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
見過小林的人,都以為他上一年級,可是其實他已經四年級。媽媽覺得孩子似乎發育停滯了一樣,每年個子只長一點點,而父母個子都不矮;身上也是沒有肉,平時也不愛吃飯;思想上總說一些很幼稚的話。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有輕微的營養不良,建議增加營養。但是孩子似乎對吃不感興趣,嚴重挑食。媽媽說小林從小在爺爺身邊長大,七歲那年,小林才回到媽媽身邊。因為工作的關系,孩子爸爸一年才回來十天半個月,即便回來了也很少陪小林交流和玩。而媽媽平時經常出差,經常不能準時回來。七歲時候爺爺去世,小林的父母也離了婚,孩子被判給媽媽。媽媽感覺實在是分身乏術,無奈之下將孩子送到寄宿的老師家,媽媽每星期有空就回來看他。寄宿的老師家似乎更像小林的家,媽媽像是過客。但是寄宿的老師家有十個寄宿的孩子。“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和他的現狀有關系。孩子的學校老師也說,他學習不積極,不會正確和別的孩子交往。”
指導:周愛珍(“陶老師熱線”輔導老師)
案例中的小林讓人很是心疼,爺爺這一養育者因病去世,緊接著又失去家庭——爸爸媽媽離婚,爸爸很少見,雖然判給媽媽,但是媽媽好像也不穩定,經常不在身邊。后來又被送到一陌生老師家庭。這對孩子來說,這些事件發生背后都可能有很多的感受——悲傷、憤怒、無助等。而且這些事件中孩子都是被動接受,沒有人商量,沒有人和他一起去面對。
小林的營養不良,但孩子需要的是身體營養和心理營養,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整,孩子的生存受到威脅。所以孩子被這種無意識攫取,當有交往渴求的時候,直接沖動的表達,無法看到和接受到別人的信息,因為這種關系的渴求太強烈了。所以,對于這樣的孩子而言,要逐漸穩定的生活環境,而且要建立穩定的客體關系,重新和孩子建立穩定持久的鏈接。這一點父母能做到是最好的。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有天然的血緣優勢和情感優勢。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長久的過程。 其次,當父母和孩子建立關系的時候,孩子會有很多不適應、不相信等,有時候甚至會有些攻擊性的情緒、語言和行為,父母要明白,這是孩子在轉變的關鍵時期,要保持穩定的態度、情緒和行為理解和支持孩子。再次,對于孩子在學校遇到的情況,先要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然后才能試圖和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幫助孩子理解他人。 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