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解讀與系統分析
李亦菲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把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育納入思想品德教育(簡稱德育)之中,并將它與學科教學區分出來,形成學科教學和品德教育兩條線。在這一格局下,各學科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多以知識與技能為主,雖然也包含了“態度”這一要素,但主要局限于“五愛”的范圍,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后改為“愛社會主義”),并且表述過于抽象,在教學中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實。
在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科教學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大部分學科都采用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表述(在修訂的課程標準中,改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數學、英語和品德與生活三個學科采用了“情感與態度”的表述,品德與生活學科增加了“行為與習慣”,小學科學課增加了“科學技術與社會”,初中科學課程增加了“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解讀》(《新課程研究》,2004年第7期)一文中,李長吉將義務教育階段的18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概括為3個類別、13個維度、80個項目,具體如下:(1)關乎內心品性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自信獨立、健康高雅、熱情樂觀、嚴謹求實、持之以恒5個方面,涉及28個項目,出現總頻次為88次;(2)關乎周圍世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熱愛祖國、關切社會、珍愛自然、尊重多元4個方面,涉及24個項目,出現總頻次為106次;(3)關乎處世方略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樂群合作、好奇求知、主動進取、崇尚科學4個方面,涉及28個項目,出現總頻次為119次。
顯然,這一分析試圖從“個體自我”、“外部世界”、“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三個角度梳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內容。問題在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建立在個體與對象的關系基礎之上的,并不存在脫離個體與對象關系的自我、外部世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基于這一認識,可以從個體與對象的關系這一角度,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13個維度分為個體與自我、個體與自然、個體與社會三個方面(見表1)。
表1 從個體與對象的關系角度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行分類
個體與自我 | 個體與自然 | 個體與社會 |
自信獨立、主動進取、健康高雅、嚴謹求實、持之以恒 | 珍愛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學 | 熱情樂觀、樂群合作、熱愛祖國、關切社會、尊重多元、 |
以上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分析是綜合各個學科的內容進行的,從單個學科來看,大部分學科《課程標準》所設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都缺乏良好的結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一些學科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陳述過于籠統,如“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2)一些學科設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集中于學科學習,忽略了學科的研究對象以及學科知識體系等,并在內容上與學習方法和策略交叉重疊;(3)一些學科沒有處理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之間的關系,要么過于強調情感態度目標,使目標流于行為說教;要么過于強調價值觀目標,使目標流于知識灌輸。
本文將介紹情感教育目標體系的系統建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概念辨析,并從個體與對象關系的視角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內容進行系統分析。
一、對情感教育目標體系的系統建構
1.結構--建構法
結構—建構法將情感教育的目標分析為一個由內容、形式、功能組成的三維結構,并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對情感的發展提出要求,旨在克服傳統建構目標只從內容一維考慮的簡單化、籠統化的傾向。其中,內容維度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個方面;形式維度指特定內容在情感反應方式和表現方式上的特征,如:情感狀態—情感特質—性格泛化,感覺水平—概念水平—反思概念水平,形象加工—具象加工—抽象加工等;功能維度指情感能力,主要有移情能力、情緒辨認能力、情感調控能力、體驗理解能力、自我愿望能力等。
2.時相—建構法
時相—建構法依據時間運行軌跡和人的生命成長軌跡構建目標體系,旨在尊重人的情感發展的內在時相運動規律,科學地區分教育的不同階段,把握住教育的關鍵期。具體說,可以按照兒童期、少年期、青年前期三大年齡段,對情感教育的目標進行系統設計。
3.關系—建構法
世界是一個處在多種聯系中的文化世界,而一切的聯系都與個人相聯系,因此,情感教育目標的關系--建構原則就是要找出個人在世界中的基本關系系列。按照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可以將個體與世界的關系分為五大系列,即:人與自然、人與操作對象、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并根據這五個系列建構情感教育目標。
