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源自第八屆《教材幫》中國小學教師暑期教研論壇中劉良華教授的分享。
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也都牽動著家長的心。
“教”中,如何保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學”中,如何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評”中,如何激起孩子的學習熱情?
新課標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被反復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應用?
在本屆「教研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1位專家學者、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用40節主題講座+9節示范課,分享自己的錦囊妙計!
其中又有哪些精彩觀點?我們一起來看!
01
教學,尋找“快活”的能力
“快活是一種能力,不快活的人,是暫時無能。”
作為“興發教學”的實踐者,劉良華教授認為只有興起和引發學生的自信,才能激起學生自學和自食其力的激情。
讓每一個孩子在學校過有尊嚴的生活;讓每一個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每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孩子體面地坐下是教師應當關注的“課堂回音”。
教師應從講課高手變為激勵高手,多表揚努力的過程,少表揚成功的結果。
將情感教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讓角落里的那個孩子也能擁有“快活”的能力。
02
課堂,不是“百度百科”
“學生能上網搜到的內容,就不要再花大力氣探究。”
李衛東教授在分享中犀利的提出了當前教學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許多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做展示。學生走馬燈式分享自己精美的PPT,所展示的結果卻都是可以照搬照抄的。”
深刻理解問題的過程,一定是學生摸爬滾打,跌跌撞撞試錯、糾錯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思維、路徑,同學和同學之間的辯駁、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對答才是真正可貴的。
否則,一節看似豐富的課堂可能是有趣的,卻不是有價值的。
03
技術,讓智能賦能教育
人工智能技術自出現以來,就被應用到教育系統中,為教育帶來無限可能和挑戰。
論壇現場,賈積有教授利用語言智能系統2秒生成了一首藏頭詩,讓在場所有人直觀感受到了AI的魅力。
◆ 教學內容中,減少死記硬背和固化的試題形式;
◆ 教學評價中,善用人工智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作業和測試;
◆ 教學管理中,管理部門要制定方針政策、統一部署,幫助教師了解功能和使用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 實際應用中,引導學生合理、合法地使用人工智能,實施混合教學。
▼
第八屆《教材幫》主編大會的主編老師們同步參與了本次論壇。目前,直播間總觀看量已經突破60萬人次。
作為《教材幫》品牌書系的編者,我們也會將這份專業與視野的提升,通過圖書傳達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