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吳先生因反復多關節腫痛8年,急性尿少、無尿3天入院。8年前,患者飲酒后出現右側第一跖趾關節腫痛,不能行走,數天后自行緩解。隨后每年關節疼痛發作1~2次,多在飲酒后發生,疼痛逐漸累及雙踝、雙腕、掌指等關節,疼痛發作時均有發熱、關節紅腫等癥狀,服用吲哚美辛數日后可緩解。近1年來關節疼痛加重,手足及耳后出現皮下結節,破潰后有白色糊狀物溢出,在當地醫院診斷為痛風,予多種止痛劑治療,但一直未行血尿酸檢查。入院檢查:面部浮腫,尿蛋白++,尿素氮(BUN)65 mmol/L,血清肌酐(SCr)889 μmol/L,尿酸 760 μmol/L,診斷為痛風腎功能衰竭。
最近的研究證實,尿酸與腎臟疾病關系密切,除尿酸結晶沉積導致腎小動脈和慢性間質炎癥使腎損害加重外,尿酸可直接使腎小球入球小動脈發生微血管病變,導致慢性腎臟疾病。長期高尿酸患者的腎臟病理檢查幾乎均有損害。大約1/3的痛風患者在病程中有腎臟病的臨床癥狀。
痛風性腎病呈慢性漸進性發展,在早期可以沒有任何臨床表現,即使到了腎功能衰竭的中期,氮質血癥期癥狀也不典型,只是表現為腰部酸痛、疲勞乏力、夜尿增多、蛋白質或血尿,有些也會出現水腫、高血壓等,而這些腎病發出的信號經常不易被察覺。晚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最后發展為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癥致死。此種情況占痛風死亡原因的20%~30%。極少數痛風患者在痛風急性發作時血尿酸明顯升高,可在短期內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
血尿酸是腎臟疾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痛風性腎病的防治最關鍵的一點是控制高尿酸血癥,將血尿酸濃度降下來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方可預防腎損害,減少腎病發生率和延緩腎病發展。醫生出診時要提醒痛風患者,在飲食上必須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多飲水,堿化尿液。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如磺胺類藥物、氨基糖甙類藥物等。在使用利尿劑時應避免影響尿酸排泄的噻嗪類、襻利尿劑。降壓藥可以選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氯沙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