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季立津博士和鹿斌教授談了《糖尿病病友關注的四大熱點問題》,糖尿病病友們“批閱”后好評如潮,后臺留言的、點贊的、送花的接連不斷,差點造成了“交通擁堵”。從病友們的留言中,兩位專家選擇了病友們關心、常見且重要的問題,給出了詳細的解答。
1
“糖友”的運動誤區
張大爺最近診斷出糖尿病,醫生說要他“管住嘴,邁開腿”。張大爺很聽話,嚴格遵守醫囑,“我每天起床早飯都不吃就出去鍛煉嘞!”
同樣患有糖尿病的李大媽,每天忙里忙外,沒有固定時間運動,不過她覺得,“我每天都要買菜燒飯的,也算運動的咯!”
運動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五駕馬車”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血糖、減輕體重、增強體力。像張大爺和李大媽一樣,很多糖尿病病友們知道合理運動的重要性,但在運動方式的選擇和實踐上還存在一些誤區。
接下來,跟隨兩位專家一起“解鎖”糖尿病病友科學的運動方式。
(1)合理的運動方式:包含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怎樣判斷氧氣是否充分?即人體吸入的氧氣與消耗的氧氣相等,在運動過程中能夠保持平穩的呼吸,比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
在進行“有氧運動”時,建議運動的速度和強度要逐漸增加,每次鍛煉時間不少于30分鐘,每周堅持3到5次,一周內累計運動時間≥150分鐘。
抗阻運動
“抗阻運動”是指在遇到外來阻力時,肌肉主動識別“敵人”并發起對抗阻力的運動,能夠鍛煉自身肌肉,恢復和發展肌力,在加速消耗熱量的同時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常見的訓練方法有臥推、啞鈴、杠鈴彎舉、仰臥起坐、躬身提拉等。
“抗阻運動”有一定的專業性,盡量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訓練,做好熱身工作和整理工作。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相結合以獲得最佳效果。
(2)合適的運動強度:中等強度為宜
中等強度運動為運動心率達到最大心率【(220-年齡)的50-65%】,這種狀態下心跳、呼吸會加快,微微出汗。例如65歲的糖尿病病友,其適合的中等強度運動心率在78到100次/分為宜。
我們平時的日常家務活動,比如買菜、燒飯、打掃衛生等常常不能達到有效的運動強度。隔空呼喚李阿姨,您要加大運動強度啦。
那究竟什么樣的運動強度比較合適呢?兩位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一張不同運動項目的能量消耗表,“一表在手,走遍天下無敵手?!?/span>
(3)合適的運動時間
一般建議餐后1小時左右開始運動,此時能達到最佳的降糖和健身效果,又能避免低血糖。前面的張大爺是個反面教材,大家不要學他啊。
專家建議,切記不要在睡醒后、服藥后立即運動,容易發生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準備一些含糖食物,避免低血糖發生。
(4)注重個體化
糖尿病病友運動的選擇必須要根據自身的年齡、病程、嚴重程度、并發癥、運動環境、社會家庭情況等進行個體化制定,遵循“由少到多、由輕到重、持之以恒”的原則。
“懶癌患者”更要改變觀念,把運動變成習慣,而不是一種“負擔”,享受運動后的小小成就感。
(5)定期評估運動效果
運動效果的評價包括記錄運動時間、運動時心率、脈搏、運動后血糖、血壓、每周體重測量、每月腰圍測量等。
2
“手指血糖多久測一次”
上一期季博士和鹿教授解答了手指血糖和靜脈血糖有什么不同,病友們接著又來問,那多久需要測一下手指血糖呢?
血糖監測的頻率需要個體化,根據每一位病友的血糖、用藥方案來制定。一般,我們會分為以下時間點:餐前、餐后2 小時、睡前及夜間(一般為凌晨 2-3 點)。
血糖監測的原則
(1)采用生活方式干預控制的糖尿病病友,可通過血糖監測了解飲食及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來調整
(2)使用口服降糖藥:每周監測2到4次空腹或餐后2小時血糖。
(3)使用胰島素:
1)基礎胰島素(一天注射一次):監測空腹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胰島素劑量。
示例:
2)預混胰島素(一天注射2到3次):監測空腹及晚餐前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晚餐前胰島素劑量;根據晚餐前血糖調整早餐胰島素劑量。
每日2次預混胰島素注射血糖監測示例:
3)強化方案(多次注射或胰島素泵):開始治療階段每天監測5到7次,時間點涵蓋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如有低血糖表現時及時測血糖。如出現不可解釋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間低血糖,應監測凌晨2點到3點的血糖。治療達標后每日監測血糖2到4次,涵蓋空腹及睡前血糖,必要時測餐后血糖。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