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動脈狹窄”對于不少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往往在體檢或因別的疾病去醫(yī)院檢查時才首次聽說。但它導致的嚴重后果大家就耳熟能詳了——腦卒中,或者更精確些說是缺血性腦卒中。據統(tǒng)計,有接近1/3的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與頸動脈狹窄有關。但先別急,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頸動脈狹窄,做到心中有數(shù),便能應對不慌。
/////////////////////
9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現(xiàn)代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同時,經濟條件改善伴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營養(yǎng)過剩、體內脂肪堆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在年齡和多余脂肪的雙重作用下,日積月累,多余的血脂沉積在血管,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如果斑塊在頸動脈增大到使管腔變細了,就表現(xiàn)為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一直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重災區(qū)”,這與頸動脈的解剖結構有一定關系。頸動脈由頸總動脈、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等組成。如果說血管像一條河流的話,那么當一條大血管分成兩根時,就如同河流分叉部位一樣,會發(fā)生流體動力學的變化,其中的血液會形成湍流、渦流等紊亂的流動狀態(tài),就如大河分叉部位容易泥沙沉積一樣,血液中的雜質(如脂質等)更易沉積下來;同時,分叉部位比一般血管更易受到血流的沖擊,也更易發(fā)生損傷,在機體自我修復過程中,也更容易形成局部脂質斑塊。時間一長,斑塊越積越多,血管也越來越細小,頸動脈狹窄就這樣發(fā)生了。
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聽到頸動脈狹窄,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腦供血不足”,確實,腦缺血是其常見表現(xiàn)之一,但其最嚴重的臨床癥狀還是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大眾所說的“腦梗”。
頸動脈有兩條“支流”——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其中頸內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液的直接通路;而頸動脈狹窄正是好發(fā)于頸動脈分叉處和頸內動脈的起始部位。頸動脈斑塊形成后,隨著血流的沖刷,會有碎屑脫落下來,脫落下來的碎屑隨著血流繼續(xù)前進,會漂流入腦血管。
當斑塊比較小(頸動脈狹窄<50%)時,斑塊對血流的影響較小,整體也相對“安分”,此時斑塊上碎屑脫落的概率很小。雖然可能有少部分軟斑不太穩(wěn)定,但即使脫落也是比較小的碎屑,堵在腦部小血管,發(fā)生“小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TIA),會出現(xiàn)思維模糊、眩暈、頭暈、短暫的意識喪失等現(xiàn)象;或是堵在眼部血管,發(fā)生黑矇,表現(xiàn)為眼睛突然看不見。由于碎屑小,堵住的血管也小,這種疾病狀態(tài)一般是可以自行恢復的。但如果對斑塊置之不理,碎屑會不斷掉下來,久而久之,會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同時,斑塊也會長大,漸漸走向危險的邊緣。
當斑塊漸漸長大(頸動脈狹窄50%~70%),斑塊對血流的影響也變得明顯起來,可能會在斑塊局部生成一些易從斑塊上脫落下來的血栓性物質,而且體積也比前面的“小碎屑”要大,流至腦部,就會梗塞更粗的腦血管,引起更為嚴重的腦梗,即缺血性腦卒中,可發(fā)生語言、肢體功能的喪失,以及偏癱等一系列嚴重問題。當然,頸動脈狹窄>50%時,并不一定都會發(fā)生腦梗,此時如繼續(xù)聽之任之,斑塊就會進一步擴大,致命威脅也更大。
當頸動脈狹窄>70%時,血流動力學會受到明顯影響,此時即使患者沒有任何自覺癥狀,發(fā)生中風的概率也會明顯上升。資料表明,即使接受正規(guī)藥物治療,頸動脈狹窄程度為70%~79%的患者,一年半內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也可達到19%;頸動脈狹窄程度>80%時,其風險更是高達33%。