從結構、時相、關系三個角度建構情感教育的目標體系,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情感教育目標的認識,對理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內涵與外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概念辨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整合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因素,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在結構上更加復雜。為了全面、系統地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準確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含義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從整體上把握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情感”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在《情感教育論綱》一書中,朱小蔓指出:“本書所使用的‘情感’術語,相當于情緒心理學的‘感情’(affect)術語,即人的區別于認識活動、有特定的主觀體驗和外顯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的或社會的)相聯系的感情反映,它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綜合過程,既有情緒的含義,也有情感的含義。” 根據這一界定,情感不僅包括主要基于自然需要的各種基本情緒,如喜、怒、哀、惡、懼等;而且也包括主要基于社會需要各種社會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等。從情感教育的角度來看,重點關注基于社會需要的各種社會情感。
在心理學理論中,態度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心理成分構成有機整體。其中,認知成分是指個體對特定的人、事物或觀念的認識和信念;情感成分是個體對特定的人、事物或觀念的感情或情緒反應;行為成分是個體對特定的人、事物或觀念的反應傾向。
從認知成分的角度來看,態度并不是個體對特定的人、事物或觀念的臨時認識,而是個體對特定對象的一種較為持久而又一致的穩定認識,這種認識的總和,就構成一個人的價值觀,表現為個體的自我意識或信念,并形成穩定的人格特征。從知識類型的角度看,價值觀建立在個人關于自我的知識的基礎之上,因此,價值觀具有元認知知識的特性。作為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價值觀是個體在生命成長歷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并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基于以上分析,在構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三個要素中,“情感”主要涉及內心體驗的性質和心理基礎,與個體的各種需要密切相關;“態度”主要涉及個體與世界的關系,并以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為基礎,表現為特定的行為傾向;“價值觀”則是在生命成長歷程中發展起來的對各類對象的穩定的價值判斷,與態度中的認知因素相關聯。由此看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以個體與世界的關系為基礎,圍繞態度的三種成分整合起來的,其中,“情感”通過情感成分被整合進來,“價值觀”通過認知成分被整合進來,而“態度”自身則在情感和價值觀的綜合引導下,通過具體的行為傾向表現出來。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作者從教育目標分類學的“知識類型-認知過程”二維結構模型解讀了“知識與技能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具體說,“知識與技能目標”被解讀為“個體對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進行記憶、理解、應用等剛性加工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被解讀為“個體利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柔性過程對各種知識進行加工的能力,以及影響自身的認識、理解、應用等剛性過程的能力”。那么,對于根據以上定義界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又如何從利用教育目標分類學的二維結構模型來解讀呢?
在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解讀中,只考慮了知識類型和個體對知識的認知過程,既沒有考慮知識所涉及的對象,也沒有考慮個體對這些對象及相關任務的價值判斷、情感反映和行為傾向,而這正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考慮的內容。根據以上分析,各學科的知識所涉及的對象包括自然事物、人造事物、他人、社會、自我五個方面,而個體對這些對象的價值判斷、情感反應和行為傾向是圍繞個體與這些對象之間的關系發展起來的。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針對自然事物、人造事物、他人、社會、自我五類對象,圍繞態度的三種成分(情感成分、認知成分、行為成為)來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即:以個體、社會需要為基礎,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各種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的,并反過來對這種關系產生影響的動力系統,是由情感(情感成分)、價值觀(認知成分)、態度(行為成分)三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圖1)。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具體內容
