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憑什么認為,你十年寒窗,能敵得過我三代從商。”
顯貴人家的起點,早已經是一些普通人的終點。
人前顯貴的明星,有不少也是父輩在娛樂圈摸爬滾打的結果。
觀眾以為他們出身草根,其實都是生來就在“羅馬”的公子哥。無論是資源還是人脈,甩出新人好幾條街。
一邊享受著父輩帶來的資源紅利,一邊在娛樂圈大殺四方,能成名自然也是無可厚非。
這幾對明星父子你了解多少呢?
很多人以為廖凡是草根,但其實他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星二代”。
《像霧像風又像雨》中,大家深深記住了吳伯平這個形象。
穿著最正式的西裝、帶著書生意氣的眼睛,卻是一個十足的斯文敗類。
作為劇中最亮眼的反派,廖凡的演技得到了無數觀眾的肯定。
《沉默的真相》中的嚴良、《白天焰火》中的張自立,都是獨屬于廖凡的經典。
因為長相粗獷卻缺乏幾分帥氣,廖凡很難讓觀眾記住。
但是后來,他成為了第一個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大陸男演員,成為不折不扣的實力派。
姜文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戲瘋子”。為了演戲,傷筋動骨。
他的父親叫做廖炳炎,是中國著名一級表演藝術家,是享受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級人物。
是《雍正王朝》中的佟國維、《大清風云》中的代善、《走向共和》中的張之洞。
參演30多部影視劇、塑造一百多個人物形象,打造的都是十分經典的人物形象。
父親擁有這這樣的成績,無疑為廖凡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廖炳炎對他要求十分嚴格,廖凡自己也非常自律。獲得影帝之后,不少代言找到他。
雖然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廖凡依舊十分愛惜羽毛。
代言給錢再多,也不會隨便接,只是從眾多的選擇當中篩選出一個真正安全實用的,絕對不去恰“爛飯”。
這樣的演員,既有“星二代”帶來的便利,有真正低調有實力,圈內人很多都愿意跟他合作。
劉長生這個名字或許讓人有些陌生,但是蘇有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中,角色韋一笑令觀眾印象深刻。
那是劉長勝飾演的一個十分經典的角色,精干中透露著幽默,將神出鬼沒的形象塑造的入木三分。
劉長生出生在一個戲劇世家,學習戲曲20年,最終走上了拍戲的道路。
《天涯明月刀》中的“鬼爺爺”、《小李飛刀》中的“天機老人”、甚至是《康熙王朝》中的玉秀林祖師,都出自他之手。
劉長生憑借自己的實力在娛樂圈闖出一席之地,成為受人尊敬的前輩。而他的兒子也是圈中觀眾熟知的一個人物--演員劉波。
劉波飾演的反派人物非常經典,《歡天喜地七仙女》中的“掃把星”,將一心想要上位的小人物演的荒唐又可憐。
《唐朝詭事錄》中的曾三揖,劉波飾演其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享受著百姓甚至官員的跪拜,儼然成為了“土皇帝”。
他沒有演過主角,但是每個配角都塑造的額深入人心。
父親是唱戲出身,小時候劉波也跟著父親一起唱戲。直到后來影視劇崛起,劉波就跟著父親一起轉了型。
有父親的保駕護航,加上劉波不斷磨礪自己的演技, 在圈中算是站穩了腳跟。
他說,其實自己不在乎演的是不是反派,將每一個角色飾演好就是最大的追求。
這樣的心態在演員中也算是難能可貴。
專注于當下的角色,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這是演員劉波最深的修養,也是父親對他的教誨。
胡軍雖長得一副粗獷模樣,但也正經是演藝世家出身。
父親胡寶善是音樂屆的一個傳奇人物,也是國家一級演員。
早年,在大學生還是十分奢侈的存在時,他已經是保加利亞索菲亞音樂學院的碩士研究生。
