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話題引起很多關注與爭議。由美國心肺血液協會主導,美國聯邦衛生協會基金參與的大型臨床研究:收縮壓干預試驗(SPRINT)。這一提前終止的臨床研究表明,收縮壓控制的目標值為 120 mmHg,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而此前收縮壓控制的目標定在140mmHg。血壓到底該控制在什么樣的水平,這一標準是否適合中國的患者?記者采訪了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心內科主任徐標教授。
最新研究,收縮壓低于120mmHg更有益
這項研究始于2009年,是目前同類研究中最為大型的研究,它從全美和波多黎各地區超過100個醫學中心中,選取超過 9300 位年齡5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其中涵蓋相對健康人群及合并危險事件(不包括終末事件)的患者,包括28%75歲以上老年患者,28%合并慢性腎臟病,20%合并心血管疾病(卒中除外)人群。
研究將被試者分為兩組,試驗組(嚴格降壓組)收縮壓控制的目標值為120mmHg,對照組為140mmHg。研究結果提示,在相對健康的高血壓患者中,嚴格降壓帶來更大的益處,不但主要終點事件(如心力衰竭、終末期腎病等)降低,總死亡事件也降低。
美國心臟協會主席 Mark Creager 稱,這項研究結果非常有意義,它或將成為挽救更多生命的重要里程碑。
是否適用于我國患者
高血壓是目前導致心臟病、卒中、腎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我國,15 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 24%,每5個成人中至少有1人患高血壓病。那么,可否將嚴格降壓應用于臨床實踐,并推廣至我國人群呢?
鼓樓醫院心內科主任徐標教授解釋說,高血壓控制的指標都是人為制定的,其標準曾經歷過幾次修改,而每一次標準的修改,都是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有關。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隨著血壓的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是上升的。”所以徐標教授強調,“降壓是硬道理”——早降壓早獲益、長期降壓長期獲益、降壓達標將高血壓患者的危險程度降到最低使獲益最大。對于相對比較健康、嚴重合并癥少和耐受性較好的高血壓患者應秉持強化降壓的理念。“年齡不大,沒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將收縮壓控制的目標值為 120 mmHg,是可以的。因為血壓水平越低,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也越低。”
徐標教授說,但一部分人群,比如80歲以上,同時已經有腦卒中或者心絞痛的老年人,不合適將血壓降得那么低,因為這樣反而可能會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老年人一味追求120/80mmHg的血壓標準可能導致其摔倒骨折甚至發生腦梗塞。血壓過高可以直接引發腦出血,而急劇下降或過低的血壓可引發老年人腦供血不足。
“不同人群其血壓達標值不同。老年人降壓切不可過急。”徐標說,高血壓強調的是個體化治療,也就是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目標血壓。
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低
我國高血壓患者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數據顯示,只有約42%的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知曉者中有78%的接受降壓藥治療;而每4個吃藥者中,只有一個血壓控制在低于140/90mmHg的標準。
專家說,我們有太多的成年人從未量過血壓。在知道自己是高血壓患者后,盡管有治療的愿望,但囿于沒有接受有效的治療,或不依照醫囑堅持服藥,大多數人的高血壓并未得到控制。
高血壓是一切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一是無論處于任何年齡段,凡發現血壓高于140/90mmHg者,必須充分認識高血壓的危害,必須及時去醫院接受正規的降壓治療;二是在80歲之前,能夠堅持將血壓有效控制在低于140/90mmHg,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于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