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成員之間感情不和或意見總是不一致
2. 生活在單親/重組家庭,沒能處理好家庭成員間的關心,導致關心不足或過分關注
3. 被寄養在別人家里
4. 一直認為父母是完美的,卻發現他們有不良行為
5. 覺得家人/老師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6. 半夜醒來發現爸爸媽媽不見了
7. 家中頻繁更換保姆或直接照顧孩子的人,頻繁搬家/轉學
8. 父母或較親近的人患了重病或突發意外
9. 沒有心理準備的經歷親子分離
10. 寵物意外丟失或死亡
11. 動畫片里喜愛的形象意外死亡
12. 目睹宰殺動物
13. 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
14. 父母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觀消極的情緒
15. 受到恐嚇、肢體或語言暴力,被當作出氣筒
16. 父母總是當著別人的面數落孩子、被當眾嚴厲批評
17. 犯錯誤后被當眾處罰批評
18. 有當眾出丑的經歷
19. 被長輩戲弄或欺騙
20. 提問被長輩譏笑或表現出不耐煩
21. 給孩子設立過多禁區
22. 興趣總是被壓制或被強迫做不喜歡的事
23. 哭的時候被強行制止
24. 父母總拿孩子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較
25. 經常當著別人的面議論自己
26. 父母總要求孩子做一些超出能力范圍的事
27. 無論怎樣努力都得不到父母/老師的認可
28. 父母買的禮物都不是孩子喜歡的
29. 父母強制孩子按照他們的意愿穿戴
30. 錯位成長,教育方式過于超前或滯后,沒有考慮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
31. 獨自、長時間呆在黑暗/陌生的地方
32. 做噩夢、聽過可怕的故事,看到暴力血腥的恐怖鏡頭或事故且沒有得到安撫
33. 受到同齡或大孩子的欺負或被朋友驚嚇
34. 在醫院有過不愉快經歷,常見于牙醫和打針
35. 遭受過性侵犯、性騷擾或遭遇過劫持、拐賣
36. 有過走失的經歷
37. 被強迫進食或、飲水或長時間挨餓
38. 特別心愛的玩具丟失
39. 長期睡眠不足
40. 被警察等正義形象的人驚嚇
41. 在泳池中嗆水,被異物卡住喉嚨或進入耳朵
42. 被燙傷過,有觸電的經歷
43. 受到動物攻擊
44. 被放在高處,感受到危險而心生恐懼
45. 尿床了被別人知道且遭到嘲笑
46. 穿很緊身的衣物或鞋子,并因此感到身體不適
47. 被人嘲笑“長得胖”“笨””不漂亮“等,或經常被嘲笑衣著
48. 因某種生理缺陷被別人嘲笑、侮辱
49. 因貪食某種食物而生病
50. 被人冤枉或遭遇不公平待遇
51. 自我感覺好,但總得不到別人的承認
52. 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總是不如別人
53. 自己的父母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54. 向別人求助時總是遭到拒絕
55. 被孤立、排擠,其他小朋友總是不和自己玩
56. 覺得家人或老師偏心
57. 和最好的朋友決裂
58. 物欲得不到滿足,被人有的東西自己總是沒有
59. 覺得學校里有一個總跟自己”過不去“的老師
60. 輸掉某次重要的比賽且沒有得到有效安撫
我們可以參考以上60件事,回憶自己經歷這些事件時內心的感受。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避免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01
不要過分嚇唬孩子
家長嚇唬孩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感到緊張、害怕,對家長說的話言聽計從。
但這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今后在特定的情境下,容易出現莫名的恐懼、焦慮、緊張的情緒。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有可能誘發嚴重的心理障礙。
02
不要過分指責孩子
03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和他人爭執
家長們盡量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和他人吵架,更富不要在爭執時拉上孩子站隊,不然孩子會直接產生受害者心理。
從小就在一個不斷爭吵的家庭中長大,孩子容易害怕、恐懼、沒有安全感、自卑,形成討好型人格。
04
不要讓孩子在密閉空間獨處
其實,只要有陽光的地方,陰霾也就無處遁形。
不要讓童年的陰影成為長大后的枷鎖,而驅散陰霾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如同陽光般熾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