展討論,帶頭交流自學成果,并對本組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和自學提綱中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通過討論爭辯、各抒己見,使全組同學逐步達成共識。通過小組研討仍不能解決的個別問題,要求同學們記錄下來。
【操作指導】
小組研討的基本程序是:①小組長組織和引導本組同學進入學習狀態。②組長帶頭交流自學成果并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③對一些理解不透和沒有把握的問題開展討論,合作探究。④對不能攻破的少數問題和疑點做好記錄。
3、教師要巡回傾聽各組討論情況,掌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和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發現教學資源,并可參與到同學們的討論中來。
【操作指導】
教師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時,對思維受阻,研討沒有進入狀態的小組,教師要給予鼓勵、引導和幫助,并可參與其中。研討不要流于形式,小組研討的問題一定是學生自學難以解決的問題。研討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而定。
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代表對學案(自學提綱)中的問題的解答進行展示。
展示形式:口答、朗讀、背誦、演板、講解、表演、實物投影等。
【操作指導】
展示環節是通過課堂互動,生成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一環。教師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展示的學生面要寬,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要有針對性的利用所發現的教學資源。
(2)賞識評價。學生解決問題正確或基本正確教師一定給予積極的、肯定的評價,以激勵學生敢于發言、勇于發言,使學生有成功的感受。要側重于對小組的評價,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發學生兵教兵的自覺性。
(3)追問。幾種情況教師都需要追問,一是學生解決問題本來是很好的,為了使全班學生都弄清楚、搞明白,可擇其要點追問;二是學生解決問題不圓滿或某處出現了錯誤,可提出針對性的問題追問,使其解決圓滿或糾正錯誤;三是如果學生解決問題受阻可提出搭橋式問題追問,引導學生完成問題的解決。
(4)展示環節要注意課堂的有效性,詳略要得當。如演板可在第二環節中穿插先進行,展示環節再點評。
(5)歸納、提升、總結規律,為達到拓展與深化知識的目的,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提出有創意、有價值的深層次問題進行研討。
按照教學目標精心選編達標訓練題,以檢測學生達標程度。
【操作指導】
(1)達標訓練題要體現分層學習,即所有學生都必作的基本題目和拓展、探究性的選作題目,只要學生將基本題目全作對了,就算滿分。
(2)檢測允許討論,當堂糾錯,當堂完成。
(3)教師評閱以糾錯后的解答為根據。
【說明】
1、此教學法適應于高中、初中及小學中高年級的各個學科。
2、推行本教學法時,各科教師在具體環節中要結合學科實際,突出學科特點。要積極探索復習課和講評課的教學模式。如:作文講評、試卷講評可變換為“自糾——研討——展示”幾個環節。
3、“自學、研討、展示、檢測”四環節一般在一節課中完成,也可根據學科特點、教材情況進行單元學習,整合為“自學課”、“研討課”、“展示課”、“檢測課”四課型。
4、本教學法只是為推進全縣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參照模式,廣大教師在實踐中要大膽探索,本著“遵循與創新”并舉的原則,從而達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