看到這里您可能會問,人總是要老的,頸動脈也總是要老化、硬化的,這些都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逆轉,那我們對頸動脈狹窄就真的束手無策了嗎?當然不是。治療頸動脈狹窄,我們可選擇的方法還是挺多的。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貫穿于頸動脈狹窄的整個過程。只要體檢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頸動脈狹窄,哪怕狹窄程度<50%,就要開始接受藥物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藥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另一類是降血脂的藥物,主要是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對于頸動脈狹窄患者,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考慮應用降血脂藥物,可降低斑塊進展的速度。
此外,對于頸動脈狹窄伴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需嚴格控制基礎疾病,以降低卒中風險。
藥物治療可以延緩頸動脈狹窄的發(fā)展進程,但并不能縮小和逆轉已形成的斑塊,對于風險程度較高的患者,還是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被視為預防頸動脈狹窄患者卒中的有效方法,也是治療頸動脈狹窄最經典的術式。
對于頸動脈狹窄>50%的有癥狀(如發(fā)生黑矇、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等)的患者,可采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對于無癥狀患者,一般要頸動脈狹窄>70%再考慮采用該術式進行積極治療。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就是把頸動脈切開,把引起明顯狹窄的斑塊剝除掉,由于取走了斑塊,該治療相對是比較徹底的。該術式屬于開放性手術,適合年齡較輕(75歲以下)以及全身情況較好的患者。
該術式是有創(chuàng)手術,手術過程可能對周圍神經和血管造成損傷;手術過程中還可能發(fā)生斑塊碎屑脫落,反而引起腦梗等。故患者要配合醫(yī)生進行規(guī)范的藥物治療和術前評估,以將風險降到最低。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是一種相對微創(chuàng)的治療手段,適合年齡較大,全身情況比較差,麻醉風險高,或不適合做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是將支架放置于頸動脈狹窄處,用物理的方式把狹窄部位“硬撐開來”,一方面可以改善頸動脈血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支架穩(wěn)定住斑塊,減少斑塊的脫落。
由于斑塊仍然存在,只是被“擠”到了一邊,該方法治療不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得徹底;時間久了,少部分患者還可能發(fā)生支架內新生內膜增生而堵塞支架。好處是微創(chuàng)手術很少引起神經并發(fā)癥;通過專用的頸動脈保護裝置,也可減少術中斑塊碎屑脫落所致腦卒中發(fā)生的概率。
但需注意,即使選擇手術治療,引起頸動脈狹窄的病理基礎還在,藥物治療須貫穿始終。
頸動脈斑塊一旦形成,除非手術去除,否則不可逆轉,但這并不是說日常生活中我們就什么也不用做了。
定期復查 頸動脈狹窄患者均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不同,遵醫(yī)囑定期復查。對于頸動脈狹窄<30%的患者,即使尚未開始藥物治療,也應3~6個月復查一次,頸動脈彩超是最簡便實用的檢查方法。
管住嘴,邁開腿 即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對于頸動脈狹窄的患者而言,一定程度上可延緩斑塊發(fā)展;對于尚未發(fā)生頸動脈狹窄者,可預防或延緩頸動脈狹窄的發(fā)生。
飲食方面尤其要忌煙酒,注意避免高脂、高糖(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需強調的是,吸煙是頸動脈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對于吸煙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應嚴格要求其戒煙。
提倡適量運動,可每日早中晚進行散步,特別是晚飯后的散步對頸動脈狹窄的控制是有一定幫助的。
適量多飲水 可使血液相對稀釋一些。
可見,頸動脈狹窄雖然是人們健康的大敵,但只要掌握好應對之法,定期檢查,配合醫(yī)生進行規(guī)范治療,我們就能扼住它的“咽喉”,讓它不能再為非作歹。
一些年輕人的體檢報告中,有時會出現(xiàn)“頸動脈內膜粗糙”的字樣,這可以說是頸動脈狹窄的“萌芽期”。此時,可以通過調整生活(如戒煙限酒、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健康飲食等)來預防其發(fā)展。
只要干預及時,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輕人的頸動脈內膜粗糙是可以逆轉的,不一定會發(fā)展成頸動脈狹窄。
原文刊發(fā)于《家庭用藥》
血管外科副主任醫(yī)師 劉曉兵
健康丨生活丨閱讀丨習慣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巍巍百年 歷久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