根據情感目標體系的結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定義,可以從“關系”和“內容”兩個維度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內容進行分析。在關系維度上,包括個體與自然(N)、個體與人造事物(A)、個體與他人(O)、個體與社會(S)、個體與自我(E)五個方面的關系;在內容維度上,包括情緒與情感(S)、價值判斷(V)、行為傾向(P)三個方面的內容。
按照“關系—內容”模型,可以根據5類關系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分解為5種類型,每種類型的目標又可以根據內容從情感、價值觀、態度3個角度進行分。這樣,就可以將5種關系對象與3種情感內容相結合,建立起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關系-內容”二維分類系統(表2)。
表2
| 情感體驗(S) | 價值判斷(V) | 行為傾向(P) |
個體與自然物(N) | | | |
個體與人造物(A) | | | |
個體與他人(O) | | | |
個體與社會(S) | | | |
個體與自我(E) | | | |
下面,以朱小蔓利用“關系--建構法”建構的情感教育的目標為參考,并結合新課程各學科《課程標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界定,分別對這15種分目標的要求簡要說明如下(表3)。
表3
關系 | 內容 | 具體說明 |
個體與自然物(N) | 情感體驗(S) | 愛護自然界中人以外的一切生物,把人-生物和人-自然作為道德共同體而傾注關心、憐惜與愛的情感。 熱愛大自然,培養與自然美好的一體感、協調感與眷念之情。 |
價值判斷(V) | 欣賞自然界中優美、和諧與崇高的事物。 尊重生命,對自然界及其生物具有感謝之心。 | |
行為傾向(P) | 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 樹立資源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反對對自然的破壞、掠奪與征服。 | |
個體與人造物(A) | 情感體驗(S) | 培養對人造事物的認識、探索的興趣。 培養對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 |
價值判斷(V) | 對人造事物的特征、秩序具有尊重甚至敬畏之情。 挖掘人造事物的多方面的意義,把握和擁有存在的具體性、多樣性。 認識到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既對人類社會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 | |
行為傾向(P) | 在操作過程中嚴肅、認真、細致、不草率行事,不急功近利。 具有堅強的意志,能夠克服困難,執著、頑強地進行操作。 | |
個體與他人(O) | 情感體驗(S) | 以正確的情感應答方式建立對他人的依戀感、安全感和信賴感。 識別、判斷、體察他人的情緒、情感,對他人有感情移入,有同感和同情心。 減少攻擊心理,有仁慈、寬容和體諒之心。 |
價值判斷(V) | 保留和珍惜人類本性上與他人相關聯的自然感受。 尊重他人的權利,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和內心世界。 對本人違背道德的行為有羞恥心,對傷害他人有內疚感。 | |
行為傾向(P) | 培養與人友好、合作共事的和諧、圓融與豁達的性情。 善于識別、判斷他人通過情緒、情感反映出來的對自己的需求、期望與評價,從而調整自己的態度與行為。 | |
個體與社會(S) | 情感體驗(S) | 熱愛養育自己的故鄉、教育和培養自己的學校、班級、各種非正式的群體以及職業單位,培養集體(群體)榮譽感、親和力和凝聚力。 對民族內外、國家內外一切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有憤恨之心、憂慮之情。 |
價值判斷(V) | 對集體委托的事宜有義務感、責任心,信守諾言,熱情務實,并常常從為集體服務和履行職責中感受到生存的意義與樂趣。 關心政府決策,關心民族命運,關心祖國的利益與榮譽。 關心世界和平,關心種族平等、人類公正。 | |
行為傾向(P) | 在處理人際關系中與社會事務時培養正直感、正義感,對社會公正抱有信念。 增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階層、其他民族和其他個體的溝通與理解。 | |
個體與自我(E) | 情感體驗(S) | 善于識別、體察自己的情緒感受,學會合理、有度地控制情緒,對自己的情感做出適宜的表達。 熱愛生活,享受生命,幽默、曠達、悠然而自得其樂。 對自我崇高感持審美態度。 有現實感和勝任自如的愉悅感。 |
價值判斷(V) | 謙和、自知,自我評價符實,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錯誤。 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欣賞人自身戰勝困難的力量。 | |
行為傾向(P) | 學會控制由挫折引起的矛盾,善于調節現代生活造成的緊張感、壓力感和恐懼感,適應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 進行自我管理,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以及與他人的相互學習和友好的合作而獲得進步與成功。 |
圍繞本期文章所探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希望讀者思考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含義、性質與價值?以下的觀點供參考: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可以分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組成部分是圍繞特定對象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
2.在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時,首先要確定具體的對象,可以分為自然物、人造物、他人、社會、自我五個方面。
3.按照“關系-內容”二維結構,可以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內容作出細致的闡述,有利于在教學中有效落實這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