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采】
馬昕,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骨科副主任。2008年至今,歷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處處長、院長助理和醫療副院長。
目前專業任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顯微與重建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秘書長;中華醫學會上海創傷學會候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市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足踝外科醫師培訓中心主任;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會員。
管理任職國家衛健委現代醫院能力建設委員會醫療安全質量分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衛生應急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評價與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患者安全促進項目核心專家。
主編參編4部專著,在國內外雜志共發表學術論文與臨床專著140余篇,其中管理類論文21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6篇。
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管理類課題6項,橫向科研課題4項,主持國家科技部重點專項子課題1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4項。以第一負責人身份獲得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多次獲得中國醫院協會優秀管理案例獎;曾獲上海市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中國醫院管理獎-質量管理優秀獎。
曾獲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靜安區杰出人才、上海市醫務工匠、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漆t師、白求恩好醫生、中國好醫生、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等稱號。
心 聲
管理,是要讓醫院形成很好的環境、平臺,讓每位醫生迸發出能量,讓他們就像“火種”那樣,帶出我們的文化和實力,讓“我為病人服務”的這個能力呈現指數級數的增長。
因為2020年初一場波瀾壯闊的新冠戰疫,馬昕帶領的華山273援鄂勇士,頻上熱搜。他們啃最硬的骨頭,救最難的病人,是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國家隊中唯一的危重癥治療團隊,而馬昕,作為上海規模最大醫療隊的總指揮,無疑是打贏這場硬仗的靈魂人物。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接觸過馬昕的人,都會被他刻在骨子里的那股樂觀、自信、創新、率真、膽識所感染?!拔业拇煺凵瘫容^高”“容易發現樂趣”“干一行愛一行”“愛張羅些事,出個小頭,有種革命英雄主義”……那些在別人眼里驚心動魄、紛繁復雜的抗疫、手術、科研、管理、教學,他卻說得云淡風輕,舉重若輕。
2020年馬昕帶隊馳援武漢,出征前在鼓舞士氣
馬昕和他率領的華山援鄂團隊骨干
馬昕帶領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拉練
在武昌方艙醫院讀片
在方艙醫院查房
人道、博愛、奉獻,創新、進取、拼搏,百年華山精神,在馬昕的身上薪火相傳。“華山立足50畝地騰挪發展,卻不囿于市中心方寸之地。與上海其他三甲醫院動輒2000+床位比,只有1200多張床位的華山醫院,算是一家'小’醫院,但年門診量卻破360萬人次。病人在用腳投票,2019年好大夫在線的數據顯示,華山醫院的病人滿意度全國第三,訪問華山醫生的患者全國第一。我們靠的是在大??啤⑿【C合上做深做強、求新求變。華山的強學科如感染科、皮膚科、康復醫學科、神經內外科,往往是其他醫院比較小的學科,卻做得風生水起,獨樹一幟。醫學和醫療事業需要創新,華山醫院有這個傳統和實力,就要勇于承擔責任?!?/span>
走上領導崗位這12年來,馬昕主導完成了華山醫院四次JCI評審,使華山成為全國首家通過JCI認證的大型公立醫院,也讓華山醫院成為“管理出效益”的典型;領導華山醫院主動提升服務能級,推動全院臨床科室收治疑難危重患者,開展三四級手術,華山出院患者收治疾病難度(CMI)和三四級手術占比,兩項指標均位列上海市第一;大膽嘗新“互聯網+”醫療,從在線問診、醫保在線支付,再到催生互聯網醫院落地,真正打通“看病難”“看病貴”等長期困擾民生問題的“最后一公里”……
在足踝外科領域,馬昕也當仁不讓,一馬當先。他是中國最早成立足踝外科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在華山30多年,發明、改良了多項足踝部疾病的手術術式;作為華山醫院、復旦大學工研院雙聘博導,他創新“醫工結合”,科研臨床成果轉化碩果累累,推動智能輔具產業化,致力于開發全系列足踝部國產化肢具;他推動華山骨科成為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足踝外科醫師培訓中心,連續16年為同行提供足踝外科應用解剖與手術技術培訓,培養學員千余名。
“有了豐富的解剖知識,很多復雜的矯形重建手術,我們都能拿出創新方案來?!瘪R昕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昨天一共做了22臺手術,從早上9點干到晚上10點半,酣暢淋漓吶。我們團隊最晚一臺手術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點才收工,大家都很拼!”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說,7月初是一年里足踝手術最多的“旺季”,大量患平足、腳畸形、運動損傷的孩子,都集中在假期治療。他總是盡量把手術都安排上,讓孩子們能在暑假康復。
每周二手術、周三門診,雖然公務纏身,馬昕仍堅持問診于足踝外科一線?!跋矚g,也享受看病的過程,感到快樂!”
