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帝皇(王)出巡天下不乏其人,諸如虞舜、大禹、夏啟、后羿、周康王等。然,上述諸帝(王)出巡天下之事,記載存史為少。偏那秦皇算是幸運,巡游天下,臣下為其勒石頌德,史家為之記,唐宋后的有關方志也涉獵追記。就連時隔兩千年后的清乾隆《奉賢縣志·市鎮》亦予追記:“蕭塘鎮,舊名秦塘,距縣治(今奉城鎮)四十里,相傳始皇帝東游望海由此而南,故名秦塘”。后,清嘉慶《松江府志》循乾隆《奉賢縣志》說。倒是民國《奉賢縣志稿》編輯洞察乾隆縣志所記:“相傳始皇帝東游望海,由此而南,故名秦塘”說,系有捕風捉影之嫌,故在其《奉賢縣志稿·地方區域·濱浦鄉》目中客觀記述:“蕭塘,本名秦塘,后由蕭姓居此,故改今名”。
近年,不知怎地,奉賢博物館竟制作并陳列:“秦始皇到柘林觀海景況圖”和“秦朝東部部分疆域簡圖”,該疆域簡圖還圈有紅線,容易使觀眾特別是青少年錯誤地認為:當年秦始皇巡游線路是從瑯琊郡(今山東)南下,入揚州,過長江,經鎮江丹陽,到會稽郡(治今蘇州),最后抵“柘林觀?!薄D悄?,史實究系如何?當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吳楚故地”時,是否到過位于今奉賢區境內的柘林?這就需要稽考歷史與背景資料,否則難以說清緣由。
一、修筑直道、馳道和山間道
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詔令全國,修筑以帝都咸陽為中心的,東窮燕齊(今京津地區及山東),南極吳楚(今江浙、兩湖之地),西通隴西(今甘肅臨洮地區),北達九原(今內蒙包頭市西北)的直道和馳道。據 2012年2月25日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與發現》欄目介紹:“自咸陽至九原的'秦皇直道’,全長一千多公里,寬 24米 ,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使當年30萬大軍修筑秦長城時的運輸物資等,得到了保障”。介紹還說“時道路等級以序為直道、馳道和山間道(5尺道)三類”。此外,還“南開五嶺”,興筑“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今云貴、兩廣等地)的馳道和山間道”?!吨袊ㄊ贰肪幷邔Υ嗽u說:“修筑秦皇直道、馳道和山間道,乃是便于秦皇控制遼闊的國土疆域,便于政令、軍情傳送和車貨商旅往來”。當然其中也便于秦始皇威懾巡游天下,提供了一己之利。
順便一說。有關秦皇直道、馳道和山間道的修筑,散見于唐宋以來的有關的地情書中。時至今日,這些道路是否還有存在的呢?事有湊巧,2010年春,筆者飛赴云南旅游,車抵云南省西北部麗江市觀瞻市景后,又驅車該市西南一景點,步行時,見石路上留有馬蹄印痕,深約1? 2厘米 ,而且綿延不斷;導游介紹說,此是秦始皇時期鑿山填谷所筑的山間道,說這是兩漢至唐皇朝時期北通“絲綢之路”的要道之一,兩宋以后直到民國,便是“茶馬古道”;導游又說,解放后有部叫做《山間鈴響馬幫來》的電影,其中的部分畫面取景于此。
如果導游所介紹的內容,不是出于商業性炒作,而是史實的話,那末,這也僅僅是在祖國邊陲地區,深山叢林之間僥幸留存、極為罕見的歷史物證,乃是彌足珍貴的。
二、秦始皇第一次至第四次出巡方向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便從翌年起至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的十年間,曾經先后威懾巡游天下,共達五次。
第一次西巡至回中。始皇帝二十七年秋,秦始皇首次下詔,出巡西北。文武百官“扈蹕起行,驊騮開道,貔虎揚鏢,浩浩蕩蕩”自帝都咸陽“出隴西,經北地,逾雞頭山,直過回中”(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時值深秋,草木凋零,無甚景色,無非是勞動官吏,枉費金銀而已。而有的說秦始皇時卻運籌于胸,故在始皇帝三十四年便有修筑“萬里長城”之舉。
第二次東巡瑯琊郡,封禪泰山,尋覓長生藥。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車馬依舊,東巡齊魯故地。登臨泰山,循三皇五帝禮,封禪東岳,詔令李斯等起草碑文,勒石以記。今泰山頂上依稀能見到李斯等所撰碑文的部分小篆石刻。其時秦始皇因“風雨暴至,休于樹下”,便封半山五株松為“五大夫”,以表遮風避雨之功;令徙“黔首”三萬戶筑造瑯琊臺,并長居于斯;敕令方士徐市(福)率數千童男女,啟舟海上瀛洲,尋覓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在東岳泰山一住3月,希驥徐福早日凱旋,將長生藥獻于御前,怎地徐福不歸,奈何扈蹕回京。