足已見的其家底的豐厚程度。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時胡寶善的代表作,也是中宣部選定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00首優秀歌曲之一。
他長期從事部隊文藝工作,軍營中的生活,練就兒子胡軍身上的硬漢形象。
2012年,父子兩人一起登上了春晚的舞臺。
在這種藝術氛圍的熏陶下,胡軍也順利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系,走上了自己的演員之路。
從北京人民劇院演員,到國家一級演員,這一路上的順利與父輩的成績是離不開的。
《長空之王》中的張挺、《長津湖》中的雷睢生,胡軍也一直在用作品和實力證明自己。
現在,胡軍在觀眾當中的口碑早就已經建立了起來。
樊少皇19歲成名,精湛的武大技術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這離不開父親在武術上對他嚴格的要求。同樣作為演員,父親十分清楚把有傍身的本領,才能在演藝圈脫穎而出。
有扎實的舞蹈功底,他出演的很多角色都是武功蓋世的形象。
帶著稚氣天真善良的虛竹、剛正不阿的洪熙官。
每個角色都讓觀眾印象深刻、眼前一亮。
扎實的武術功底成為了他獨特的底色。雖然是一個星二代,但是他為人十分低調,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完成角色。
父親樊梅生是演藝圈的老前輩,跟李小龍是很好的朋友。
因為長相原因,在熒屏中基本都是以配角視人。但這并不妨礙他熱愛表演。
在樊少皇的成名作《力王》當中,父親樊梅生出演了單眼蛇。
劇中兩人是站在對立面的兩方,矛盾點十分形象的刻畫在觀眾面前,但是熒幕前的觀眾大都不了解,這其實是一對父子。
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就會泡在劇組當中,有時候還會客串一些很小的角色。
他總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父親送他去學武士也為他規劃好了之后演藝之路的發展方向。
后來因香港演藝圈的頹勢,他來到內陸發展。
這里不是香港,沒有父親留下的關系網。更加復雜的人情世故讓他暫時沉寂在觀眾面前。
馬季是著名的相聲演員,但他的兒子卻完全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他有無數的徒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相聲演員馮鞏。但是卻不愿將自己滿身的相聲本領教授給自己的兒子。
相聲來源于生活,瑣碎的小事,普遍的現象便成為了相聲中的一個個故事和滿含諷刺的段子。
最后他的兒子馬東卻走上了另外一條大道--主持。
馬東從小就不被允許學習相聲。他說,父親每次都會讓他離舞臺很遠,也不會教他。
因為在父親的眼中,馬東并不是說相聲的料,有不同于相聲的更適合他的道路。
馬季的相聲當初可謂是人盡皆知,甚至可以說填補了一個時代這一文化領域的空白。
其在中國文藝界的地位可想而知,就連后來著名的相聲大師姜昆都是馬季的徒弟。
作為兒子的馬東在娛樂圈,就基本上都是老熟人,發展道路自然也會十分順利。
馬東也曾說過,作為馬季的兒子,無論走到哪里自己永遠擺脫不掉這個稱號。
名字前面永遠會有幾個大字,特別說明這是馬季的兒子。
盡管如此,他也并沒有也不能完全躺平,一方面要照顧到父親的臉面,另一方面自己是自己求進步。
有了父親的名號在前面,對馬東來說是更大的鼓勵。
不能砸了父親的招牌,也要在父親的激勵下成為更優秀、更厲害的支持人。
再加上自己家在演藝圈的人脈和地位,基本上就是王炸。
現實中也確實如此,馬東憑借自己的能力成為了節目上的“名嘴”,把控場面完全不在話下,也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和追捧。
娛樂圈中的星二代簡直不要太多,明星們擠破了頭也要將孩子送上影視劇,可見這一圈子是多么賺錢。
但是真正有實力的卻往往只是少數,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觀眾對于“星二代”的期盼。
不要學一些人,自己的牌子還沒有立住,卻將父母輩留下的好口碑消耗殆盡。