興趣就是職業!說起自己熱愛的運動和足踝外科,馬昕自信而又興奮。100米短跑11秒4,跳高1.83米,跳遠7.02米……這是馬昕在上海醫科大學田徑校隊的戰績,那時,他經常在全國大學運動會上為校爭光。
從跑步到游泳,從球類到器械,馬昕無不涉獵,運動天賦過人。作為二級運動員,他對運動傷病有著切身體會,讀研時甚至和師兄合作,“膽大包天”地給自己的膝蓋半月板動手術。因為痛著病人的痛,因為理解,所以熱愛。無怪乎他的病人常說,不管我們的腳有多奇形怪狀、傷痕累累,馬醫生就像有雙透視眼,總能把病情摸個透,把傷痛說到病人心里。
“當時運動醫學科不招研究生,只得轉而報考了骨科。”馬昕說,在所有運動損傷中,踝關節損傷有著第一位的發生概率,幾乎所有人的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踝關節損傷。與體育的不解之緣,讓他更堅定了足踝外科的專業方向。
足踝外科雖然早在1875年就誕生于美國,但遲至上世紀90年代才在國內引起重視,目前國內單獨開展足踝外科專業的醫院也極為有限。華山醫院足踝外科是全國最早成立專門從事足踝疾病的診治機構,在醫療、科研和教學等各方面成為我國足踝外科最重要的中心之一。由于國內足踝外科起步較晚,加上人種之間差異,使得我國在治療足踝外科疾病時不能完全照搬歐美的方法。近15年來,華山醫院足踝外科團隊在馬昕的帶領下,根據國情及國人足踝部的特點,獨辟蹊徑,“走”出一條華山特色的足踝外科創新之路——
馬昕團隊在全國最早開展拇外翻矯形手術,積累上萬例拇外翻病例資料。馬昕發現并闡明拇外翻的三維畸形特點,提出軟組織平衡概念及個性化分級治療,術后總體功能提高50%,復發率下降70%,獲上海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組織起草中國拇外翻治療共識并在國際期刊發表;在國內率先提出馬蹄內翻足畸形的軟組織與骨性平衡矯形理念,基于步態仿真生物力學結果,提出兼顧軟組織平衡與骨性平衡的改良矯形策略,研究成果應用于1500余例馬蹄內翻足患者,術后畸形復發率顯著降低,總體治療優良率提高至85%;平足畸形的發病機制在國際上一直是難點,馬昕團隊通過平足畸形三維畸形矯正策略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并發表多篇SCI論文,獲得國內外認可。
對于疼痛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耙郧安∪碎_一個腳,開完死活不肯開第二個,現在開完一個,還沒出院就要求開第二個?!瘪R昕自豪道。
為了智能輔具的“長足”進步
不少患者發現,馬昕問診時會拗各種姿勢給病足拍照,甚至為了一個角度,一米八幾的高個子趴在地上拍?!懊總€病例都要做成經典,像教科書一樣,可以拿來講課,也能用于足踝部解剖、基礎生物力學研究、臨床試驗及人體下肢輔具研究。”
20多年來,馬昕團隊積累了踝關節骨折、拇外翻畸形、平足、馬蹄高弓畸形等足踝常見疾病及各類罕見病例3萬余例,建起目前國內最大的足踝手術病例庫。所有病例均保留完整的病史信息、體檢視頻、術前圖片、影像資料、手術圖片及術后隨訪結果,這也為其團隊正在從事的“基于步態仿真技術的踝關節動態生物力學分析及臨床病理研究”,提供大數據支持。這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讓尸體足像正常人一樣“走起來”,從而更深入地進行步態分析;“踝足四關節在體動態偶聯機制及其相關病理研究”項目,也將第一次無創性地再現活人在各種日常運動時的關節骨骼內部運動,對足踝運動學的發展產生重要貢獻。