第三次出巡,心儀長生藥,復游瑯琊郡。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陽春,還都數月,心儀長生之藥,仍擬旨東巡,文武百官誰敢進諫,惟有奉旨遵行?!坝{濯靈,六轡無驚,馳道青松,逐年蔭濃”。一路行來,到得陽武縣境(今河南省原陽縣)博浪(《史記·秦始皇本記》用“狼”字)沙地,猛地起一怪聲,山間道上側飛來一大椎,擦過秦始皇副車,擊斷車軾。本欲椎死秦皇,偏其狡兔三窟,置副車三十,椎擊其一,秦皇幸運,逃過一劫。時秦皇大怒,下令“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然而搜索無著,便是遭殃附近黔首(百姓)。椎擊秦皇之舉,實系張良用重金顧請力士所為。蓋因張良父輩五代佐韓為相,故張盡傾家資,弟死不葬,欲報秦滅韓國之仇。時張良逃過追捕,隱姓更名,匿于下邳。后輔佐劉邦定鼎西漢。此事《史記·留侯世家》有記?!掇o?!贰安├松场睏l有注。
第四次出巡京畿咸陽。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年)12月(秦以十月為歲首,故有的史籍將其記入三十二年),秦始皇自從在博浪沙地突遭一劫,身未中椎,心存余悸,在宮中一住數年。是年又動游興,然不敢遠足,便屏去儀仗,夜率四勇,微服出宮,近巡京畿,適“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秦皇巡游京師地面,本屬爽心樂事,怎奈民心不順,反遭驚恐。
三、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東南吳楚故地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東南吳楚故地,即今之江蘇、浙江及湖南、湖北等地,也包括上海地區。而柘林,秦時地屬會稽郡(治今蘇州)海鹽縣(治今金山區山陽鎮西北,柘山南約2里,于始皇帝二十七年新筑縣城)轄地,此次秦皇出巡,是否到過柘林觀海?茲據《史記》、《古今圖書集成》、譚其驤答松江縣志辦信及《金山衛春秋》等書信記述于下。
其一,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看其出巡線路。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癸丑(《辭海》記為辛卯年),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云夢(今湖北江漢平原,這里指春秋戰國時楚王游獵區),望祀虞舜于九疑(山,蒼梧山,位于今湖南寧遠南;《史記》:“舜,南巡狩,崩于蒼梧,葬于江南九疑”)。浮江(今長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這里不是江蘇鎮江的丹陽,而是“今安徽省當涂東北小丹陽鎮,秦置縣。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曾過此至錢塘”,見《辭?!贰暗り枴睏l注),至錢唐(塘。今杭州灣北岸)。臨浙江,水波惡,乃西(行)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山,位于今浙江紹興、嵊縣間),祭大禹(舜“禪讓”禹,禹帝晚年巡揚州,至苗山,即會稽山,召諸方國君,計功封爵;禹突病,崩,葬于會稽山),望于南海(不是望于柘林外的杭州灣),而立石頌(秦皇功)德(碑文內容略)。還(回歸),過吳,從江乘流,并海上,北至瑯琊(郡,今山東。錄至此筆者疑:秦皇三上瑯琊,是否候方士徐福歸呈長生藥?《史記·李斯列傳》記有趙高、李斯等篡改始皇臨死前的詔書:“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此詔雖是偽作,然李斯、趙高知悉秦皇的心路歷程。可鑒)。
以上從司馬遷所記的線路看,秦始皇好似沒有到過柘林觀海。再從“過丹陽,至錢塘”的錢路看,其中間已涉及到吳地,包括今上海地區,故尚有追溯余地。
其二,從《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和譚其驤先生復信中搜尋吳地線路。
據清康熙年間編、雍正間輯《古今圖書集成·嘉興府》條下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過長水(今浙江省嘉興市,舊名長水縣)惡其王氣,鑿山潴其水。有山,囚倦而走,因名囚倦山;置囚倦縣而長水(縣)廢”。此外,譚其驤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答松江縣志辦信中說:“今番查到(北宋)《太平寰宇記·嘉興縣》下'始皇碑’一條,提到始皇三十七年東游過長水湖,見人乘舟,湖中交易,怕應了土人的'水市出天子’之謠,遂改長水縣為由拳縣”(見2001年12月《松江縣志資料》第1輯第18頁)。上述二條均記載了秦始皇當年經過安徽小丹陽鎮后南下,入今嘉興市東南的長水湖。那末,進入長水湖后的線路走向又是怎樣呢?且看下面附錄內容。
