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加入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華裔
華人(Ethnic Chinese)即“華夏”的簡稱,來源于遠古時期黃河上游“華”、“夏”部落的聯(lián)合,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後來演變?yōu)槊褡甯拍睿蔀闈h族的別稱,近代以來擴大至成為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泛稱。華人是一個血統(tǒng)概念,從民族上講,是指漢族和一些與漢族血緣相近的民族。但隨著漢文化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漢朝以后該族又稱為漢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55個少數(shù)民族身上。并成為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
華人:古代指漢族,是對民族概念上中國人的另一個稱呼,從20世紀開始代指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全體。分為海內(nèi)華人和海外華人。
相關(guān)史料
《明實錄太祖洪武九年》曾秉正上疏曰:“........近來蒙古色目之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九十六》申槪在推斷仇赤羅的族屬時說:“ 仇赤羅之言,固未可信。其稱本名仇所時沙,亦是野人之名,似非華人。且轉(zhuǎn)賣,尤不可信其為漢人,不問漢人與否,實告為限,拘留為便。”
海內(nèi)華人:居于中國大陸及港、澳、臺等傳統(tǒng)中國固有領(lǐng)土之上的華人。
海外華人:移居國外的華人及其后裔,“海外華人”有時被簡稱為“華人”,但語境中須有“在中國以外”的情形才準確。
“華”乃宇宙概念,非地域概念。古人云“太清紫華,飛神度命;太清丹華,飛光保生,太清青華,飛仙煉神;上清素華,飛零煉形;外則榮華,內(nèi)則精華,境飾妙華,承上啟下。上華圓滿,謂之“中華”。“華人”最直接、最起碼、最貼意的理解應(yīng)是精華之人。世間精英才是真正的華人,所以說華人是世界的精英楷模。“華”字有國族承認之意,指具有中華民族血統(tǒng)的人,大部分移民至外國的漢人。(參見中華民族)有時專指在大中華地區(qū)以外的地方,承認祖輩的祖國為中國,具有中華民族血統(tǒng)的海外華人。 “華人”不完全等于“中國人”。理論上“中國人”就法律與國籍來說是指:具有中國國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或中華民國國籍)者。離開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居住世界各地的華人,稱為海外華人。
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臺灣人認同自己具有“華人”或“華裔”的身份及血統(tǒng)。臺灣地區(qū)也有部分人會稱有漢族血統(tǒng)的臺灣人為“華裔臺灣人”,概念相當于“華裔美國人”、“華裔新加坡人”,不過臺灣甚少有其他本土民族(如:南島語裔臺灣人)會將自己稱之為華人。 因此在當時中國的周邊國家都稱海外漢族為唐人、華人。
唐人這種稱呼在使用粵語的廣東、港澳與使用福州話的福州及其移民中尤其常用。唐人街,乃粵語、閩語中唐人所居住的街區(qū)是也,此稱呼并普遍應(yīng)用于海外華人。一些國家如日本等國直到近現(xiàn)代仍稱中國人為唐人。正因為唐朝是中國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強盛朝代,而事實上與唐朝當時文化的開放程度及與外國頻繁來往亦有連帶關(guān)系。而此唐人稱呼,又以19世紀中期之后開始盛行。20世紀后,該稱呼雖普遍不如中國人、華人常用,但仍見于各國地名,例如:唐人街(China Town:中國城)。此外,海外華人對中國大陸本土習(xí)稱為唐。
華人是對華夏兒女的統(tǒng)稱,在國內(nèi)特指不擁有中國國籍的華夏兒女。是沒有政治意義的名詞, 絕大多數(shù)海外的人都能接受。在多重身份認同的情況下,可能一個人是華人同時也具有其他民族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