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恰逢長征時期,我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的重要性不用我們過多描述,它不僅是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而且還為紅軍以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當然,遵義會議的參會人員也在以后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筆墨,值得一提的是,在召開遵義會議之前,有一位紅軍將領明明收到了參會邀請,但他卻沒有參加會議,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個人又是誰呢?
此人就是羅炳輝。值得一提的是,遵義會議召開之前,紅軍正處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處境非常艱難。紅軍智取遵義城后,贏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周總理等一眾紅軍將領認為紅軍必須召開一次會議,以糾正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錯誤,而且在會議召開之前,作為會議發起人之一的周總理已經為會議定調:紅軍的各軍團長與政委以及中央軍委的負責人員必須參加會議。
當時羅炳輝擔任的是紅九軍團的軍團長,會議召開之前,周總理特意通知羅炳輝來參加會議,不過,當時紅九軍團正駐守在湄潭一帶,承擔著掩護大部隊的任務。因此,周總理雖然通知了羅炳輝以及政委蔡樹藩參加遵義會議,但兩人身上都承擔著重要任務,一時之間走不開。
不過,這么重要的會議,不去又有點說不過去,于是羅炳輝就與蔡樹藩商量,經過一番商議后,兩人共同決定紅九軍團派出一名年輕的干部,他就是尹自勇,由他跟隨黨代表凱豐前往會議現場,開完會后把會議精神傳達給紅九軍團。因此,羅炳輝雖然受邀參加會議,但他最終沒有參加這次重要的會議,而是承擔了更為重要的掩護任務,保障了紅軍大部隊的安全。
遵義會議后,羅炳輝的紅九軍團繼續承擔掩護大部隊的任務,他指揮紅九軍團佯動以牽制追兵,并成功迷惑了追兵,使得追兵以為他的部隊就是紅軍的主力。此后羅炳輝與紅九軍團一直在貴州、四川等地區活動了接近兩個月的時間,成功掩護了紅軍主力部隊長征。
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之前,羅炳輝指揮紅九軍團追上了大部隊,雙方在西昌成功匯合。1935年6月,四川懋功會師后,紅九軍團改為紅三十二軍,羅炳輝繼續擔任紅三十二軍的軍長。不過,在這之后,羅炳輝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那就是選擇跟隨張國燾南下,并且執行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他也因此被張國燾封為“中央委員”。
事實證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錯誤的,在一眾紅軍將領的要求下,張國燾同意率領紅四方面軍北上,羅炳輝的紅三十二軍也在北上途中加入了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長征結束。
其實,在后續的革命過程中,羅炳輝也意識到自己長征時期選擇跟隨張國燾是錯誤的,他曾經多次自我批評,并在以后的抗日戰爭中奮勇拼搏,指揮部隊殺敵,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投降。
抗戰勝利后,羅炳輝率領新四軍第二師的主力奔赴山東,并在山東改編為新四軍第二縱隊,羅炳輝擔任了第二縱隊的司令員,可惜的是,1946年,羅炳輝在山東因病去世,年僅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