其三,從《金山衛春秋》書中內容看,秦始皇南巡至海鹽縣新城后,夜寢康城屯兵都尉府。
據《金山衛春秋》一書記載:“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冬10月,他第五次出巡。隨帶二公子胡亥和文臣武將,有御史大夫尉李斯,郎中令趙高,御史中丞田假、田儋,仆射孫鮒,博士弘良、魏咎,衛尉蒙毅,侍御史隗勃,中尉丞周綰,治粟都尉丞景駒、韓廣,衛都尉令章邯,衛士程邈,會稽郡守李田、郡丞韓成,以及猛將武卒萬余人,左右護駕,前呼后擁旗幡掩日,浩浩蕩蕩,倍勝于三皇五帝的威嚴。巡游沿途,嚴禁當地郡縣令丞、尉校等官員近駕恭迎。他南巡至九疑山,祭祀圣帝虞舜后,乘重舟浮大江東下。皇駕過丹陽,至長水縣,泛舟長水湖,見風平浪靜甚喜,令斬白駒三頭,祭湖神。見人乘舟湖上交易為市,又聞當地民人傳唱“水市出天子”。于是,下令驅十萬囚徒,掘污其地,以破“水市出天子”之謠。始皇帝還將長水縣改以惡名,曰“囚倦”(后人誤音為由拳)。時囚徒們日夜苦役,疲倦不堪,后紛紛逃走。
始皇帝龍船出大茫湖(今泖湖),巡抵云間境內,上岸登望江山(后人稱秦望山、秦山,位于今金山區張堰鎮區東北,近年鑿山取石,已廢成平地),遠眺水鄉,景色如畫,不禁贊賞起自己推行的政策來了,高聲道:“重農除末,黔首是富,男樂其疇,女修其業”。吟罷,下令將此言刻石,立于山巔。隨后,親幸海鹽縣城,又南下沿馳道游金山,卻見金山北麓500步的故康城(周朝三世王姬釗,后稱周康王,在東巡云間寧海國時,命侍臣呂尚尤會同寧海國國君顓旋督筑)頹廢,市井蕭條,大為不悅,垂問緣由,俱道古戰場兵革所致。于是,下令石刻:“罷兵棄革,黔首安寧”,“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豨,殺之無罪”立于道旁。是夜,始皇帝御寢康城屯兵都尉府。翌日,啟駕出望海亭,渡錢唐(塘),上會稽山,祭禹王廟。臨行前,令會稽郡丞韓城、御史中丞田儋暫留海鹽縣,修葺縣城和都尉府城(康城);又令衛士程邈修飭海鹽縣各關隘,派重兵一千人鎮守;再令蒙毅征北民男婦三萬,發至海鹽縣三大洲——鸚鵡洲、東海洲和海鹽洲,從事耕種農桑事宜。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夏,正當他南巡北歸途中,至平源津(今山東省德州市南)病重。秋七月,始皇帝死于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臺)。二公子胡亥在趙高、李斯策劃下,篡改始皇詔書,逼死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襲位為二世皇帝?;栌沟那囟啦粌H濫殺王族和征臣,而且“更為法律”,愈加嚴酷,久被壓抑的民眾,終于像火山噴發紛紛起義反抗。”
《金山衛春秋》一書雖是由今人編纂,然其資料卻來自家藏古籍:一是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竹簡古籍《云間譜》;二是西漢武帝時間至清朝初年,歷時1767年黃府世代修撰不輟的《康城黃廷廣記》;三是西漢末、東漢初劉端所著《帝莽誤政記》;四是隋開皇九年(589年)至清末《金山衛俞氏家譜》等地情書籍。
其四,從上述內容,可以得出結論,當年秦始皇南巡至云間境內時沒有到過柘林觀海。
清代方志學家章學誠有句名言,叫做“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西漢竹簡古籍《云間譜》與《康城黃廷廣記》兩部地情書,始編時間離秦皇時代不到百年,其所記載的秦始皇出巡史實,當年可謂地近易核,時近跡真,應該比清乾隆《奉賢縣志》所記載的有關內容要詳備得多。綜觀當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線路:自咸陽東行至戰國時楚王游獵區云夢(今湖北江漢平原境),至九疑山(位于今湖南)望祀虞舜,然后乘舟浮游長江,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今安徽當涂小丹陽鎮),南下泛舟長水湖(今浙江嘉興市東南),爾后出大茫湖(今大泖、圓泖、長泖統稱泖湖,位于青浦、松江境內),巡抵云間境內,上岸登望江山(后稱秦望山、秦山,位于今金山區張堰鎮區東北),遠眺水鄉景色,南下到海鹽縣新筑的縣城(位于柘山南約2里,距今新建的金山區人民政府機關所在地東北四五里地)后,沿馳道南下,游登大金山(時與陸地相連,該山于南宋淳熙十一年,即1184年的 農歷8月24日 海嘯噬海離岸),夜寢大金山北麓500步的康城屯兵都尉府中。次日,見杭州灣“水波惡”,便向西行120里后,從狹中渡過杭州灣上會稽山祭大禹,望于南海。然后,返歸吳地,從江乘流,并海上,北至瑯琊郡(今山東)。由此斷論:當年秦始皇出巡吳楚故地時沒有到過柘林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