“創立醫工結合團隊,推動智能輔具產業化,致力于讓腳的健康事業獲得'長足’的進步,這將開啟足踝外科恢弘壯闊的新篇章。”馬昕意氣風發道:“我們做了很多鞋墊,通過兩個鞋墊的傳感器,感受雙腳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步幅、步頻、步速,這些足底檢測、步態識別,能判斷出內八字、外八字、O型腿、S腿等,根據腳底的異常壓力、溫度高低,評估患者步態異常的性質、程度,對中風、糖尿病、帕金森病做出早期診斷。比如糖足鞋墊,可以根據糖尿病人腳底的壓力、溫度進行血糖預警。”目前,團隊正在不斷改進工藝,降低成本,爭取早日民用。
馬昕說,并不是每一個患者都必須開刀,通過鞋墊、護具、綁帶等肢具輔具也可以很好地幫助病人康復。近年來,他帶領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美國Duke大學假肢矯形器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上海理工大學及上海市殘聯緊密合作,開發出四維六自由度步態模擬機、人體足踝關節在體運動分析等國際先進技術。還完成了上海市科委課題“足踝部肌骨反饋機制”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維六自由度步態模擬系統的改良與臨床應用”,用“黑科技”幫助老年人、殘疾人重新站立、行走。
大國仁醫的擔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踝外科的跨越式發展只是華山醫院的一個縮影。一路狂奔的馬昕,卻不敢停歇。他希望創建一個溫馨的醫院,一個有溫度、有質量、最安全的醫院,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到極致,讓每個病人、從業者都能感到溫暖。
而作為一個醫者,他最看重的品質是同理心,他認為醫者仁心,首先要有同情心和耐心,然后不畏困難,百折不撓。“馬醫生平易近人,心里裝著病人,是我見過的最好的醫生。他用手護著我的腳,枕在他的腿上說用力踩,讓我放松來回試,腳的每個地方他都一寸寸觸診,還趴在地上仔細觀察,尋找我前足不著地的原因,心一下子被暖化了。神奇的醫術讓我術后一點都不疼,徹底解決問題。” 夏先生的馬蹄足,去年12月手術后得到治愈。馬昕對病人腳的尊重,也贏得了腳的主人的尊重。
馬昕在義診現場
一年600余例手術,這么多年來,馬昕見慣無數高難度手術,但去年在武漢為81歲新冠老人進行的糖足截肢手術,卻讓他刻骨銘心。這是一場困難但不復雜的骨科手術,這樣的手術在平日的成功率也不到一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當時,我們更需要一個振奮人心的'醫學奇跡’?!瘪R昕甚至放下“狠話”:“就算現場只有十幾把血管鉗,我也要干下來!”隔著三層鏡片,再戴了N95口罩、外科口罩,外加一個面罩,他手術中幾度體驗到新冠病人生命最后階段的窒息感,卻硬是挺了過來。經過他和同事近三個小時的手術,老人壞疽的右腿終被成功摘除。馬昕說,像跑了一場馬拉松,卻感到從未有過的痛快。
緊張有序的轉運,給新冠肺炎患者創造手術條件
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截肢手術后
馬昕就是天生的外科醫生,遇到挑戰,他會熱血沸騰,充滿斗志。長期投身競技運動,讓他的血肉長出堅韌的鎧甲,不怕失敗,越挫越勇。更讓他學會敬重對手,理解團隊精神的可貴?!绑w育競技往往會以失敗告終,比如跳高,總有一根橫桿你跨不過去,你也早晚會被更強的人'干’掉,但這個過程讓人成長,很enjoy?!?/span>
橫刀立馬,敢為人先;血性膽魄,英雄氣概。這就是馬昕,一個大國仁醫的擔當。
示教手術
鉆入廢墟為患者手術
文 | 王慧
文章原載于《勞動報》官方網站 2021-07-12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